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闹得舆论鼎沸。虽然北大表面上称这一改革的目标是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是,无论从其制度的设计还是从实名推荐的初步结果看,这不过是在强化应试教育。目前所有被推荐出来的学生,都是考场上的胜者。获得推荐资格的许多中学校长和老师也公开承认,不敢采用成绩之外的其他标准来进行推荐。
这一轰动全国教育界的改革,谋划已久,按说这样的结果本应该在意料之中。北大为何要以如此愚蠢的方式打破应试教育?最近北大一位教师点破天机:此招儿挑战应试教育是假,争夺生源是真。
在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前不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决定实行“五校联考”。通用测试由5所大学共同出题,再高一级的测试和面试则由各校自主决定,通过者在高考录取中享受这些学校30分的优惠。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学校。由于“五校联考”在29个省市都设了考点,学生也不用奔波。
“五校联考”的细节,虽然仍有许多可讨论之处,但毕竟为改革高考开了个好头。在这种新制度中,不仅是学校选拔学生,而且学生也可以选择学校。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大学体系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一大原因就是大学必须在被学生选择的竞争中生存。大学为了保证生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北大看来,“五校联考” 类似于一个“小高考”,打破了高考原有的平衡,使北大的生源受到威胁。一位北大教师辩护说:“北大想探索新的自主招生办法,而校长推荐是一种国际潮流,但是北大在这个时候如此迅速地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跟‘五校联考’有直接关系。”
高校彼此竞争当然是件好事。有竞争才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大学高高在上,拿着纳税人的钱按分数挑选学生,学生则除了填好自己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外,只能象听审判结果那样等着发落。在美国,学生则经常同时申请四五所甚至十几所大学,拿到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在里面“挑肥拣瘦”。我所在的萨福克大学,每年都举行特别的活动,各系教授纷纷出马招待被录取的学生和家长,回答各种问题,说服他们选择我们的学校。这样的制度,使学校面对学生能把自己摆在一个虔卑的服务者的位置上,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前途来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和其家庭满意。这样人家才能选择你的学校。而在中国当前的制度中,学校靠国家的拨款,生源有高考制度保证,学生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这样旱涝保收,学校自然不把学生当回事,拿着钱盖大楼却不改进教学,教育质量每况愈下。“五校联考”则直接挑战了旱涝保收的现状。我们需要作的是进一步开放竞争,让更多的学校加入这种联合招生,最后形成全国性的竞争平台,学生可以不限数量地报考和申请大学,然后在录取了自己的大学中比较挑选。
北大等名校没有参加“五校联考”,本身就是个遗憾。但更糟糕的是,北大希望削弱“五校联考”所代表的竞争性改革趋势,倒退到过去的垄断时代。所谓校长实名推荐是“国际潮流”一说,也属于一知半解的误导。事实上,北大推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更象美国不久前流行的“提前录取”。在这种制度中,想上某一大学的学生,可以采取另类申请程序,大学给予优先考虑,一旦合格就提前录取,录取后该生就不得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这种提前锁定学生的战略,是美国大学争夺生源白热化的产物,在九十年代曾大为风行,但在本世纪不断受到抨击。批评者说:提前锁定生源的作法,是以学校的利益代替了学生的利益,排除了被提前录取的学生选择其他学校的可能。在舆论的压力下,哈佛、普林斯顿等学校已经宣布终止提前录取的程序。北大所拣起来的,就是类似这么一个在美国长期受到舆论谴责、并正在被知名大学放弃的政策。
一个实名推荐制,使几十位本来有十足的把握考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生落入北大的囊中,但同时也限制了这些学生对大学的选择。象美国的提前录取制度一样,北大抓住了“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敢在高考中冒险”的心理弱点而为自己谋利。这不是改革,而是反改革。
北大赶错了潮流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