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这是我在彭老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
——我读《解放大西南》
宋家宏
这是老作家彭荆风献给共和国六十周年的一份厚礼。作家为此书历时12年,10易其稿,以55万字的鸿篇巨制,以详实的史料,精彩的描写再现了60年前那场宣告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彻底崩溃的大战役。这部作品有三大特色。
一、史诗性质的全境式描写
这是蒋介石集团在大陆遭遇的最后一个大的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都近百万,横跨西南五省区。蒋军的失败破灭了“固守西南”建立大本营的美梦,标志着他们的统治在大陆的彻底结束。这样一场大战,作家是以全境式的方式来描写的,不仅是从决战双方的高层写起,而且是从苏美两大阵营的斗争开篇,让读者清楚地看到,6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这一场内战,既是中国不同政治力量的搏杀,也有着外部力量的左右。解放大西南的战争既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尾声,作家宏阔的眼光又已经引领读者看到这一场战争拉开了苏美两家“冷战”的序幕。在这样的视点上,作家层层深入,展示了战争中各个阶层、不同利益诉求群体的不同心态和行为。作品在宏大的背景上全境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从大的战略设计到具体的战术实施,直至一些小的精彩的战斗场景,都有精彩的描写,在读者的眼前展开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对于战争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处理,作家更多地着眼于宏观的把握,大量的篇幅展现的是人心的向背,战略的设计与调度,官兵士气的高低,一场战斗还未打响,胜负已经显现,因此,所涉及的战场状态描写较少,这样就节省了篇幅,把笔墨更多地放在全境观照。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既有史料性,又有着文学性和可读性的纪实性长篇”,写作外的功夫下得足,数十年来大量的采访与资料阅读,作家自己还从事过对国民党起义军官的教育工作,对战争中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心态都有所了解,“这几十年来又多次走访滇、黔、川过去的战地,对那次大战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不生疏”,因此,这部作品是一部可以当作信史来读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历史的形象教材的作用。
二、具有人类意识的历史观
写战争、写历史,不仅要掌握丰富而生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要有卓越的史识,能否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审视历史,从丰富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精神,从战争双方的史料中看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进步的力量,从而引导读者看到决定战争胜负的真正因素,这,都取决于作家的历史观。彭荆风在大量的史料面前,显示了他具有卓越的史识,他明确地表达出国共双方的这一场内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心的向背,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近年来的一些作品,往往把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放到最突出的位置,蒋介石军事指挥的失误也被突出出来,成为这一场战争胜利的最关键因素。这样的认识是相当片面的,也没有把握住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彭荆风在这部作品中写出了不同的两大政治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根本不同,所争取的目标全然不同,从而决定了人心的向背。因此一方尽管武器精良,将军们也曾经能征善战,却兵败如山倒,一方装备简陋,却斗志昂扬,摧枯拉朽,横扫千军如卷席。
蒋介石集团上上下下都把希望寄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们认为,如果战争一起,苏联那一方没有原子弹,一定会被消灭,中国共产党失去苏联支持还能久存?不仅固守西南有望,还可趁机大反攻。彭荆风对此评议道:“至于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将给各国人民带来多大灾难,他们是不考虑的。这就是这些军人政客在穷途末路时的凶狠思路!”所言不多,却深刻地揭示了蒋介石集团只有党派的立场、党派的利益,没有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意识,这也是他们必然崩溃的根本原因。共产党军队从上至下始终都在为减少战争的损失作出努力,争取敌方的起义、维护城市、工厂免遭破坏。作家的描写显示了超越党派立场,具备民族、国家立场以至于人类以及文明发展的眼光。超越党派立场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些年来在新的历史观引导下,文学和历史界都出了不少好作品,得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彭荆风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写作《挥戈落日》的写作,那是写国军的滇西大战的纪实作品,这场悲壮、惨烈而又英勇无比的大战,曾被从史书中抹去,但云南人民不会忘记,彭荆风作为一个军人,也不会忘记,他超越了党派立场,歌颂了我们民族的抗战英雄。从这些纪实文学中,我看到的是彭老不老,他的史识、思想观念都是与时既进的,是站在社会与历史前进的前例的,这对于一个八旬老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涉及到了上百个人物,都是历史上有真实人物,既不能大胆地虚构,又要把他们写活,写丰富,写生动,纪实作品写人物的难度也就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小说的人物描写有更多的限制,更大的难度。它也比纯历史描写更难,历史描写中的人物可以是单纯的,平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即可。严肃的纪实文学要在真实史料基础上,开掘出人物的丰富心灵与性格,只能有细小的虚构与想象,要写出人物的立体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卢汉将军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形象之一,作家在多重矛盾的交织中来塑造这一形象。他既有对光明的向往,对云南这一方土地与人民的热爱,不愿意这一方他曾经苦心经营的土地遭受战争的摧残;他与蒋介石集团有着尖锐的冲突,深知国民党已经是“一条沉船”,不愿意与他们一起沉没,但毕竟与蒋介石集团同属一个阵营,他与共产党代表的工农利益也不完全吻合,自己也曾经做过反人民反共的事;他与“边纵”曾是军事对立的双方。作家把他的矛盾、犹豫和彷徨写得很充分,他的起义,既有向往光明的内在驱动力,也有大势所趋的外在的驱动力,多少还有一些内心的无可奈何。正是在这个复杂的心理背景下,作家写出了卢汉的智慧与胆略,他在蒋氏父子面前巧妙周旋,内心已经反叛,表面仍然恭顺。“九九整肃”充分表现了他处理复杂矛盾的智慧;在国民党两个军的压迫之下,他仍然举起了义旗,昆明保卫战中更表现了卢汉的胆略与才智,在敌众我寡的惊心动魄的危急时刻,他的一系列处置措施是得当的,最后,他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化解了危机。尤其可贵的是作家所写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并没有过多地虚构与想象,这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卢汉形象塑造有重大区别。
汤尧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也很生动、形象,——一个没有立场而又利欲熏心的小人。这样一个过去连个排长都不会让他干的人,在兵败如山倒的境况下,却做了陆军副总,国民党在云南的最高指挥官,他的出现映衬出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彭老还有三部长篇在修改,我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彭老的大作早日面世。
我身边的这位老人已经九十高龄,虽然耳已不聪,却目明、思路清晰,发言时比一些说官话的人强多了。解放大西南时,他已经是一个师的宣传科长。
都是一些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