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的王志纲工作室


“我生存压力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这是王志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听就知道王志纲工作室从来不会为了生存而烦恼。

“现在找我们的客户主要是政府”,乍一看王志纲工作室和国内所有的智库一样,在傍着政府这个样一个“铁饭碗”。但其实不然,只是因为王志纲工作室经过十五年探索总结经验,逐渐将工作重心的一大部分转到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策划上,这是他们的特长,也是王志纲工作室自身战略上的升级。

他们朝着“打造中国最好的思想战略库”而努力着,他们从不拉生意,从不用讨价还价,所有的客户都是自己找上门来,拜访求策者络绎不绝,他们在从不拉拢政府指定项目,不为企业所折腰的“两不方针”下坚持“第三种生存”,真正地达到了这样的一种让所有同行业者都羡慕的状态……

 

碧桂园,第一张文化牌

故事的讲述应该从1993年开始。那一年,他打出了自己第一张文化牌。

当时年近不惑的王志纲已在新华社当了十年的名记者,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一篇篇反应最真实现实的新闻报道,触动着中国高层领导层的神经。他涉足电视领域,拍了一系列轰动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而且他的策划天赋也逐渐从几次成功的商业案例上显现了出来。1991年,王志纲为有中国魔水之称的健力宝作了一次客串策划,奇迹是年底召开的订货会上,健力宝收到了高达15亿的销售合同,健力宝集团因此挤身于世界大型企业的行列。接着王志纲为白云山集团量身制作了一套20万言的“航海图”,推出的压产、缩编、“换船”、任贤“八字”战略让白云山集团总裁贝兆乐不可支。王志纲别出心裁地包装了一个又一个企业……

1992年,正值国内房地产被炒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主业仍是记者的王志纲在报刊上撰文:“高潮接下来是低潮,崛起之后是落幕……何去何从?捱不过1993年。”果然,如他所言。

1993年房地产市场忽变,广东顺德几名富商在顺德与番禺交界处一个叫“碧桂园”的地方买下大片土地,建起了高级别墅,并配套一所贵族学校准备大赚一把,可惜还未来得及出售,就遭遇了市场走软,把他们打得措手不及。他们找到当时已名噪一方的王志纲,想邀请这位妙笔生花名记给他们写一遍宣传报导。王志纲考察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事业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够做好的。现在的情况是,就房地产搞房地产肯定死火。”几位老板心急如焚,王志纲又给出对策:“只有跳出房地产,才能搞活房地产。房地产不等于钢筋加水泥,地产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去运作。”于是几位老板立即拍板:“王老师,碧桂园请您当总策划!”

那一次,王志纲正式打出文化牌,用“可怕的顺德人”的概念先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之后带动了碧桂园高端住宅的销售,将碧桂园救出于危难之中。9月初开学那一天,碧桂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世界名车大展,从公路边婉蜒而入两公里内的碧桂园学校,陈列着摩肩接踵的奔驰宝马凌志皇冠标致丰田”……数来竟有近千辆之多。原来,这是号称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开学,学校原定招生1000人,结果报名者突破1300人。有略知底细的人曾为王志纲算了一笔账,仅以1%的提成,他也会有一二百万的进账。当时广东电台一名著名主持人逢人就说,王志纲身价不低于500万那!其实那笔钱归新华社所有,王志纲得到的是另一笔资产——中国策划业大腕的地位。王志纲也将其定为王志纲工作室的起点。

199410月,王志纲在广东电视台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他已经调离新华社广东分社。他比喻说:“在体制内就像幼儿园的孩子,长的太快不仅得不到阿姨的夸奖,她反而责怪我费布,当我的裤子都绷破了,只要下海去找裤子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当时他思忖自己,身上有闯劲,还有点桀骜不驯,应该属于野生动物,适合单干。王志纲最终选择了下海。

但他终究是一个知识分子,于是自然把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立为第一目标。“后来做的事情多了,有一帮人聚在一起,于是说成立一个机构吧,我不愿意叫它公司,也不愿意叫什么研究中心或者资讯中心,于是就叫王志纲工作室。”工作室成立的时候,王志纲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三位一体的独立文化人”,即独立撰稿人、独立制片人和独立策划人。他名片上印出了“首席策划”而非其他,至今不渝。

 

野生动物与野生型智库

其实在任新华社记者之前,王志纲还在甘肃社科院做过三年研究,或许正是这十几年寄天下为己任的工作经验,王志纲感到体制内坐而论道的研究方式很脱离实际,并且逐渐感觉到在体制内已经不能释放自己,成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邓小平同志南巡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福音,这种福音与日俱增,也给了王志纲这个知识分子无限的信心。

王志纲说:“市场经济离不开知识,我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一员,如果连我下海都被淹死,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救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救了,中国也就没救了;连中国都没救了,我个人淹死又算什么呢?”事实证明,王志纲没有被淹死,王志纲工作室反而被市场经济的潮水托成了中国民间智库的典型代表。

王志纲先将自己的人生定位野生动物而走进策划业。十五年之后,面对王志纲工作室的成功,王志纲用了同样的定义——野生型智库。

当下中国智库,分圈养放养野生这三种形态。

圈养型,如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靠体制养起来的智库,很难做到独立超脱。是圈养动物就得看主人的眼色,但表面上又拼命要表现自己不是被圈养的,我是人格独立的。其实他们很难摆脱利益集团代言人的角色限定。

放养型,如深圳综合研究院、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国情研究中心等,他们一只脚踩在体制内,吃体制的好处;另一只脚踩在体制外,在外面打野食。有本事,你就脱离体制彻底独立出来。

野生型,我们即是。野生智库最可悲之处,就是必须先解决水草问题,先要养活自己,做的项目从微观到微观。野生智库要看老板脸色行事,老板要什么,老板要刺刀见红、立竿见影、吹糠见米。老板的钱不好挣,有的在野经济学家,在策划费中甚至包括了发布会上人民大会堂、牵线约见京官等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挣到大钱。

“我大学毕业后即只唱国际歌,不唱东方红,就是说我相信从来没有救世主,不相信存在大救星。”因此,王志纲工作室成立伊始,就有着野生动物一般迅猛的本性,这支由野生动物王志纲带领的团队,自然也像野生动物一样桀骜不驯地生长。

 

独立的丙方之路

王志纲说,工作室是被逼出来的:“原本的打算是让导弹上刺刀,可老板说我是茶叶蛋、手榴弹,太高的东西不要。这就逼得我们必需从微观介入,先把自己养得膘肥体壮。我们帮助不少农民老板成就为亿万富翁,而我们获得的地位是从中超脱出来,让老板按工作室的规矩办事。

“从中超脱出来”,“让老板按工作室的规矩办事”可以说是王志纲工作室的两个原则。起初王志纲工作室从微观介入解决生计的时候,王志纲不时地提醒工作室的同仁,帮老板赚钱但不要想着成为他们。要做“钻天杨”必须要剪除枝蔓,坚定地认准方向才能长成大树。至于钱财,该来的自然会来。然而,要坚持既不依附于达官显贵,也不依附于财富阶层,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第三种生存方式,保持知识分子特立而不独行、同流而不合污的“丙方的观点”这么一条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刻摆在眼前的时候。

而这条路,王志纲工作室走了十五年,并且走的愈加坚定。这一点光从中堂里挂着的对联“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就能看出来。

这十五年里,王志纲说工作室是从微观介入,回到中观,然后开始关注宏观。起初帮企业做战略,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把自己养的膘肥体壮然后再走向宏观。

王志纲工作室的网页上有一个简单介绍工作室发展的表格,但却详细记载着工作室这十五年中的每一个脚步。像一个企业的发展一样,从创业期、建设期到调整巩固期,再到品牌提升期,再到传略转型期……

从与碧桂园的合作开始,王志纲工作室接下了许多关于房地产的项目。1998年那个炎热的夏季,工作室所有员工放下手上的业务,关在广州番禺金业别墅花园的一幢别墅里,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情——研究一个叫“养生园”的课题。开始有意识地梳理、沉淀工作室关于地产开发的一系列理论、说法和主张,他们开始从开发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从项目运营的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到底什么是生活方式,它应该包括哪些要素、环节。之后,这个课题又断断续续持续了大半年,一直到1999年初。后来,工作室关于房地产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基本上是以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产生的——“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论的总结与预测、泛地产论复合地产论生活方式论以及房地产品牌评估坐标房地产目标消费群分析模型房地产企业发展阶段论等等。

但这个过程也不是十分顺利的,1999年王志纲工作室完成与杭州宋城集团合作和对茅台集团的酒文化策划之后,遭遇了内忧外患的黑色2000年。

外患是因为1999年底,当时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出事了,人们对整个策划业的态度一下从崇拜拥护到喊打倒戈。谁靠卖点子生存谁就会遭到社会的一致唾骂。王志纲工作室自然逃不了这场自然灾害。同时王志纲工作室也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痛恨的内鬼,一无所有的来投奔王志纲,有了一点成绩之后就反咬王志纲一口,还在社会上散播了很多谣言蜚语,后来混不下去了又回头来找王志纲,希望工作室能给他一次机会,王志纲只说:“我既然已经被蛇咬了一口,还会上当吗?”

内忧外患比起来,当然是外患更加紧迫了,那是策划行业整个行业的危机。甚至在茅台在王志纲工作室的帮助下年产值从1998年前八个月的4亿到2000年的20亿,茅台老总请王志纲吃饭,虽然一再认为“喝出健康来”这句广告词是救命良药,但贵州省一个副省长仍然不屑地说了一句:茅台获得这么大的收获,到底是你们改革有方还是策划的功劳?

一切都这么让王志纲工作室的所有人伤心,但所有人都坚信着一个理念:一个人只要不打倒自己,谁也别想打到你。于是王志纲工作室在流言蜚语的冲击下更加士气高涨。终于,一场硬仗让所有的流言偃旗息鼓。

当时在由于广州南跨珠江直通番禺的华南快速干道的建成,让一个不过是环绕在珠江怀抱里的的普通小镇南村有了一个新的代号——华南板块。房地产商们竞相圈地,两万多亩地上一时间竟聚齐了八大地产商。

当时大盘对于开发商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家都忧心忡忡,广州市规划局在番禺撒市设区后还未来得及规划番禺,华南板块的捷足先登会不会导致其成为一座“死城”?房子建好了配套设施如何建?怎样解决户主的衣食住行问题?面对其他成熟版块的威胁,华南板块凭什么立足?八大开发商竞相比拼,会不会因为引发内战而导致人去楼空?……

所有的问题都很难回答,很让人头疼。当时圈了1200亩地的星河湾的老板黄文仔找到了王志纲工作室,请王志纲踏上了这片当时野草丛生、污水横流的地方。在这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上,王志纲看到其他开发商的名单:祈福新村、碧桂园、雅乐局、合生创展、广地花园、锦绣香江、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相比之下,当时的星河湾在地产界的名头最小。为了打好这一仗,王志纲工作室先分析了华南板块的机会,给了黄文仔一个肯定的答复,后来加班加点出了一整套蓝图方案,由黄文仔亲自操刀,要求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看到哪有不符合标准的地方,黄文仔就当场举起大锤将其敲碎。相比起其他开发商的小步伐慢慢走的试水战略,星河湾一次性投入,建好后开盘一下亮相了22万平方米,这让星河湾瞬间一花独放,足足享受了两个月的市场空间。后期推广上因为王志纲的策划也显得独树一帜,尤其是王志纲与南方最能折腾的《南方都市报》高层的一场密谋,一篇《广深楼市教高低,华南板块定乾坤》的文章引起千层浪,为星河湾铺平了道路。接下来一些列的文章,一直到星河湾开盘前南方都市报里印刷精美的“星河湾新生活杂志”让开盘后的星河湾一夜成名。

通过华南板块的成功,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大盘时代,也使王志纲工作室“中国楼市看广东,广东楼市看华南”的说法成为现实。再也没有人敢对王志纲工作室说三道四了。他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是,那本夹在报纸里的精美的“星河湾新生活杂志”也被学者们冠于了一个新名词——媒体楼书。

而这些成长期、建设期、直到品牌提升期在王志纲眼中却处于同一个时期——王志纲工作室的地产期。在王志纲的规划中,工作室不仅仅要做“独立的丙方”,还要更上一个层次的发展。

 

打造中国最好的思想战略库

早在碧桂园项目成功之际,就有一个学者对王志纲讲,说老王呀,你这是做战略的,应该叫中国的兰德,把中国的战略咨询这面大旗举起来。王志纲笑着说:“时候未到,我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但是这个是要靠时间说话的。当中国没有认识到战略的价值,还不需要战略,只需要战术的时候,体现我们能力的首先是‘拼刺刀’。”

华南板块的成功,王志纲意识到拼刺刀的时代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我觉得我们在华南所积累的‘市场与市长跳双人舞’的经验对于正在高速城市化的中国来说非常有意义,我们应该到更大的舞台上去。”于是他带领着王志纲工作室挥师北上了。

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2003年是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时候“非典”刚过,时任成都市长的李春城邀请王志纲参与制定成都发展战略。接受委托后的第三天,王志纲工作室就调集北京、广州、上海各个分公司的总监会战,用分头走访考察,每晚聚在一起头脑风暴的办法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报告。给五套班子汇报时得到认可,思路和观点写进其后召开的党代会报告。后来,王志纲工作室将此次成都之变写成了一本书,起名《城变》。

做完这个项目后,王志纲工作室开始全面探索城市经营的问题,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城市运营商”的概念。并在与河北廊坊市、天津滨海市政公司等政府部门的合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城市经营模式,成为王志纲工作室此后大规模介入城市经营、城区开发、城市战略、区域战略的利器。王志纲工作室各分公司开始接到越来越多城市和区域战略项目:

为西安曲江区制定战略规划,建设了有史以来西安第一片仿唐建筑园林景观“大唐芙蓉园”以至于现在成为西安古都文化的一大代表;将丽江定位为“小资天堂,体验之都”来引导游客去丽江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是在消费小资的情趣;把厦门钟宅湾以“超级商务公园”的形象打造成为闽南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把鼓浪屿用“文化圣地,艺术天堂”的观光海岛的名义推向海内外,进一步加强厦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西安“市”变、走进丽江、见证厦门、浙商之变、呼伦贝尔……等等一系列透露出强烈文化底蕴气息的城市规划如奇迹般令人称赞。王志纲工作室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流程和方法:大势分析,战略定位,理念创新,资源整合,之后是顾问监理,扶上马送一程。

随着客户逐渐从企业主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各地政府,王志纲打出了“做中国最好的思想战略库”的旗号。

如今,他们又有了一些新的转型:“我们将一半的精力放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战略策划上,另外一部分精力进行一些新课题的研究,比如说旅游休闲、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等。而其中一多半,都是各地政府的项目,他们都是亲自找上门来的。”

王志纲工作室无疑已经是我国民间智库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项目的选择上,王志纲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对于企业也好,政府也好,所要做的项目都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常规型项目,有成熟的流程,驾轻就熟;另一类叫战略型项目,存在很多未知因素,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更喜欢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这种前沿课题的探索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

老板也好、政府官员也好,往往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清楚,但是有时缺乏对全局的把控,如何把他们的零星想法变成上下一心,统一思想的战略方案,这都属于王志纲工作室的工作。

如何向着“中国最好的思想战略库”的目标发展,王志纲只有一个标准:“至于衡量项目是否成功,我曾概括为“三老满意”,也就是:老头子——上级领导、企业老板和老百姓都要满意,如果在海外做项目的话还要做到让老外也满意。缺哪一点,就不能够和谐共生,项目也就难得成功。”

 

智库的另一种精神

说起圈养的、放养的智库,人们为何认为他们奇专业无比,就是因为这些机构里有着资深的学者、经济学家,定期出着一摞又一摞的学术报告与调查统计。而王志纲工作室却没有出过一次学术研究统计就跻身“智库”的行列,人们不禁要问,光凭策划强就行吗?还不是在“卖点子”。

可是王志纲工作室的每一次策划案,就能算的上是一册调查报告。每一个策划,王志纲工作室首先必找准其战略定位,王志纲将其称为“找魂”,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寻求其核心的发展规律,然后才集齐资源一步步发展。“对于一个城市也好,或者企业来说,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而对于一个项目则要解决:能不能做?做什么?怎么做?”王志纲说:“我常说我们和西方咨询机构的区别就像中西医的区别。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要把脉,然后根据老中医几十年的经验去做一个判断,再去开方子抓药;而西医呢,是用一堆仪器检查各项指标,使用的是排除法,最后各种可能排除之后,才能做出诊断。这个指标高了,拿什么药给它降下去。中医看到的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西医看到的是仪器和数据。”

在这十五年里,王志纲工作室将每一次策划案完整的始末、策划心得与经验总结,都记下来,出了一系列书籍《谋事在人》、《策划旋风》、《行成于思》、《财智时代》、《财智语录》、《大盘时代》、《城市中国》、《找魂》、《丙方的观点》、《城变》、《谋生》……这些书不单是策划人捧在手心的宝典,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点睛之笔的浓缩,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这些著作是王志纲工作室灵魂的另一半:“我们即将会推出新书《重整山河》,是我们新的经验的总结,对这两年的案例做了一个梳理。我们发现,伴随中国开放度加大,开放已经从沿海进入到沿边开放时代,而沿着中国地图的一圈,从鸡冠到鸡脚,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沿边城市的发展战略我们都参与了。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我们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大势有了更深入的把握。而且从08年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到海外的项目。伴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我相信这样的项目会越来越多。”

如今,王志纲工作室有了一套严格符合智库标准的的流程。王志纲说:“我是马缰归主,从项目运作,到人、财、物的管理,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每个公司下面还有至少在工作室磨练了三年以上,能独立操作项目的项目总监。当然现在大多数项目还免不了要求我出场,但这些团队已经就前期方案做了扎实的工作,水烧到98度,最后的2度也许要我亲自烧。”

从前,兰德公司的宣言让全世界的读书人激动万分向往不已:兰德公司没有仪器、试管、机床,只有高智力的人。如今,在北京星河湾小区这个京城豪宅里一个二百余平米的大宅里,同样没有仪器、试管、机床,有着一个高智力的王志纲,在他的周围,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还有着一群追随着王志纲的高智力的人。

问起王志纲为何这么多年一直叫王志纲工作室而不叫别的,听起来像个小作坊。王志纲笑笑说“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

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