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宝岛台湾的报道(十二)
2009年10月29日,是我们这次来自大陆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的所有人员在台湾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我们有两项任务:一是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的师生交流,二是参观台湾最为有名的中台禅寺。
我们知道,在大陆的广州,也有一所暨南大学。那么,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与广州的暨南大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话还要从二十世纪初说起。
二十世纪初,东南亚华侨界人士认为华侨子弟应接受更多中华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势力在东南亚的发展不利华侨,华侨也需要更高等的教育。因此华侨人士向清朝政府请愿,要求为华侨子弟成立更高等的学校。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设立“暨南学堂”。这里的“暨南”,取自于《尚书·禹贡》中的“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有自中国向南洋传扬中华文化之义。
“暨南学堂”于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58年在广州又重建了“暨南大学”,也是重视侨生与留学生的大学。
1991年,台湾方面成立了“国立暨南大学设校规划小组”。 1992年选定校址,当时是位于埔里桃米坑的一块台糖公司的土地。1995年7月1日,“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正式成立。
我们这次参观的时间很长,从早晨一直参观到中午时分。其中,停留时间最长、给所有的朋友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这里的图书馆。一个只拥有三千多师生的学校居然有那么大而全的一个图书馆——真是一种享受。
中午时分,我们决定把吃午饭的时间往后放一放,先去台湾最为有名的中台禅寺参观。我在今年五月份来台湾时曾经参观过一次中台禅寺,这次来也算是故地重游——当然,上次的参观要比这次的细致多了。因为昨天晚上听闻青松贤弟去世的消息之后,恰好知道今天要来中台禅寺,所以还是在弥勒佛像前面的善款箱里卷了一些善款,作为超度青松贤弟亡灵之用资——这是我昨天晚上就许下的诺言。
此后,到位于埔里的台湾岛正中央的地方照了相滞后,吃过了午饭,然后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了位于桃园县龙潭乡石门水库旁的福华度假别馆下榻——这是我们这次在台湾的最后一晚了。
然后便是收拾行李啦——因为,明天早晨四点半就要起床,五点就要出发啦。
好啦,北京见啦。
再见啦,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