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维:危中寻机,甘肃崛起!(经济评论)
洪维
一年前,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以此为标点,美国次贷“蝴蝶”振动双翅,向四周传递危机信号。这个蝴蝶效应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全球灾难性金融危机,身处内陆的甘肃经济增长曲线亦坐了一回“过山车”。一年后,2009年10月15日,甘肃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工业连续5个月正增长,连续3个月两位数增长。我省工业正在走出阴霾,成为全国经济反弹强劲的省份。
时至初冬,寒意逼人。11月初,针对我省省情,省委第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再次做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全面推动陇原经济实现新的起飞:5月,全省工业同比增长2.5%,首次由负转正,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之一。8月,工业增长14.6%,实现两位数递增,我省进入全国增幅最快的第一方阵。9月,工业增长18.8%,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1月,工业增长23.6%……风雨之后见彩虹,千里陇原正在蜕变。宛如春风扑面,暖洋洋的。更让人心中燃起了一把火。好啊,冬天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们。是的,这是一个令人振奋人心的消息。
激情对我们工作是激励,冷静让我们知道任重道远。身处內陆欠发达地区,真的不容易。
看看这些含辛茹苦字句珠玑的数据,今年5月,全省工业同比增长2.5%,首次由负转正。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之一。8月,工业增长14.6%,实现两位数递增。我省进入全国增幅最快的第一方阵。9月,工业增长18.8%,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证实了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中之重是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科学论断,是富有前瞻性的临机应变的大智慧。
找对突破口,牵住“牛鼻子”。工业成为我省战胜危机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0%由工业贡献,税收的70%在工业领域产生,全社会70%的就业人员在工业企业里供职。3个70%说明工业举足轻重的“主角”地位。做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特殊的地位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即找到了下一站突破口,又牵住了“牛鼻子”快跑,让甘肃经济渐入佳境,拥有无限风光。
牵住了市场的“牛鼻子”,我们还要走得又好又快。市场这条路,泥泞坎坷,被我们的企业趟过去了!开拓市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开拓市场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据有关方面统计,我省多数市州限停产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5%以上,有的高达40%;企业走出困境,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市场。终于,酒钢集团公司第一个走出去了,预计全年省内销量将超过165万吨,比去年增长40%以上。开个好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拨又一拨的大中小企业走出去了,羊群效应发挥了作用,迎来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无论是找到突破口,牵住“牛鼻子”,还是调整产业结构,打开市场,都来自科学正确的决策,也使我省经济发展找到了“魂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胸有成竹,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整个经济局势的准确把握,是工业企业对经济结构的重新构建。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省政府果断出台《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意见》,犹如一针强心剂,使全省工业企业心领神会,功力大增,“软肋”顿时强而硬,“短板”顿时长而韧,从而长袖善舞,大显身手。宏观推行全省发展战略,微观狠抓贯彻落实执行。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达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效果,继而带动所有工业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向好转暖。
甘肃的未来很美很向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将构成甘肃新型工业化模式。这个以区域聚集为特征的新型布局,通过创新工业发展模式,拉长经济产业链,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中,在城镇、农村、牧区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利用的共生和耦合,提高综合效益。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美好的前景己现雏形,描绘着甘肃的崛起,搏浪中国,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和谐,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