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归根结底还是家庭养老


央视《新闻1+1》在10月26日、也就是农历重阳节做了一期关于养老的节目,评论员白岩松主要谈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口结构,另一个是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问题。
http://news.sohu.com/20091027/n267753904.shtml

  这两个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因果关系,但绝不是人口结构出现问题了,能够以社会化养老的方式去解决,而是在人口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

  所谓人口结构,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因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是适龄劳动者,没有足够数量的适龄劳动者存在,会有工无法开,就很难创造出足够数量的社会财富满足我们的需要。

  社会化养老,则是一种制度设计,相对于家庭养老,是管理方式的变化,由亿万个家庭共同养亿万个家庭的老人的老,而家庭养老,则是亿万个家庭各自独立地养自己家庭的老。相对而言,前者无疑有更高的效率,有更高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为部分人、部分家庭的变故而导致这部分家庭的老人老无可养。但基本关系没变,归根结底,承担养老责任的还是亿万个家庭。

  务须说明的是,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上所述,前者关系到制度设计,为社会化养老的反面,指不建立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由各个家庭自行解决养老问题。而居家养老,不过是在具体养老方式上的自由选择罢了,一个人被纳入到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尽到了社会化养老义务,享受到了社会化养老待遇,无论他是否住进养老院,都是制度设计上的社会化养老,反之,即便住在养老院里,也还是制度设计上的家庭养老。自由选择性质的居家养老与制度设计性质的社会化养老,根本风牛马不相及,实际被本期《新闻1+1》混淆了。

  更通俗地解释,所谓社会化养老,就是被著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武学秘籍《九阴真经》里引用的、《老子》中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目的,为了使“不足”者有所补而不是被社会抛弃,也是基础、前提,就是必须“有余”可损,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余”了,损无可损,自然就实现不了补。

  在人口问题上,人口结构越来越被重视,就是因为,关系到亿万个家庭的集合是否能形成平衡的问题,唯其能实现平衡,所以能损补并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在人口结构上出现了问题,亿万个家庭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足”了,再勉强实行社会统筹,则为“损不足而补不足”,结果是大家都“不足”,而不实行社会统筹,也不能改变绝大多数人与家庭陷于“不足”的困境,终不过是“有钱的、有权的幸福,而无钱的、无权的痛苦”罢了。

    不考虑人口结构,盲目谈社会化,似乎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姓社名会的独立行为主体似的,能脱离了社会成员的劳动供给我们衣食住知,属典型的“不求甚解”、“放空炮”。简单地打个比方说,有那么一间工厂,必须聚齐10个劳动者才能开工,而供应劳动力的10个家庭,尽管总共能供应10个劳动者,但其中一部分家庭有超过一个的劳动者,另一部分家庭却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劳动者,非要强求每个家庭出、且只能出一个劳动者,这间工厂,肯定开不了工了,但通过统筹,却能够解决问题,前提也必须是这10个家庭一定能供应10个劳动者。如果这10个家庭能供应劳动者的数量,集合起来还不到10个,那么,就没有统筹的可能了。多数发达国家实行有步骤地移民引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人口结构问题。

  所以,尽管白岩松在节目最后提出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一个:“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什么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未必能够从他前面的评论中得出,却不约而同被转载媒体用做标题,因为大家明白,此一问题涉及到人口结构,为基础性问题,而养老问题不过为分枝之一,是主干决定分枝,而绝无可能是分枝决定主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