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洗具。
没人喜欢杯具。即使杯具是别人的,即使我们觉得别人的杯具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参考性,我们也总觉得,杯具是他们的,轮到我们头上还远。
这就是现在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杯具,即悲剧,洗具,即喜剧。
12月24日《广州日报》的最新消息,迪拜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已经开始狂打3折出售。5年前迪拜塔还没开建时,每平方米已达5.6万元人民币,2008年时暴炒到20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眼下已下降到7万元人民币/平方米,等于高位时的三折。
杯具,不会不声不响就去碰碎。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高供应、高回报,金融与房地产的紧密结合,让迪拜成了一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国际房地产投资热土。
危机几年前就有苗头,各种各样的楼盘一盖就是几十座,有人买却没人住,有钱人甚至只需首付一成,剩下的就直接从银行走贷款。
从天堂跌回人间,迪拜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房地产经济很多时候成了一种投资、一种炒钱,却偏离了一种刚性需求轨道的时候,房地产就好比是一个肥皂泡,美丽,可以轻易地越吹越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和股市一样,就成了当地经济最明显、也最敏感的两个晴雨表。
中国上一段牛市在6000点左右冲击的时候,我在街上散步,前边是两个老太太,就听见她们在热烈地讨论,今天什么股票又涨了多少,自己又打算买进多少。听见两位老太太这样的讨论,你会禁不住从脊背往外冒冷汗,因为这不能不让你想起股市传说中的那句话:“当随便一个投资者进场都可以赚大钱的时候,这说明当地股市已经有崩盘的迹象。”
后来的情况是股市急剧下跌,从6000点一直跌到2000点左右。面对当时止不住的牛市,国家经济部门也敏锐地觉察到了危险性,连续出台措施稳定、下调股市,希望股民们冷静投资,不要被一直上涨的大盘迷惑了头脑。大把的钱砸进去,几天之后就可以将更大把的钱收回来,钱几乎就是白捡的,面对着这样一种投资状况,不会有更多的人肯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
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楼市却超前发力,各地楼价大大超越经济危机之前水平,地王频出,土地单价不断被刷新,不止一个省部级高官在公开场合表示,凭自己的工资也买不起大房。面对这样一种状况,中央近日密集出台新政调控楼市,最明显的两项措施就是,第一,提高拿地首付,“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还有一个就是,从明年起,不足5年的普通二手房在转让时仍按差额方式征收营业税。
利益会让人心存侥幸。面对中央的密集调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视而不见,就像当年股市在6000点左右冲击的时候,也很少有股民可以果断出仓。在这样一个击鼓传花的投资游戏当中,没有办法会让一个人心甘情愿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最后要拿着花儿的倒霉蛋。
迪拜楼市崩盘,中国楼市会听到那夭折的声音吗?也许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