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信报,作者为科大商学院会计系兼任副教授孟德 (Rod Monger)
著名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就未来的能源需求发表了一份预测,根据下列四个变量,去估计由现时至2020年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这四个变数分别为国民生产总值、轻型车辆燃油效率标准、电动汽车销售及能源生产力。
意料之中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对能源需求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短期之内,在2006年,全球能源需求为四十六万三千九百万亿热值(BTU),估计将按年上升百分之2点25,这是以金融危机前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在此麦肯锡也有按一个最差的全球生产总值作估计,麦肯锡称之为「最严峻的经济下滑」,并形容为「二次大战以来最差的全球衰退」,按照这情况下,需求会跌至按年增长百分之1点85。
那么,如以2006年作基本年,按金额危机前的状况计,至2015年,能源需求会上升百分之21点9,按「最严峻的经济下滑」情况计,则上升百分之13点7。再推远五年,即2020年,数字会分别成为百分之36点6及百分之29点3。
以上的数字是基于假设轻型车辆燃油效率规定维持现状。但假如所有国家都改为跟随欧盟标准,那又会如何呢?
按金额危机前状况,以欧盟标准计算能源需求增长为百分之2点15,相比于现时一般标准的百分之2点25,可谓「差之毫厘」,这个差别也适用于「最严峻的经济下滑」状况。同样地,增加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比例对有关需求带来的影响相若,甚至更小。
能源生产力
最大的影响,是来自能源生产力的潜在改良。在危机前情况下,有关的改良会令到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由百分之2点25下跌至百分之1,这是假设目前的燃油效率标准不变。在「最严峻的经济下滑」情况下,需求的年增长率会降至百分之零点61,即少于百分之一,为以上提及的增长率的三分之一而已。
能源生产力包括两方面:需求的消减及能源生产效率。需求的消减可为降低用量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在70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美国及欧洲的经验,可以证实一些简单的节能方法,例如鼓励市民少用空调,为家居隔热以防于严冬流失热能,或者小心计划驾车安排来减少哩数等等的做法,均可有效消减需求。
不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需求的消减可能政治上较为困难,因为对当地的人民及消费者来说,这等于是要他们放弃他们努力工作,然后梦寐以求的享受,包括像富裕国家的人所拥有的舒适、方便等等。
能源的生产力会受到技术发展所影响,例如太阳能的应用、生物能源的开发,以及更佳的电器用品设计等。
短期而言,经济复苏会带动石油价格,长期而言,能源生产力的发展会对油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日益令人关注的全球环境将会是推动生产力改进的一个重要动力。
「绿色」力量基本上是来自草根的概念,可幸的是现时的美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已较以前少诸多阻挠,而白宫之新主人也较为支持环保议题,这样将有助多国之间就环境议程达成较大的一致性。
在麦肯锡的报告中,从供应者的角度,最坏的情况会是甚么呢?采用「最严峻的经济下滑」情况下的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各国全部采用欧盟标准,而且,至2020年半数汽车均为电动,而能源生产力届时得以充份发挥,在符合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全球的能源需求便只会上升百分之零点54。
价格的波动
原油的价格现为约80美元一桶(10月中)相比于4月份的50美元一桶。去年7月时原油升至143美元一桶,之后于年底跌至38美元。当中主要是由于供应量上升及需求因经济下滑骤减,以到全球存量增多。
国际货币基金会在其《世界经济产出》报告(2009年4月)中指出,去年底油价急挫,主要由于当时商品市场的不流通性。但有关情况己成过去,油价将决定于基本的供求关系。国际货币基金会又指出,技术分析显示市场预期油价会继续上升。
有关机构又预期国际对原油的需求将于2010至2013年间,回复金融危机前之水平,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复苏的步伐。
事实上,一些观察家认为油价很有可能会升愈全球危机前之水平。原因是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因着信用紧缩的原因而暂缓下来。同时,当经济复苏时,一些汽油的大用家,例如船运、化工及航空业等,将快速地重拾升轨。结果会再一次扯高对石油的需求。
需求的压力也会来自发展中国家。去年,对石油需求的总量只有温和的下跌,为1980年代以来首次。但国际货币基金会认为下跌主要因为已发展国家,如美国及日本,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应会继续上升。
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其刊物《2008年世界石油展望》中提到,至2012年于增产方面的投资为一千六百亿美元,其中约120个项目因为金融危机而要削减,但石油输出国仍会继续促进产量。
不过石油输出国组织提到其他因素将会对油价有所影响,包括美元弱势,以及期油于有规管或无规管的市场上的买卖。组织认为以「纸桶」作买卖单位的期油买卖对石油市场造成不健康的价格偏差。
石油输出国组织对需求增长的估计较保守。报告指出,展望至2030年,排除和现时能源政策和技术可能出现的重大偏差,增长估计为每年百分之1点7。
报告又指出再生能源(非化石燃料)增长迅速。但由于基数细小,意即其所占的市场在未来二十年也将相对较细。
不过,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全球的能源需求会较国际货币基金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预期为高,因为大部份的増长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他们将来的增长预期将继续强劲。
麦肯锡的数据显示,2006年的需求增长有百分之56点7来自发展中国家,至2015年这个数字会增至百分之61.3至64.1左右。这些数字相当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似乎有增无减,在再生能源能成气候之前,必需有其他方面的能源供应满足它们的需求。
另外,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拥车比例也甚具上升潜力。目前有四十亿人居住于拥车比例低于20人比1的国家,上升空间之大不言而喻,举例说,中国预计汽车销售数字会由2006年的3千万架升至2020年的一亿5千6百万架,增幅五倍有多。如果中国人的拥车比例和美国人一样,那么数目便会增至8 亿5千8百万架。据估计,全球现时约有共6亿辆汽车。
长远而言
要设计出一个可预测油价的水晶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过去近二十个月,油价的大幅上落已表明了短期供求及纸桶期油炒卖对油价的戏剧性的影响。不过,对石油业而言,全球化助长了各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的殷切需求。能源的供应和这些国家的经济进程环环相扣。刻下的挑战是如何一方面继续能源的供应,一方面令能源更符合环境利益。同时也需要开拓新的可持续的能源来平衡石油在全球能源系统中的角色,但后者可能需要数十年的发展才能有所成。
国际能源竞争揭开新一页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