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11月17日载:近日,一篇题为《武汉大学对待功勋教授果真寡情薄义》的网帖称,武大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两年前患上罕见的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武大今年却派人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大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网帖引发极大争论,网友们纷纷指责武汉大学此举是狡兔死,走狗烹。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校方已经仁至义尽。
老实说,评价当事双方的是非对错,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网上的舆情一边倒地指责武大,但其中能以理服人的声音并不多。仅从网帖的立场和表述来看,“病床前宣布终止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等这些词句,的确足以显示武大的薄情寡义并激起公愤。但是如果我们从武大的立场以及整个医疗体制的角度来着想,也许会觉出别样的况味。
如报道所示,张在元教授与武大之间是聘用关系,合同于2009年4月30日终止。这意味着,在张教授因病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武大还是坚持让他的职位保留到合同期结束。所谓的解聘,其实是合同自然终止。而根据武大的解释,聘用合同已明确张教授薪酬中包含了医疗保险等费用,校方不再另行支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学校还是为张教授补贴了16.5万元,并垫付医疗费68.6余万元。这些情形或许表明,武大没有违反法律,而只是人情味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罢了。
但是,我们假设武大是个人情味十足的学校,结果会怎样呢?可能意味着武大会成为一个公费疗养院,意味着学校办学经费无以为继,意味着学生负担会加重。学校不是生产单位,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与学生家长。可见,教职工的生老病死问题,理应由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埋单,而不能完全寄望于校方和学生,否则,教育发展会因为经费问题而受到影响。
所以,人们在不满武大薄情寡义的时候,更应当反思还有哪些尤需改进的薄情寡义制度。譬如医保制度,在新医保方案全面推进的当下,发生知名学者看不起病的事情,表明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疏漏。为什么张教授如此依赖校方公费医疗?我想原因大概是现行的医保制度个人承担的费用太多,譬如,缴费高,而看病时,能报销的医药项目又太少。知名教授尚且如此,其他普通百姓看病之难可想而知。同一天的《广州日报》有现成的新闻事例为证:佛山大学生对参加医保“不感冒”,13000多在校学生仅97人参保。究其原因,无非同样是大家觉得个人承担费用过高。
又譬如,同工不同酬现象的薄情寡义。这也是个老问题,其制造的社会不公尚未有被改善的迹象。眼下,各高校聘请教授现象很普遍,但在某些福利待遇面前,一个被聘的院长只是个临时工罢了,哪怕他功勋卓著,在看病等问题上也可能不如一个在编的普通办事员受重视。目前,高校中所谓在编人员的诸多福利都被纳入了政府预算,而聘用人员则只能由校方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解决。也就是说,制度对在编人员考虑周到,对临时工则缺乏保障。
可见,武大解聘病危教授事件,只是因为当事双方的知名度而被放大开来,在现实中,此事不过是薄情寡义制度下的一个缩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