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文化”概述
学生时代,你们可曾经历过“课桌文化”?有人说,“课桌文化”的祖师爷是鲁迅,他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下那个“早”字,从此宣布了“课桌文化”的诞生。文化之大,包罗万象。如今“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层出不穷,而不登大雅之堂的“课桌文化”也有盛行之势。“课桌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涂写或刻画在课桌上的文字或图画。据调查,在大学教室里,只有11.5%的课桌是干净的,大学生中经常在课桌上涂写或刻画者占2.3%,曾有写画行为者占23.7%。
■“课桌文化”祖师爷传说是鲁迅,他刻的“早”字天下知
“课桌文化”由来已久,已成为校园一景。有人说其祖师爷是鲁迅,他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下那个“早”字,宣布了课桌文化的诞生。
在小学里,你会惊讶的发现,每一张着漆的课桌上总有一道刺眼的白线,这是同桌的天然屏障,美其名曰“三八线”。这一文化现象不知从哪一代起即有了 ,现在仍代代相传,显示了其极强的生命力。
那么到了中学,“课桌文化”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仔细观察课桌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字。其内容应尽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反映中学生厌考心理的校园顺口溜也不失时机地被反映在课桌上。“ 不要让自己埋没自己。”不知是哪位“名人”留下的。但从中可见此人竞争意识、自主气魄之强。当然,其中还有些不伦不类的小诗,还有一串串见头不见尾的演算数字,更有那催人省醒的警句格言,使你目不暇接。
除了文字,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图案,便更多的是颇具讽刺的漫画。有些课实在无聊或老师的水平不尽人意,为不使自己打瞌睡,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始即兴挥毫作画,把老师的“个性、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看后让人寻味良久。有些漫画是反映中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音乐天赋的同学也借此机会作上一曲,经渲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让人“欣赏”自己的杰作。
■60后刻的是毛主席语录
上世纪60年代末,学校的上课环境并不好,有时上课三个人挤一张桌子,还谈不上“课桌文化”。当时的小学已经开设了铅笔课和毛笔课,与语文、数学地位同等,考试不过关,就得挨罚,默写一段毛主席语录。有学生为了省事,干脆把毛主席语录中的某一段刻在桌面上,有备无患。
■70后偷偷刻下“喜欢你”
70年代上小学时,还不懂什么是爱情,只是对男女关系有种朦胧感。如果对某个女孩有意思,或者觉得对方长得漂亮。就会在放学后,在对方的桌子上刻上一排小字:“小芳,我喜欢你。”上世纪70年代,“三八线”已经诞生,不过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把两个桌子之间的缝隙当做线,并不像80后、90后那样,会在桌子上画一条线。那时候的课桌一般是木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裂痕。有学生会用手去抠裂痕,时间长了,裂痕会变宽。
■80后贴画贴满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小学教室内,贴画成了学生们的最爱。圣斗士、西瑞、白娘子,这几种贴画最受学生喜欢。把这些贴画贴在课桌或抽屉上,上课无聊时,这些贴画就成了他幻想的最佳对象。此外,课桌在80后们看来,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地方。女生们喜欢在课桌上铺一张花纸。男孩则喜欢买一些小印章,盖在桌面上。有《七龙珠》中的“超级赛亚人”、有电影中的“霹雳贝贝”、也有电子游戏中的“八神庵”。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成了当时不少学生的顺口溜,有人会把它刻在课桌上,表达自己厌考的心理。上中学时,有学生为了背诵英文课文,竟把英文课本上韩美美和李雷的英文对话刻在了桌子上。
■90后“打击违法小广告”
在郑州市金水区一个小学的四年级教室内,一张木质课桌上画有一道白线,旁边附有一行小字:“不许超过‘三八线’。”班里一名小学生说,这是为了提醒同桌不要越线。
“同桌总是在写作业的时候,右胳膊碰到我,所以我跟他商量后,画了一道白线。”白线的作者小菲说,虽然画了线,但同桌还是会越线,所以推出了“惩罚”措施。“谁先越线,就在值班时替对方扫地。”小菲说。
另一间教室,课桌上画着一排文字:“免费送号:85417458,密码:667488。”文字旁边,还附有一句话:“打击违法小广告——城管。”
“只要有人写,就有人跟。”在教室南头的另一桌子上,同样标有“送号”字样:“送号,1元一个。”一旁还有人跟帖:“0元一个才对吧。”在另外一个班级里,桌上写:“翔翔是mm美女。”紧挨着一旁,画着一个箭头:“应该是晨晨。”
■课桌文化内容点滴
课桌文化亦图亦文,诗词歌赋、色情段子、广告启事,应有尽有。例如甲书:
明月皎皎,嫦娥飘飘。人寂寥寥,思念悄悄。
乙阅后即应和:
清风微微,入我心扉。只为伊人,玉容憔悴。
这是比较雅的,俗的如:
昨夜饮酒过度,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工大自古无色狼,正人君子排成行。偶尔几起强奸案,施暴也是女流氓。
师大本无美娇娘,残花败柳排成行;偶有鸳鸯一两对,也是野鸡配色狼。
对课桌文化,论者褒贬不一。有人说它表露了大学生的心态,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人则斥之为垃圾文化,应予扫除。
■专家:“课桌文化”折射校园文化的缺失
有人认为,“课桌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心理的传真。从中可以看到同学的喜、怒、哀、乐,可窥见当地的人世风情。然而,乱涂乱画毕竟不是好习惯,“课桌文化”实在提倡不得。
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王金山认为,“课桌文化”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他们思想活跃,思考时往往不拘于“场合”所限,兴之所至,随笔即书。但也往往会导致学生课堂表现不佳,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课桌文化’产生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因素。”王教授说,“课桌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也不是一般的小节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学生文明水准的天平,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趋向,背后隐藏的是关乎环境的大问题。
此外,“课桌文化”的盛行跟教师的教学也有关联,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有用、有得,从而减少因无聊和走神而产生的“课桌文化”。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61490.htm?fr=ala0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2-14/20161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