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及其对全球产业体系的影响
1.1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
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建立以来),爆发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但论及影响深度、广度,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来看仅次于1929年的大萧条(随危机效应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超过)。本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极为相似——在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次危机中,都不曾出现过如此多的金融机构陷入恐慌:银行、保险公司、住房贷款抵押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波及,金融危机将整个金融市场推入了灾难。除此之外,此次金融危机也表现了一些新特点(卫兴华、孙咏梅,2009;游克斌, 2009;何国勇,2009):
(1) 从其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的深度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虚拟经济部门,并迅速衍生至实体经济部门,将引发全球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变化。
1929年的大萧条最先爆发于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生产过剩导致实体经济领域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然后危机进一步蔓延至银行业等虚拟经济领域。而这一次危机则首先从以金融领域为起点的虚拟经济领域爆发,在这之前,东亚金融危机,拉美危机,俄罗斯危机,基本属于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有限。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由虚拟经济领域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导致各国实体的产业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全面陷入经济衰退状态,全球产业体系受到外生冲击而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从历次金融危机对比而言,这一轮的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也将最大,必然将引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全面性变革。
(2) 从其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的广度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并发端于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因此,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极短时间内就漫延到全世界,成为真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大萧条发生的主要区域以北美为主。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局限于亚洲区域内。后来拉美的危机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都具有明显的核心影响圈(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核心影响圈之外的区域受影响程度较少。而这一次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源起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而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关联程度大大强化,因此,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通过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传染到全世界几乎全部的主要经济体,不但使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经济发达的强国遭受严重损失,还迅速蔓延至全球。由此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初步成形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3) 从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源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应用及金融监管缺位引发的消费过度,这与一般经济危机直接发源于生产过剩有区别。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表明:经济危机本质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企业家扩大规模的冲动与经济行为个体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则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过度消费导致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与超前消费理念的结合,就必然导致金融衍生品过度应用而金融风险监管明显不足。因为,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工具给明显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提供金融支持,使其进入消费领域(例如给低收入者提供超出其支付能力的贷款),从而导致过度消费。过度消费带动供给的增长,其外在表现就是经济的供销两旺,宏观经济形势看好。但这种平衡是非均衡状态的,自我稳定功能有限,金融系统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一旦出现较大驱动偏离平衡的作用力(如次贷危机),整个经济体系的就可以产生突变,而成为爆发性的严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与严重性是最好的证明。当然,过度消费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生产过剩的一种异化表现,即通过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来掩盖消费能力不足所可能导致的生产过剩,但这种掩盖并非真正消除了生产过剩,而只是推迟或者说累积了生产过剩所带来的损害,最后将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转化为消费过度的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以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固有周期性矛盾。
(4) 从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应对来看,国际联合的反危机行动的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前所未有,真正实现了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联合应对。
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罗斯福政府首次采用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将美国经济带出低谷。此次的多次经济、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或多或少的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反危机策略。但是,这些干预手段一般局限于单个国家内部,国际联合行动出现的次数很少,规模也一般不大。但这些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联合行动一直占据应对危机的主流地位。二十国集团峰会在此次危机过程中担当了最高的协调机构功能,改组后的IMF也逐渐在改革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中展现其作用。在各种国际机构或会议的统一协调下,各国联合调低基准利率,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真正的实现了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联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