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道在于恢复平衡。中国经济在改变投资为引擎的增长模式之前,可持续的复苏是不可能的。
文︱许小年
要把握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彻悟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时下四处弥漫的乐观氛围,根子上都没有看清楚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把这次的金融危机看成是一次常规的经济景气循环。很遗憾,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危机。
危机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失衡,而失衡源于经济全球化和政策本地化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制造了美国战后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你要看可持续的复苏什么时候到来,一定要看全球经济失衡在多大程度上被纠正。全球经济的失衡在没有纠正之前,可持续的复苏是不可能的。
别了,脆弱的平衡
图一讲的是本次危机的核心成因。图左边的中国代表新兴市场国家,右边的美国代表发达国家,两边各有特长和优势。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优势是资源和劳动力,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优势是资本和技术,两个经济板块在二战之后相互融合,相互接近,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这两大板块正式连接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针对这一点,今天我们依然认识不足,很多文章对此都是现象的描述,而没有深入到全球经济结构的逻辑中。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其庞大的制造能力涌入全球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征。过去经济增长速度一高,就发生通货膨胀,通胀后货币当局紧缩银根,继而经济步入衰退,然后调整直至复苏。而这样传统的循环,由于两大经济板块的相互连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世纪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真实数字其实更高,创造了人类经济历史上的奇迹。高增长的秘密何在?答案是投资。中国常年投资增长速度在20%以上,在经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同期国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每年只有10%,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跑哪里去了?原因是中国加入WTO,出口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
换句话说,全球化时代掩盖了中国过剩产能的真相。中国的廉价产品出口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后,不仅直接降低了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发达国家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全球化的赢家是企业,输家是劳工,过去几年间美国企业员工工资的增涨是落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即是明证。为什么工资长不上去?因为工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美国的劳工现在不仅感受着墨西哥移民的竞争压力,而且还因“制造外包中国”和“服务外包印度”,面临着随时失去工作的危险。过去美国工人碰到老板不给加工资的时候就罢工,现在不敢了,罢工正中老板下怀,没人干正好把生产能力搬到中国去。所以在全球化时代,劳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劳工的问题不解决,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受阻。
于是,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一方面企业营利非常好,另外一方面没有通货膨胀(美国通胀最重要的驱动力——劳动力成本受到抑制)。以至于前几年有人说全球化已经彻底地消灭了通货膨胀,人类从此可以进入一个没有经济周期的时代。正是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虚假繁荣中,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发生了错误,开足印钞机的马力印钱,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刺激了美国老百姓和企业消费需求旺盛,这个旺盛又支撑了中国的投资,以此往复循环。
因此,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繁荣,美国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的繁荣,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假的。全球化促进了跨国界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了各国经济的效率,这是真实的;美联储的“高能燃料”注入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是虚假的。
这个循环之所以不能持续,就是因为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持续。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不能持续,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没有办法持续下去。到危机爆发前夜,世界经济已严重失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为过度储蓄和过度投资而困扰。
中国经济警惕“倒冬暖”
我对全球经济的结论是漫长复苏,这个复苏取决于世界各国经济调整进行的速度,调整越快的复苏越快,调整越慢的复苏越慢,拒绝调整的等于拒绝复苏。用这样的观点看,现在西方经过了大幅调整基本上已经见底了,但是见底并不意味着反弹。而中国的调整尚未开始,由于政府的投资现在我把它叫做“倒冬暖”。
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回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库存调整告一段落;其次是政府大量“烧钱”,国有部门的投资激增,以及配合投资的天量银行信贷投放。
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回暖是暂时的,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复苏。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全球的企业经过了剧烈的库存调整,现在告一段落,企业开始恢复进库存,但是库存周期往上走并不意味着整个宏观经济周期往上走,因为库存周期上升同时,更大的投资周期的下行还没有到来。(图二)当外部需求的大潮退去时,国内过剩产能便水落石出,多年来的高投资之所以没有造成严重供给过剩,是由于海外市场吸收了国内市场容纳不下的产品。但即使西方经济复苏,外部需求也不可能回到原有的水平——美国信贷已不可能再如往昔一般地无节制发放 了。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目前,我们看到的对策都是更多的投资。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可使已有过剩产能得到利用,但日后将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试图以新泡沫挽救旧泡沫,结果只能造成更大的泡沫,饮鸩止渴,推迟但无法避免泡沫的最终破灭。
投资拉动内需的效果甚至短期内都有颇多疑问,政府和国有部门的投资能否保持今年前四个月的势头?即使回答是肯定的,这能否带动民营部门的投资?国有部门可以在政府的号令下启动效益低下的投资项目,但在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为什么要跟进呢?另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银行信贷,贷款还能像一季度那样,平均每月新增1.5万亿元吗?4月新增贷款已回落至6000亿元,缺少了银行支持,投资还有可能继续高增长吗?
危机始于失衡,复苏之道在于恢复平衡。发达经济体已大幅调整,中国经济的失衡则因刺激投资进一步恶化。率先调整者,率先复苏;拒绝调整者,无异于对复苏说“不”。和市场上的主流观点相反,我认为美国经济会率先反弹,中国最后反弹,因为美国人在调整,而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都是在用新泡沫填补旧泡沫破灭之后留下的黑洞,所以中国经济会有一个暂时的回暖,然后经过长期痛苦的调整之后,才能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