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姜:政策的诡异催生了房价的彪悍


               辣姜:政策的诡异催生了房价的彪悍
中国的楼市,注定每个年终岁尾都不消停,去年的冬天,大洋彼岸的那场金融海啸殃及了并不经风的脆弱楼市,而今年的冬天,各地方政府又纷纷忙于取消实施了一年的“救市”措施,天灾我们回避不了,但人为地折腾却更像是一场政绩秀。

从房价看,中国楼市是极其诡异的,本身的产业结构极其脆弱,而房价相对于CPI的平均水平则显得极其亢奋,可以说08年,是经历了房地产十几年来最为冰冷的一年,无论的价格还是成交量的坚挺度,都是历史上最差的年份,一则由于十多年来一路飙升的房价,需要市场冷静下来自行调节了;二则源于金融危机对楼市的影响,可以说08年中国的楼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为沉痛的重创,但到了09年,按市场规律本来应是“疗伤之年”或“复苏之年”,结果在保增长的大旗下,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救市,楼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井喷式繁荣”。

市场经济环境下,当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占据了行业“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结果时,这究竟是调控的荣耀还是市场的悲哀,我们无从考究,但中国楼市依然没有摆脱“政策市”的事实却是无可争辩的,这一年,信贷资金的大量涌入和国企地王的陆续诞生,成交量创下了天量,房价像涨停板的曲线一路飘红,似乎都在证明了这种“虚假繁荣”,大有超过当年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代的冲天干劲。

楼市的“繁荣”完成了GDP的指标,房价的“飙红”却是以望房兴叹的平常百姓血的代价换来的,从表面上看,价量齐增是楼市健康的表现,但深究其本质,这个行业在这种高度虚幻的泡沫之下,已经濒于极度脆弱甚至即将崩盘的危险边缘了,日本曾有过教训,香港也曾遭遇过楼市雪崩,就连富得流油的石油大亨迪拜,也尝到了楼市一夜崩盘的苦头。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过于依赖房地产的时候,这样的经济体系是脆弱的;当一届地方政府完全靠政策拉动房地产而虚高发展时,这样的GDP是危险的;当一方百姓的购买能力距泡沫堆积起来的房价越来越远时,这个行业也将到了死亡前夜的回光返照期了。

政策往往看上去很美,各地政府减免了很多交易税费,可实际上,你政府给老百姓减免了一万元的好处,我开发商能在房价上找回了几十万的暴利,这就是今年楼市诡异的症结所在,当万千百姓对税费减免的蝇头小利津津乐道时,利益方早已在你的脚下布好了请君入瓮的万丈陷阱。

去年底当各地救市政策纷纷出台时,笔者曾旗帜鲜明地反对过这种做法,实践证明,一年来救市所带来的后果是注水GDP的增加、被绑架的银行资金的套牢、炒房者的顺利解套和囤而不开的地王荒置,如今,各地又要废止这些救市措施,这似乎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因为高价地王已经形成了,高额贷款已经被放出去了。

记得年初时,所提出的对夹心层的关爱、福利保障房的决心和“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曾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一丝曙光,但一年过去了,在高房价面前夹心层变成了地狱层,保障房完成量不足口号的四分之一,而盼居者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有其屋”的最后希望。

有时候信心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因为重要而爆棚,更不能像当年的生产队长那样,扯着嗓子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二愣子声音,现在已经不是“亩产万斤粮”的大跃进年代了,更不是扯大旗谋虎皮的浮躁岁月了,言必行行必果,理应是地方政府最基本的为官准则,理应是政府公信力在民众监督下的具体体现。

猪肉涨价,人们惊惶于对未来通涨的预期,但房价的一路狂飙,却在一天天地吞噬着百姓残存的住房梦想,当人们还在纠结于货币政策是否收紧和新政是否取消的利弊衡量时,相对于高房价下严重缺失的经适房,无异于隔靴搔痒或白日叫春,当经适房越来越成为百姓盘窝筑巢的希望稻草时,就像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一样,谈何货币政策?谈何通货膨胀?当居高不下的高房价越来越远离百姓的收入水平,而房价因素又不被列入CPI的统计范围之内,即使出现崩溃式的通缩,百姓依然望房兴叹,这样的经济指标又有何用?

当百姓日益迫切的最朴素的住房愿望,变得遥不可及时,地方政府再多的亲民口吻都将变得苍白甚至可以理解为作秀,如果能把经适房等民生问题列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如果年初的承诺能有部门追究是否已经践诺,还会出现如今这样的缺失比例吗?居高不下的高房价和地王还会大行其道吗?

在此,期待终归是期待,期待在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策下有时是漠然的,我已经不是那么固执地认为失态的房价能跌了,因为各地方政府所要拯救的顺序,首先是自身高度依赖的土地收益,然后是被绑架的银行信贷资金,继而是相得益彰的开发商,就连国外闻风而动的热钱和兴风作浪的炒房客,都被排在了真正需要买房的老百姓的前面来拯救。

这就是政策的诡异,和房价彪悍的根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