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传媒创新年度人物今日推出


传媒创新改变历史

——在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答辩终审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专家,媒体界的代表们:

今天是中国传媒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有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就在今天,我们2009年度的创新传媒年度人物与品牌、案例将最终确定花落谁家,这是对整整一年来传媒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梳理与总结。在下个月人大举行的传媒创新年会上,我们将郑重地颁出今天推出的优秀的人物与品牌,往小里说,也许那只是一次很普通的年终总结,往大里说,那却是传媒行业的历史。同志们,我们在记录和总结历史。

二是国内传媒业历来第一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来做为最终结果的重要参考形式,虽然由于是初次尝试,可能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开始。以后的年会中我们将进一步的坚持与完善。因为传媒行业年度人物与品牌的推出不是小事,一旦能够入选,对人物或者品牌在业界的地位,对于年度人物以后的更大的发展,对年度品牌下一年度的经营都会起到巨大的超值品牌宣传效应。

这里我想说的是,对每一年度的传媒创新案例、人物、品牌进行梳理盘点并对其优秀者以杂志的名义进行表彰,这是作为行业旗舰刊物的《传媒》杂志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责无旁贷。

创新年会至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每一届都得到专家们及广大媒体的支持,至今传媒创新年会已经成为业界的品牌会议。特别是今年,在推选年度媒体与人物的过程中,通过媒体自荐、专家提名、业界领军人物提名等方式,近三百家媒体、近百位传媒一线领军人物进入组委会的视线,经过组委会会同专家的第二轮筛选,共有60家媒体与63位人物入围了传媒创新年度人物及品牌。

需要说明的是,入围并不等于入选。为了真心打造真正具有公信力的会议品牌,今年组委会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奖项做了几点调整:

1、组委会综合专家意见和业界反馈的情况,采取缩减奖项、突出人物的调整,对年会原来设置的奖项进行大幅缩减,以增加奖项的含金量,同时侧重以人物为主;

2、突出“年度人物”与“年度品牌”,均由专家会充分讨论后得出结果,其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入选,重点参考该领域专家的意见;

3、今年不再强调“十大”概念,特别在“人物”系列中,入围不等于入选,最终入选的结果由专家会认定,年度人物或品牌有可能只有一个,甚至缺,也有可能有好几个,但总数不能超过十个。

4、鉴于《传媒》杂志是总署主管的刊物,业务主要方向是报业,因此推选年度报业创新品牌时,会在此大项中稍作细化,总数可考虑超过十个。

5、下午专家会将专门讨论一点:为维护奖项与大会的严肃性,也出于对专家委员会与与会媒体的尊重,凡无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到现场领奖的年度人物,是否一律不在年会现场予以公布;凡无特殊原因没有副总以上高层领导到年会现场领奖的年度品牌,是否一律不在年会现场予以公布;凡通知参加答辩而不参加答辩环节的媒体视为自动放弃参选年度品牌的权利。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这么多年度媒体入选,为何答辩的媒体却并不多呢?在此我专门说明一下,今天举行的答辩会,只限于年度媒体品牌,年度人物就不需要答辩了。考虑到专家的劳动强度与必要性,我们只是在每个项目中选择了少数几个很有实力入选、但其品牌或者创新举措还未能被全部专家所熟知和了解的,我们就专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这些媒体代表与专家们面对面的进行介绍与沟通,目的是帮助大家尽可能的入选年度品牌。在每个专家的桌上已经有了票面,专家会根据答辩单位的创新情况进行投票,特别要提醒答辩单位的是,请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单位本身,站在整个业态的视野里去审视自己媒体的创新亮点,时间很短暂,希望能介绍那些能在整个行业或者同类媒体中独树一帜的创举。而专家的提问质询限于时间关系也将尽可能放到下午的专家终审会上去讨论。

最后我想表达两个感谢。感谢我们的专家,你们很辛苦,整整一天的劳动强度让我对你们的严谨的学术作风产生由衷的敬意,特别是外地飞来的几位专家;另一个感谢,要感谢今天出席答辩会的媒体代表,你们丰富了我们的年会,特别是,你们所带来的传媒界的创新亮点同样丰富着我们的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专家们也是一次丰富的经历。为了表示我们的这种感谢,也代表我们的郝振省社长,魏玉山主编,诚挚地向各位媒体代表发出邀请,中午我们邀请各位在旁边的金石酒店共进午餐。特别说明一下,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的赞助商之一,四川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美女作家黎阳女士专门带来了高档五粮液酒,每瓶1880元,宴请大家。地方虽然简陋,菜肴未必丰盛,但却有我们满腔的诚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