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主流,竞争在加剧——2009年中德经贸关系回顾
史世伟
2009年10月28日,德国新的基民盟—基社盟—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取代了基民盟—基社盟—社会民主党的大联合政府。虽然德国政府出现了更迭,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已经走入成熟期的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德经贸关系是中德双边关系的基石。多年来,两国坚持互利合作的原则,在经贸各个领域的合作业已非常全面和深入。德国品牌的汽车、高档家具、家装产品以及质量优良的机械,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成衣、鞋帽以及玩具,已经成为两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一些领域,中德已经由互利双赢的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
双边贸易
1972年中德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增长了200多倍。从2002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则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的进出口目的国中排在第五位(2007年)。
据德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358.1亿美元,增长17.5%。提前达到了两国政府在2004年达成的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492.1亿美元,增长21.4%;自中国进口866.0亿美元,增长15.5%;逆差374.0亿美元,增长8.6%,中国在德国主要出口伙伴中排名第十一位、在德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中升至第三位,如果将欧盟排除在外,中国已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中德双边贸易有所下降,但是降幅明显低于两国各自外贸的总体降幅,特别是德对华出口仅下降了4.7%。2009年1-6月中德双边贸易额为556.1亿美元,减少16.2%。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216.6亿美元,减少14.8%;自中国进口339.4亿美元,减少17.2%;德方逆差122.8亿美元,减少21.1%,中国在德国出口目的国的排名上升至第九位。
从进出口货物结构上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制品是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1-6月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5.1%。德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1-6月进口额合计占德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7.4%。因此,中德贸易互补性很强。近年来中国向德国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大大增加,这表明我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内贸易正在取代行业间贸易。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成品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的结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地和“世界工厂”。德国和中国分别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国,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最近,两国领导人都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表示忧虑,并就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达成共识。中国政府和经济界希望德国能在避免和妥善解决中欧贸易摩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今年2月,我国组织大型采购团赴德进行采购活动,采购金额达100多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我国目前已经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将能够吸收更多的德国货物进口。另外,服务贸易进口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直接投资
德国目前在华累计投资金额占欧盟国家的第二位。截至2008年9月底,德国累计在华实际投资约150亿美元。根据德国中国商会的《德国企业名录》,德国在华企业(包括代表处)多达3500个。今年前10个月,德对华实际投资额达到10.8亿美元,逆势增长32%,占欧盟对华投资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德国的优势大型跨国企业像制造业的西门子、大众、巴斯夫、拜尔等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产业布局,而敦豪、麦德龙等物流、批发和零售业巨头在华业务增长势头强劲。继德意志银行之后,德国商业银行将在北京开设分行。除大型企业之外,最近以来,德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增长也较快。它们往往为德国大型企业成龙配套,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那里已经形成了像太仓、嘉兴、昆山等德国产业集群。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但是通过技术溢出也为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我国目前正在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战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德国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些地区开展投资活动。今后,加强双边中小企业的合作仍将是中德经贸关系的重点。
2001年以前,在德国注册的中资企业几乎都是贸易公司,生产性投资活动几乎为零。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和支持下,中资企业在德国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主要目的为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因此,投资主要采取并购的形式,集中在德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机床、纺织机械、汽车配件和新能源等制造业领域。目前中资企业在德国并购的公司达700余家。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中资企业在德的直接投资从1.91亿欧元增加到3.70亿欧元,增幅达94%。当然,从德国吸引外资的总量来看中资所占的份额仍然较小,德国方面也一再表示欢迎和鼓励中国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及国家基金赴德投资并在政策和组织上采取了相应的促进措施。
技术合作
截至2008年9月底,德国对华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达428亿美元。从总量和硬件上看,德国是世界上对我国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德国技术先进,重视信誉和产品质量,因而是我国企业十分欢迎的合作伙伴。近年来,面对国内企业在汽车、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子产品等德国强项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德国政界和企业对向我国企业继续进行技术转让表示疑虑。2008年11月,国家商务部长陈德铭在柏林出席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第14次会议时,针对德国经济界关心的上述问题着重指出,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自身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希望德国企业客观看待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巨大进步,进一步扩大对华技术合作。最近,陈德铭部长在接见来访的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长布吕德勒时,又重申了这一点。德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中德技术合作的新增长点。
中国有丰富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中国大约有200万年轻的工程师,1500多所大学每年还向社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德国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在中国开展研发活动。中国欢迎更多的德国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愿意全面承接德国企业的服务外包。
发展合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从1982年起同德国政府开展了发展政策框架内的技术合作,1985年合作又扩大到财政合作。20多年来,中德发展合作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消除贫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中德经贸合作的补充,它也对德国技术在中国的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2008年,德国对中国的技术合作金额为7000万欧元。2009年10月30日,德国新政府发展合作部长尼伯尔在一次讲话中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应全面停止同中国的发展合作。后来他又纠正了自己的说法,表示要继续同中国的技术合作,尤其在环境保护领域。2009年中德技术合作的预算为2750万欧元。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内研究德国经济和中德经贸关系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