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何以改变命运


知识何以改变命运 

从小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杨元元在经过多年的艰难困苦与挫折后,终于在而立之年如愿考上了理想专业的研究生。但是就在这时,她却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人们与社会的是无限的思考与悬念。

 

杨元元事件一如既往地如其他社会热点新闻一样先是由网络披露,然后是各路主流与非主流媒体的疯狂跟进。时至今日,通过各路媒体的报道差不多已经可以把杨元元的身前身后事还原得差不多了,但是该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绝不会因此而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致使杨元元走向生命尽头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她就读的学校对她母亲事件的处理,但是在这背后绝对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思考与探讨。而那句“宁愿被摧毁也不被打倒”的评价更是给杨元元事件平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

 

杨元元的悲剧来自于她家庭的贫困,也来自于她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只有北京上海才是真正能称为繁荣的城市”,即使在杨元元本人在多次考研失败后,也把自己不能完成的理想转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幸运的是,她弟弟不负所望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

 

从小成绩优异的杨元元是她母亲的骄傲,而凭借优异成绩所取得的荣耀也几乎是维持杨元元赖以生存的唯一自信与自尊的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也是维持杨元元几近唯一的生存信念。但也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杨元元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清高与“曲高和寡”,而家庭的重担更是加重了她的经济与精神枷锁。当成绩优异却没能保研成功,在找工作中由于自己所信奉的信念而处处碰壁过后,可以说支撑杨元元生存的信念已经被现实的生活碾碎得差不多了,不然她也不会把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弟弟身上了。当看到弟弟的成功后,她又重拾了那么一点点信心,最终考取了母亲所指定的城市之中的“上海”。但是,在上海就读中,现实而残酷的现实最终把杨元元逼上了绝路。

 

在这一悲剧的背后,是杨元元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如果杨元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稍微圆滑一点,能够多一些生活能力,不一定非得认定母亲从小指定的城市(媒体报道她曾考取过公务员),能够多一些人情世故,也许悲剧能够避免。

 

但是,这一事件所提现出的东西绝不是那么简单,正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位德国军官对他的犹太女仆所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要怪只能怪我们生错了时代”。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个所谓的时代又究竟是由谁造就的呢?杨元元从父亲那里继承来了读书的遗产,也一直奉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最终她也倒在了这一信念之下。

 

她毕业当年不仅是中国大学扩招毕业的第一年也是经济大环境糟糕的一年,曾经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找工作的残酷现实。而现实与理想差距实在太大,以至于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她根本无法适从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屈就。就如她同学透露的那样,她在找工作的时候只是把简历放下就走了,“有些清高”。但是同时,生活的困境又使得她不得不过早地担当起家庭的责任,这更加重了她本来就有的自卑。

 

在现行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下,依然还有很多类似于杨元元的人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下奋力拼搏着,但是现在社会时不时暴露出的弊端,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些人的信心,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命运与将来时,更多的是迷茫与彷徨,同时还有的就是愤懑与不满。“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社会在抛弃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在逃避?”他们有太多的不理解与不满。而周瑞金老人更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到了自己对现行社会的看法。在他看来,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由更多的“权贵资本”所把控,他们不但操纵着经济,甚至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大局,而这是相当危险的。

 

“知识改变命运”已经远不如过去那个纯真年代那么响亮,更不具备曾经所拥有的号召力,而“前途”和“钱途”才是人们追求与信奉的最高人生准则。只是不知道,这样的信念与社会到底将走向何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