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培养书生气


读书的目的是培养书生气
——对陈丹青先生“深圳读书月论坛”讲座的附和

 

陈丹青先生日前在“深圳读书月论坛”的演讲很受听众欢迎,他说:读书就是为了说话。说话是读书人的权利,不说话等于没有读书(大意)。
    陈丹青先生说的话就是很书生气的话,先生就是个书生,其书生襟怀、书生眼界、书生气质袒露无疑。
书生之心当为古人所说的士子之心,就是天下为公之心,就是追求不朽之心。书生气就是书生之心挥洒出来的浩然正气,就是狂狷之气,行己有耻,知道什么事儿必须做,更知道什么事儿坚决不做。
    书生气必然与生生不息的世俗有着太多不合卯对缝儿的地方,这是书生气的存在方式。这也决定了世俗尤其是现在的世俗,是很排斥书生气的,一个人被认为成熟与圆融,就是看其去除身上的书生气有多彻底。甚至连不读书或不会读书的人、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书生气的人,都很排斥厌恶书生气。一部中国人的读书史,其实就是滋生涵育书生气、培养扶植书生气与排斥讥讽书生气、冷落打击书生气相伴而行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到了逐利时代,为利益而讲究妥协苟且的时代,世俗宁愿接受脚气,也不容忍书生气——捧脚嘬屁被认为成熟懂事儿,守道安贫被认为幼稚傻冒儿;羡慕奸鄙邪猾之徒的成功,耻笑清简厚朴之士的寂寞;临公义而禁声,见小利而喧夺;不以捍卫公器而自豪,反以沦为私奴而自甘……所谓卑贱愈甚,情商越高——当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孜孜以求的所谓情商,就是书生气的绝对对立面。
    书生即读书人,是个有门槛的概念,不是会识字、愿意捧着本书读就是读书人。书生也不一定是读书多的人才称为书生、也不是读书会写作的人才称为书生;更不是不通人情物理、孤陋逼仄、僵化捉狭、守一寓而自恋狂妄、闭门自雄的概念。
    真正的书生是人格概念、是价值概念、是理想信仰概念、是胸襟和风度的概念。书生是一种文化基因,即古来所说社会之元气,而不是不务实际、刻薄浅陋、迂腐固执——那不是真正的书生。书生之见当然不能全部直接兑换为社会行为,但不能因此就无视忽视书生之见对社会行为的督导。这元气也许不能直接付诸行为,但却是用来勾兑现实行为的。
    书生气一定与现实多相抵牾,书生气与现实一定有冲突,甚至可以说书生气就是用来与现实冲突的。书生气是社会优良的文化基因,它就是用来给社会世俗误解、讥讽、泯灭、消磨、打压和辜负的,书生都是在良心泯灭前保持着人格的正直,在泯灭前传递着理想的火种的。
    因此,相比较为健康的世俗社会,在万分细密的世故中,也会对书生气保持一份应有的敬意,尽量保持书生气与现实的某种特殊平衡。在健康的社会,书生对现实是批判的,现实对书生是厌恶也是包容的;书生对现实是苛责的,现实对书生是反感也是忍耐的;书生以热忱匡扶社会正义,社会正义则以涵养保护书生。
    陈丹青将书生关怀社会的方式,归结为说话,即读书人的最后权利是说话,即使说了等于白说也要说。这就是书生气不可遏止的存在方式。在世俗的眼里,书生气也许很讨厌,也许很不可爱。但世俗却不知道,没有了书生气,即人类社会丧失了元气,社会的文化生态多样性就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某种优良基因的逐步劣化。正如一般人很厌弃清高的性格,视之如病毒魔鬼,但是,当社会上真正没有了性格清高的人,你才发现,没有清高的人为整个群体驻守一道寂寞的精神城门,而整个家园的失守原来是从这儿被突破的。
    读书,有多种层次的目的: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增广见闻、考据研究、探索词章之法、经营作文之道,领悟义理思想,其最高境界当为变化气质、完善人格。而变化气质、完善人格的过程,就是涵养书生气的过程。一个倡导读书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应当涵养书生,应该包容书生气。这才是读书和倡导读书、设立读书月的最高价值与意义。
    日前一位新闻界同行编撰专著,在序言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某位享受崇高名誉、拥有不小地位的著名诗人,该诗人一向倡导关心民众、关怀社会,然而,其所在城市面临环境破坏威胁的化工项目投资,遭到市民强烈反对,不少读书人也纷纷表达意见,而该诗人竟然一语不发,就像世上没有她一样。读书人鸡贼世故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即使其读书再多、诗写得再好,也因为没有书生气、不说话,而变得一钱不值。

         2009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