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建设论丛》第4辑序
曹 旭
一
这是第4 辑《论丛》的序言。
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上海师大图书馆的《论丛》写序,我已经写过四个序言了。
在今年年底我生日到来的时候,我就离开馆长的位置,继续我的中文系教授生涯。但是,每年一辑的《论丛》,包括每辑《论丛》的序言,仍然是一双双厚实的脚印——科研的脚印和思想的脚印,证明我们图书馆人的思考、努力和勤奋,证明一年时间没有白过,在这许多人都虚度时光、打牌声里又新春的陋习里。
二
我们做的许多事情,办展览也好,出《论丛》也好,人事制度改革也好,创造共享空间也好,都不是哪个领导要求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要做的,是我们自讨苦吃,乐在其中,因为我们是一群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一群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做的许多事情,不是为了讨好谁,做给谁看,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利益,而是为了图书馆的完美,为了我们自身的完美。因为,我们之所以成为图书馆人,不仅我们生活在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更因为我们自觉地选择了图书馆,所以留在了图书馆。
“图书馆人”,不仅是我们共同的身份,更是感情上义无反顾的选择。
在图书馆,我们有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理念,喜欢彼此的优点、包容彼此的缺点。
在一个图书馆里,大家聚成了兄弟姊妹;我经常称大家“同仁”,也可以称“兄弟姊妹”。我们早就学会互相包容对方的缺点,学会,只对朋友的优点感兴趣,对朋友的缺点一点兴趣也没有。
因为大家齐心,加上春天、秋天的时候,馆服很漂亮,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心情很好。因此,在图书馆八年,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八年,是不必提防别人暗算我的八年,是我提出的办馆理念——“互相称美,互相谦让,团结协作,开拓奋进”的八年。
八年来,大家好像乘在同一艘船上,为了开创我们美好的明天,大家用力划呀划,划呀划,恨不得让我们图书馆的船,提前划进共产主义。
三
在图书馆,和我共过事的总支书记有四人:林秀芝、顾中忙、孙亚萍和许亦娣。
林书记的工作很努力,又兼副馆长,但她在任的时候,图书馆无力出版自己的丛书和报纸,所以没有写论文。
从顾书记开始,我们出版《论丛》,顾书记、孙书记、许书记都带头写论文。
书记带头写论文,带头搞科研,成了图书馆的一种风格,一种特色,一种传统。甚至成了一种象征。
因为,无论什么级别的单位,处级的也好、局级的也好、省部级的也好,凡是这个部门书记不是“抓科研”的,而是带头“写论文”、“搞科研”的,这个部门的科研不可能不好。这就是“抓科研”和自己带头“搞科研”、写论文的区别,我们图书馆的书记不是“抓科研”的,是自己带头“搞科研”、写论文的。这一点,放在全国,无论什么单位,都是很出色的。
我们不妨读一读本期许亦娣书记撰写的《刍议高校图书馆礼仪建设》,即对高校图书馆的礼仪建设,提出她的设想和探索,针对图书馆,也针对高校,针对整个社会,“讲礼仪”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现在“礼仪”真的很缺失,需要重建。
四
本期的“理论探索”仍然是一个“看点”。里面有吴志荣馆长的《论数字信息》,这是他正在撰写的一部大书中的一个方面。吴馆长是我们图书馆的理论权威。对这些问题,他已经经过了很深层的思考,哪怕在出差的旅途中,在火车车厢里,他也进行思考,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常常见证他的思考。此外,开蓉嫣、王路、马凌云、瞿学惠、刘淑波、胡文华和汤诚的文章都化了功夫,各有独特胜擅之处,值得一看。值得一看。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金荣华《数字音像技术的今昔和未来》和孙彩杰的《数字图书馆中智能呼叫中心的研究和设计》都很有创意,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刘惠敏和何璇的文章更趋实用性。
“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胡振华、蔡迎春、许大猷、雷顺利、杜慧平的文章,或论电子资源评价的重要工具,或论图书馆的典藏工作,或论数字资源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或论EBSCO心理学数据库的综合评价,或论网络环境中汉语叙词表的自动构建,这些很多是新课题,经过认真总结,上升到理论的层面,都有建设性的积极意义。
在读者论方面,馆长助理庄雷是最有心得体会的人,他不仅在图书馆的实践中管理读者这一块,做得非常出色,而且把读者上升到“读者论”的理论高度进行研究。这个题目和庄雷本人,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他的《读者组织的可持续性探究》、张威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组织的激励研究》、樊文安的《关于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现象的思考》和许继新的《一种中文过刊阅览服务模式的思考》,都给人以启发。
在信息服务方面,尚志明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潘谰的《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馆员培养》、蔡璐的《高校图书馆BBS建设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都是从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中来,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据。
在高校图书馆事业方面,周明的《从“国学热”,“经典热”看高校图书馆影像资源功能的拓展》、穆卫国蔡璐的《汉语热与大学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对策》、张雅琴的《关于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新服务的设想》都饶有新意,值得一读。
在文献学方面,陈金林的《历代青浦县志考录》和戴建国的《汉宋之间类书的嬗变》是两篇有功力的好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贾宁等新进图书馆的五位职工,都积极参与论文的写作,都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翻阅我们的《论丛》,可以说,每期都有新意,每期都有亮点,本期更是如此。
选题多样化,有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数字资源评价、读图时代、智能呼叫中心、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营销研究;有学术前沿,如数字信息研究、叙词表自动构建、读者组织的可持续性等等。有的视角比较独特,如一个复本的问题、阅读疗法、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员职业、西藏寺庙藏书、特色资料室建设;有传统的研究,如期刊历史研究、方志考录、类书研究等等,如入山阴道,简直美不胜收。
可以说,所有入选的论文都很好,限于篇幅,恕我不能一一点评;即使没有点评到,你的文章也被载进史册里。
五
做了八年馆长,前几年都是在艰苦中度过的。
2000年初,我刚到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甚至连一台刻录机、打印机都没有,多亏好心的主管图书馆工作的项校长送我一台。
后来,图书馆搬家,很长一段时间,我连办公的地方也没有,挤在堆满报纸的四平方小间里办公,像关在牛棚里天天写检查。
刚到图书馆的时候,我就想出《论丛》,但是没有钱;很多事情,想做,都没有钱。图书馆的职工都是好人,但好人很穷。
等走出艰苦的日子,才有了孩子般地有了我们的《论丛》,至今出了四期,每期都有吴馆长的心血,布置、组织、修改、开论文报告会,他样样张罗,真不容易啊!还有,叶馆长,他是我们图书馆的好当家,图书馆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实力,和他的好当家是分不开的;还有他的人品,廉洁奉公的精神,都是我很钦佩的;林馆长和吴志荣、叶建国原来是同班同学,林馆长是班长,老班长的威信很高,到现在还是如此,林馆长以自己的笑容,让全馆的读者服务窗口都披上了艳艳的霞光。《论丛》的出版,他们也付出了许多心血。
全馆,从书记到每一个职工,刚才说了,大家共同参与其间——那是我们刻在石头上的脚印,图书馆人人奋发的见证。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在职的和已经退休的同仁,感谢所有的部主任,感谢林秀芝、顾中忙、孙亚萍、许亦娣书记,感谢吴志荣、叶建国、林雅萍馆长,感谢朱仁明、庄雷助理,感谢李萍和马国平,感谢周建忠和陆怡洲,感谢你们的工作,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要向你们深深鞠一躬!
六
朱自清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因为——事业比人长久。人很短,事业很长;生命有涯,事业无涯,这是古人说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情。但只要薪火相传,人心奋发,我们的《论丛》就会一辑一辑地出下去;我们的《读书人》就会一期一期地办下去,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早晨,每天早晨的太阳都是新的,图书馆的明天——会更加和谐美好,灿烂辉煌!
2007年11月26日馆长卸任前一日于上海师大图书馆石榴书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