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和我国石化产业的影响(上)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引起全球性的股灾和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不但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1.1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到转化为经济危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次贷危机(2007年2月一2008年8月)

  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盈利预警,并于4月宣布破产,美国次贷危机浮现。2007年8月,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引起市场极大恐慌,美国次贷危机大规模爆发,美联储开始进入降息周期。紧接着,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一些大投资银行因次贷投资而纷纷曝出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2008年3 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两家美国政府支持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也出现危机,市场流动性短缺严重,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2008年7月,最大房贷机构宣布由美国政府接管。可以看出,此阶段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了2007年8月、12月和2008年3月三次高峰。

  2)第二个阶段,金融危机(2008年9月开始)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摩根大通收购,以及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C集团)财务状况出现危急等系列事件的发生,导致流动性危机恶化为信贷严重紧缩,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欧洲甚至全球蔓延,促使美国等各国政府开始陆续出台大规模救援方案进行应对。如美国政府将美国最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商业银行,并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

  3)第三个阶段,经济危机(2008年10月开始)

  2008年10月,各国实体经济出现明显萎缩,全球股市暴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资产大量缩水,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市场信心缺失,金融危机迅速转为世界经济危机,逼迫世界各国政府寻求采取协调一致的合作措施进行联合应对。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中国也出席了会议;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这些均体现了我国政府与世界各国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

  1.2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深层次的原因。

  1)美国货币政策造成房地产泡沫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

  这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即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追根溯源,则是由美国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2001年美国政府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联储连续13次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与此同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放宽借贷标准,例如,贷款买房无需担保,而且首付低于20%,甚至零首付,承诺2-3年内支付固定低利率甚至免息,同时允许购房者借贷高达购房价格100%的金额。一句话,商业银行把贷款贷给了不合格的客户,造成大量信用不佳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长,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的产生。2000至2006年美国房价指数上涨了130%。

  从2004年6月开始,随着美国经济不断趋好和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联储又开始调整货币政策,从放宽迅速转为紧缩,两年内连续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次贷浮动利率也随之上调。这一方面使得次贷市场违约率和拖欠率迅速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住房需求放缓,房地产价格出现持续下滑。2007年美国房价下跌了8.9%,2008年上半年继续下跌了14.8%,目前仍在继续下滑。房地产泡沫破裂,使抵押贷款资产价值不断缩水,直接导致众多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了巨额亏损困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2)美国金融监管缺失带来的次贷资产过度证券化和杠杆化以及信用评级的失职造成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

  2003年以来,由于美国商业银行大量发放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以下简称次贷),使大多数机构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压力,于是便将次贷做成次贷支持债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具技术,将次贷支持债券与其他资产支持证券和各种公司债放到一起重新进行分级、打包和组合,变成可流动的证券产品即债务抵押债券(CDO),从而成为证券化资产,也就是所谓金融衍生品创新。这些金融衍生品吸引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众多投资机构的大量投资。为了应对急剧膨胀的资金需求,这些投资机构又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同时为了规避风险,投资机构也大量提供或购买信用风险保险即信贷违约掉期(CDS)。这一系列魔术般的变换造成了以次贷为基础的债券规模迅速膨胀,次贷证券化率由2001年的45.8%猛升到2005年的74.4%。最初的次资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次贷衍生品,从而将次贷风险无限传递到全世界的金融机构。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使投资机构的财务杠杆率和财务风险也大幅提高。自2003年以来,国际前十大投行的杠杆率大多保持在20倍以上,如果加上庞大的表外业务,有的杠杆率甚至高达80倍以上。

  在为追逐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而不断进行的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失真”对金融危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由于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以及被自身利益驱使,信用评级机构严重高估了包含次贷的低等级债券价值,造成信用虚假。但当次贷违约率开始大量上升后,这些信用评级机构又不负责任地大范围调低了较高等级的次贷相关债券信用评级,导致次贷相关债券的市场价格受大量抛售的影响而持续大幅下降,使持有次贷相关债券的投资机构受到严重冲击,资产大量缩水,流动性短缺而濒临破产。

  3)美国居民负债消费过度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社会基础

  美国社会历来有负债消费的传统。由于居民消费观念的超前,使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长期处于很高水平,10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0年以来,由于美国政府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造成美国居民更加无节制地消费,家庭储蓄率下降至极低水平,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低于1%,2005-2007年分别为0.4%、0.7%和0.6%。因此,当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跌同时发生时,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人根本无力偿还贷款,违约就“雪崩式出现”,从而造成次贷按揭机构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4)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后 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1945年,以美国为首的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重建了以黄金为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该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这个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各国发行货币数量严格受黄金储备的约束,不可能发生政府滥发货币的行为。但其最大弊病是世界货币供给数量严格取决于黄金产量,其后果就是只要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黄金产量增长率,就一定会发生全球性通货收缩,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后,欧洲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由于贸易顺差使大量美元流向欧洲与日本。另外,当时发生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暴涨,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在以上两个因素冲击下,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就此宣告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

  自此以后,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两大结构性变化。第一,作为世界本位货币的美元可不受限制地发行。金本位制度解体意味着美元的发行量更多受美国政府的道德约束。众所周知,美国是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国家,因此,只要美国国内经济增长出现问题,就会运用美元超量发行的手段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二,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替代,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随之而来。这样,当美国产生房贷泡沫乃至经济泡沫后,美国政府不是进行有效监管,而是借助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来保持表面繁荣,让全世界来承担超量发行的成本,以致美国泡沫破灭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总而言之,是美国错误的货币政策和监管的缺失,助长了美国消费的无限膨胀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造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而不健康的国际货币体系又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