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迪拜事件让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起因是借了大量钱来炒作地产的迪拜人还不起钱了,要与债权人谈判了。这件事传递的信号非常糟糕,全球股市应声大跌,好多人站出来吓唬金融危机里惊魂未定的投资者,“第二波危机来了”。事实上,金融界专家们一致认为迪拜事件只是金融危机中的一个独特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不会大范围波及世界经济。迪拜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海外资金是迪拜经济得以维持的关键,在世界经济复苏初期,市场中的刚性需求有所复苏增长,而超高价格的奢侈型消费却依然低迷,畸形的经济增长结构是导致迪拜主权基金被最终扼杀的根本原因。
更多人看到的是房地产市场重新活跃,国内房价持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房地产业,甚至刷新历史高价,地王不断出现,这似乎与整体金融危机的背景明显背离。他们担心一旦未来积极调控政策选择退出,房地产业就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变化,最终会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近日的说法似乎印证这一担心,他说目前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的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他认为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现阶段依靠房地产行业,还有那些投资房地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让失血严重的中国实体经济崩溃。
这样的担心确实有必要,我们也有这样的忧虑。基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复苏明显快于其他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火爆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市场风险同样存在。这也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看空的人最大的担心和最直接的理由。
有这样的担心是好事,忧患总是能让我们清醒。但是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忧虑之中,我们应该看到更积极的方面。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的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定了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明年宏观政策的主流,倒是不一定还如今年这样疯狂,但总体主调还是定下了。尽管最近出台了系列的遏制政策,但都不是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是修补性的技术动作,对主流影响不大。
政治局会议基调一定,就意味着明年的房价也定了,持续的资金流动性是最好的保证。经济学家陶冬认为,眼下和明年的流动性不是不充裕的问题,而是太充裕了。他举了个例子,中国经济这个茶杯里的水早就满了,无论你加1.5万亿元,还是再加4千亿元,都会溢出来。中国现在要的是从水杯里把水抽出来,而不是少加一点新水进去。 中国的银行在今年前9个月,总共借出去8.7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这是世界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就制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流动性范围。过多的资金一定会找出路,在中国没有别的去处,一个是股市,另一个就是楼市,大资金的注入就必然推高房价,而且因为楼市资金的流动性没有股市那么好,资金进出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房价必然还会保持渐涨的态势。
另一方面,有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土地和房源供应都偏紧,一级城市没有太多房源可以卖了,大量新房推出需要有一个建设周期,房源紧俏的瓶颈现象,在今后6个月一定会持续下去,这个就为房价进一步上升,甚至有可能大幅上升提供一个硬的基础。就此来看,短期房价从供需关系上来看也趋向于上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现在的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才房地产将来的发展是怎么认识的,对房价和百姓关系以及房价与经济发展关系二者之间是倾向于哪一方面,是百姓重要,还是经济重要,摆平二者关系需要绝对的艺术。前面提到,房地产是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直接经济命脉(这是政府官员说的),占到GDP的6.6%和社会投资1/4,最近的数据也表明,上海卖地每天进帐2.5亿,这种收入对任何一家政府来说没有不动心的。显而易见,打压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致命的,要是保经济就最好不要对房价轻易下手,这也是铁的事实。
这就是经济学中看不懂的地方,也是发展中的悖论。一头是百姓,一头是经济,现在政府还没有做好的一点就是学习成熟市场里边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舒放自如,这也许正是各级政府在学习的一个大课题。
只能说目前的遏制政策对于控制房价不会像今年和07年那样疯涨有作用,但对打压房价,让房价回头向下力度显然不够。过去6年的调控经验告诉我们,房价不好调,有时调得越紧房价越涨,没有办法的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