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为总是挨骂想不通
李荣融的国资委主任这个角色不好当,名义上是国有资产的第一大老板,但是工资待遇却只是国家公务员的部长待遇,他自己说,每月的收入不足万元。而其手下的国企老总们,个个都是百万元以上的年收入,这还不仅仅是一把手,即使是国企的班子成员的收入都远远高于李荣融的收入,这个老板当的有些郁闷。
国企是什么?不就是原来的政府就够吗?只不过是换了块牌子罢了,国企老总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原来的部长或者是局长换了个身份吗?什么一变,牌子一换,事情还是那些事情,权力不过更大了,这些人靠着垄断和权力打造自己,身价立马几十倍的上涨。
其实,钱多少对像李荣融这样的高级领导人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如果能够有正确的金钱观,那么就是无关紧要的。
让李荣融辗转难眠是“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本以为如此出色的表现,足以为国资委与央企赢得掌声,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
在国资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央企的成绩单中,中央企业在2009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缩小2.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6337.8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缩小7.7个百分点;已交税费总额9305.2亿元,同比增长9.5%。与2007年以前相比,这样的成绩当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扫过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荣融以及外界的预期。
就像中央企业每年漂亮的成绩单都没有换来掌声一样,2009年,率先复苏的央企收获的仍然不是赞赏和表扬,而是一顶“国进民退”的帽子。今年的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最近造成楼市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囤地,而最近的央企频频现身地产圈争夺“地王”让人们对国企的社会责任大打折扣。拿着国家资本干着害人的勾当,怎么让人们能对国企心存感激?
国企的这点利润说起来不算少,但是如果和国家的财政投入比较起来,算得了什么?而那些民企基本是靠白手起家,到高利贷运转,却承担了几乎一大半的就业压力,其上缴政府的税收也已经占到半边天下。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曾说过:“国企卖了,说我们‘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做才对?”
是呀,为什么人们对国企的这样的进退心存不满?主要是这种行为不在一个平台上,宁高宁说这样话的口气本身就官僚气十足,试想,如果一个民企,哪怕再大的民企老板会这样说话吗?同样的,“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
中国的企业上市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上市圈钱,把钱全来了,股东和老板的身价立马陡升好几倍,几乎没有多少人想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可就大多了,老板再对企业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指手画脚了,企业的发展和方向要听股民的意见了。中国的企业都以为上市是类似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手段,以为上市比生产弄钱来得快。
国有企业弄钱除了上市之外,还有个办法就是写报告,政府就能把钱划下来。国家的投资怎么回报没有人讲得清,这么多年来,国有企业利润多少没有人在意,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三家最赚钱的公司,只将不到10%的利润上缴。因为国有企业了超九成利润并未上缴,股东给公司投资,公司赚钱了,应给股东合理的投资回报(分红),股东给公司投资,公司赚钱了,应给股东合理的投资回报(分红),这个如同1+1=2般简单明了的常识问题,在国企里面现在却还真成了问题。
1998-2005年,国有赢利企业合计赢利额近5万亿元,亏损企业合计亏损额一万多亿元,但赢利部分并没有上交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反而不断为国企投入和补贴,造成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为国企转制承担巨大代价。
不管国企如何运行,只要人们能够从过期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人们就不会抱怨了,李荣融也就不会总是挨骂了。像现在这样,国有企业的发达只给少数当权者带来丰厚的收入,而作为全民企业主人的广大人民群众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自己正常贷款的额度都被国企占用,这样花国家的的钱为少数人牟利的事情,怎么能让老百姓踏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