在三峡论证期及上马之初,“上马概算”、“钓鱼工程”的质疑不绝于耳。近几年,三峡总公司一再对外宣布,三峡总投资将比原估算少花200亿元。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兴建三峡工程决议指出,建设所需静态投资为570亿元(1990年价格)。
1993年,国家批准的初步设计静态投资概算调整为900.9亿元(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枢纽工程投资约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元;按照1994年的物价水平、贷款利息等因素测算,工程动态总投资估算为2039亿元。
今年9月27日,在三峡总公司成立16周年庆典大会上,该公司总会计师杨亚重申:三峡工程投资控制良好,在国家批准的初设概算内,预计最终投资不超过1800亿元。
杨亚说,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已完成投资约1514.68亿元,其中,枢纽工程静态投资完成约474.90亿元,三峡库区移民静态投资约411.93亿元,价差约334.50亿元,贷款利息约151.43亿元,三峡库区移民概算外补偿费约141.92亿元。
二十年前,资金问题是“反对派”的主要反对理由之一。李锐撰文回忆,当时国家计委负责人跟他谈过:“三峡虽好,投资难办。”
在1992年的人大会议上及前后的上书中,一些人大代表和李锐、陆钦侃等“反对派”认为投资太大,非财力所能负担。其时,中国经济正处在低谷之中。
更尖锐的质疑是,当时提出的概算是“包不住”的。李锐1992年初上书中央领导人:“国际经验数据,河流大水坝工程投资,由于工期过去时长、物价上涨和资金利息等原因,最后结算一般为早期概算的四倍以上;葛洲坝未计利息近四倍,巴西依泰普为七倍(无移民、通航问题)。”
李锐、孙越崎还分别指出,据建设银行1987年计算,三峡工程动态投资最高可超5000亿元。
2005年,三峡办主任蒲海清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详解200亿是如何“节约”出来的:物价指数没有预期高;发行债券的利率比贷款低;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快,设备价格降低;提前发电挣钱。
实际投资还须消化原来设计当中没有考虑到的,或者新的政策提出来的部分,如按杨亚给出的数据,移民补偿费在概算外增加约141.92亿元。另如地灾治理,在原概算外增加110多亿元。
库区生态治理资金远超地灾,未被列入三峡工程投资概算,也未从三峡工程实际投资中支出。据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规划,2001~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投资总额达392亿元。
另外,因安置资金偏少,移民后期需投入后扶资金,全国统一安排的水库农村移民后扶资金,每人每年600元,为期20年,亦不在三峡工程投资之列。
据本刊记者在库区长期调研,移民前期,为实现“搬得出”的目标,各地各部门面临重重“发包”压力,在大政策之外,还想出了种种“土办法”,包括通过单位办公经费节约,或干部捐款集资,用钱把人“劝”走。而为解决移民上访、维稳,所耗经费亦无从统计。
为帮助移民安稳致富,着手库区生态建设与地灾防治等,三峡建委去年组织后续工作规划,据郑守仁所知,此项规划可能需要资金1300亿~1500亿元。
曾在国家计委任职的何格高向本刊记者表示,以上各种经费,“都应该算到三峡里头”。
对后续工作资金筹措,郑守仁建议立足于工程效益中解决,如果另行投资,“将又导致‘上马概算’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