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  


  人民公社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

  ——答博友“liuxinya89”提问

  

  古彭万俟轩

  

  10月28日晚上23时,博友“liuxinya89”在笔者博客留言,希望就人民公社的有关问题与我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他说他心中有一些疑惑和死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咱们中国如果现在恢复人民公社的制度,农业以及农民的处境会不会有长足的进步?”二是“我知道如果咱们坚持人民公社制度,咱们现在的农业早就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了,但是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支持单干?”笔者觉得博友“liuxinya89”的这种疑问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有必要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解释清楚。笔者苦于学识浅薄,资料短缺,担心说不到点子上。我下面的这些文字就是想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希望有识之士就此问题发表意见,让众多尚不明了的网友、博友们尽快释疑解惑。

  先说第一个问题:中国如果恢复人民公社制度,农业以及农民的生活处境会不会有长足的进步?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历来坚持认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如果延续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制度,我们的农业和农民生活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人民公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伟大创举,是亿万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决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确选择。大量活生生的事实已经证明,与所有其他组织形式相比较,人民公社都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给农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通过组织起来成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巨大动力和可靠保障。遍布全国乡村数十万座大大小小的水库,数以千万条的纵横交错的沟渠河道,投入巨大劳力资源的山区梯田建设,延续几十年的土壤改造改良工程……如果不是组织起来的人民公社,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不可想像的。那些死心塌地推行私有化的“精英”们,一直恬不知耻地吹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这些变化与改革开放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人民公社曾经作出巨大付出的必然结果。至今,广大农村仍在享受着人民公社时期留给后人的恩惠,把它安在改革开放头上只会令人不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人民公社时期留下这么多农田水利工程,由“大包干”而走上私有化道路的中国农村,现在恐怕真要回到解放前的悲惨境地了。

  人民公社留下的另一笔巨大财富是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已经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一起,成为工业体系中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极。不少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规模已经超过当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可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企业摇身一变都成了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几辈人的血汗悄无声息地流进私人腰包。目前,农村的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乡镇企业改制后的既得利益者。

  人民公社的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打击是沉重的,也是致命的。几十年积聚的大量集体财富,因为大包干的实行而被肢解瓜分。维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合作医疗一夜垮台,遍布乡村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也土崩瓦解。人民公社时期的各种农业组织也相继消亡,维护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兵组织变得有名无实,支撑农业迅猛发展的农机、农技以及种子改良等机构也都迅速解体。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改革前的水平上,单产增幅最多在20%到30%左右。这些成绩也都得益于人民公社。如果不是人民公社时期遗留的大量基础设施,我国农业不仅不会取得发展,恐怕还要倒退一大截。

  凡是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对人民公社解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只要不是昧着良心,都会作出一个公正而又精当的评价。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如果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现在的农业早就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了。但为什么当时还有那么多人支持单干?

  博友“liuxinya89”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误区。他所说的“有那么多人支持单干”,实际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大包干”在农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对分田单干进行了坚决抵制。笔者《人民公社岁月(7)最后的抗争》一文中,就对当时的真实情况做了披露。那时候,不仅老百姓抵制大包干,绝大多数农村干部也不同意分田单干。但是,上面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层层加码加压,把抵制分田单干看成是对改革开放的“态度”问题,并采取“不换脑子就换人”的卑劣手法,将大批抵制分田单干的领导干部,要么打成造反派,要么划成文革派,清洗一批,撤换一批,逼得剩下来的那些干部不得不违心屈从,强制要求属下老百姓分田单干。

  抵制分田单干的乡村,在当时占有的比例相当大。我所在的江苏省徐海地区,就是在安徽实行大包干将近2年之后,才在上级高压下无可奈何分开的。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全国肯定还有不少。有关资料透露,直到现在,全国还有2000多个公社、大队的老百姓坚决抵制分田单干,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这些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解散人民公社的农村,如今都富裕起来。这些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就是人民公社能够促使农民共同富裕、尽快富裕的有力证据。我们所熟知的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等地,就是坚持抵制分田单干的最突出的典型。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分田单干实际上是一场不得人心的巨大阴谋,是推进私有化进程的开场锣鼓。中国就是从分田单干开始,拉开了私有化的大幕。随后而来的“资改”、“西化”过程,都是从分田单干发端而延伸的。为了顺利推行私有化进程,资改派“精英”们利用手中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农民如何如何支持分田单干,如何如何欢呼雀跃。可面对成千上万农民的呼声和抗议,所有主流媒体都保持沉默。改革开放初期的舆论全部是一边倒的,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宣传,得出“亿万农民踊跃支持农村改革”的假象。也有人可能会说,小岗村不就是积极支持分田单干的典型吗?我们且不说小岗村这个假典型是怎么捏造出来的,仅仅从后来的揭秘文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像小岗村农民那样自私自利、光想向上级伸手要救济的懒汉村,中国还有多少?同时也请那些资改派“精英”们数一数,看我们庞大的中国还能再找出几个小岗村来?

  我们当然不否认中国确实有一批偏僻落后的地区,他们还没有从人民公社的体制中得到明显好处,所以他们在改革之初是支持分田单干的。但这些农村毕竟只是少数,绝不代表整个中国农村。也有一部分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一些实际的经济利益,从而欣喜万分拥护改革。毛主席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教育农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自私、狭隘、欲望在老百姓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自私的人性本能,还有生存的土壤和基础。不少农民目光短浅,只看眼前一些蝇头小利。他们有可能在一开始的私有化进程中尝到了一些甜头,这些小小的甜头迷住了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长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不可调和的,斗争也是激烈的。

  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只有少数地区(沿海、靠城、靠矿)农村达到所谓的小康水平,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依然停留在温饱线上,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民处在贫困状态。“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我们的农民在那场始料不及的巨大变革中,为自己的短浅目光付出了沉重代价。当然,这个代价除了农民自身目光短浅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那些推行私有化道路的资改派,是他们把这个代价强加在农民头上的。

  因为博友“liuxinya89”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所以笔者采取这种公开作答的形式。这种做法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寄希望于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最终就博友“liuxinya89”提出的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个更透彻、更清晰的答案。不知博友“liuxinya89”以为然否?

  笔者将博友“liuxinya89”的文后评论、留言也一并附在后面,供读者和博友们阅读参考

  

  附一、《人民公社岁月》文后评论(10月28日23时27分)

  古彭先生,读了您的系列短文《人民公社岁月》受益匪浅。但是心中也有一些疑惑,可以说是死结,希望与您一起讨论。咱们中国如果现在恢复人民公社的制度,农业以及农民的处境会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呢?我知道如果咱们坚持人民公社制度,咱们现在的农业早就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了,但是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支持单干呢?这个都是我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难以避免的,希望您能指教。

  附二、《留学生让我们再次见识真实朝鲜》文后评论(10月28日23时31分)

  我发现一个现象,我国的主流媒体原来一直对朝鲜可以说是讳莫如深,所谓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往往提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深切友谊。而对现在的中朝关系宣传的有些片面,朝鲜也留给中国人民忘恩负义,极端贫困的形象,而现在环球等媒体开始介绍朝鲜生活水平不是很差,这可能反映了当今中国要开始重新评价改革道路还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朝鲜。

  10月28日23时53分)

  古彭万俟轩老师您好,看到您的文章,只有一个感觉,畅快淋漓,当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以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您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描述历史的真相,真相永远比谎言更加震撼。您的文章,使我更加坚定了信仰。希望您以后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我这个年方二十的自以为自己不是行尸走肉的人能够学到更多东西。

  

  (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欢迎光临古彭万俟轩网易博客,并期待您的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