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热钱”楼市根系祸福


观点与评论:“热钱”楼市根系祸福
  2007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此后热钱一度撤离中国。而今,复苏的中国经济重现诱惑,热钱挡不住。比较乐观的声音是,这些资金还不大可能在中国掀起太大的风浪。美国的美元贬值后,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投资砸钱直接产生中国的GDP上涨到7.7%,但是,却没有流入到中国实体经济里面,所以,GDP压根是依靠投资“砸”出来的,如此下去,实体经济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热钱和部分其他方面的钱过多,特别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加之保险资金和违规之金及外资和股市的钱,导致目前国内热钱如“狂风暴雨”而至,聚居在香港和内地,如此集结“注涌”楼市,简直如投入一颗“定时炸弹”,随时爆炸,到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势必遭遇到严重打击。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游资也将大举进军国内,进而再次推高不动产的价格。而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是的,2007年的楼市行情就是建立在人民币升值之上的。就在两年前,2007年的楼市井喷,关键的炒作点是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向中国,支撑房价走高。有的开发商甚至宣称,人民币汇率将会突破1比5,不动产的升值空间巨大,于是,许多国际炒家纷纷入市。政府因此下达限外令,限制外资购买中国房产,可以想见,当时有多少热钱想进入中国楼市。
 
  沉寂一段时间后,热钱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与2007-2008年那一轮热钱来袭相比,本次热钱悄然流入缺少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背景,相同的则是,对股市或楼市收益大于风险的预期仍是其流入的主要动力之一。鉴于二季度热钱已小幅悄然入境以及对下半年宏观形势的判断,专家预测下半年热钱流入规模或呈加大之势,而这对监管当局而言,则意味着与热钱的再一次博弈.
 
  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热钱?并且有多少热钱进到楼市和股市里面?2009年潜伏国内的热钱存量为外汇储备的10%-15%左右,即2000亿至3000亿美元。而2007年9月1日有人据称,初步估算进入中国的热钱现有存量是2500亿-3000亿美元,并不是人民币;同时,热钱偏向楼市的情况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均有相关案例,并不能证明哪个城市是其主要流向。2007年9月,中国有3000亿元人民币热钱正“弃股炒房”,其中广州、上海、深圳是这些热钱的主要流向。
 
  2009年07月29日千亿外资突杀“回马枪”,滚滚热钱豪赌楼市泡沫.“4月深圳楼市‘限外令’解禁以来,各口岸物业成交激增,香港人置业数量增加两至三成。”因去年房价大跌而折戟的香港投资客卷土重来;而北京多个高端楼盘也高调宣称,近期外资购房比例明显上升,其中不乏欧美富豪和中东投资客;6月份上海4万元/平方米以上的豪宅成交量达到306套,超过前5个月的成交总和,逾两成买家来自境外……伴随内地楼市股市强劲复苏,去年曾经短暂撤离的境外热钱,二季度起携千亿之势滚滚涌入。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13万亿美元,其中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度为177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347亿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量为212亿美元。按照目前的热钱统计方法,外储增量中扣除贸易顺差和FDI增量,疑似热钱的境外资金高达1220亿美元。
 
  2009年今年一季度,央行从市场上购买的外汇量平均每月仅有1000多亿元,几乎是自2006年以来的低谷。但从4月开始,这个数据直线上扬,5月份已经上涨到2869亿元,而到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两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股市、楼市持续升温,这似乎在多个方面印证了对热钱涌动的担忧。
 
  2009年7月,有人称,热钱进股市弃楼市,二季度涌入千亿美元。国二季度的热钱的大致规模约为一千亿,中国经济整体企稳回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都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幕后推手。这次热钱流入速度前所未有,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拔热钱进股市而弃楼市。通过设置门槛和适当的货币政策,热钱并非不可防范。
 
  例如,2005年全年全国共查出各类违规资金近2900亿元;2006年09月16日前8月全国违规资金1249亿;2008年09月06日国家审计署对5家金融机构审计出486亿违规资金。例如,审计署调查发现,1988年至2008年的20年间,央行所属11个分支机构长期设置账外资金,合计达5.52亿元,其中三家分支机构还有价值6537.69万元的固定资产未纳入账内核算,账外资金合计超过6.17亿元。
 
  例如,2009年9月1日,审计署公布2009年第12号审计公告《54部门单位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公告显示,经审计署检查,央行11个所属分支机构共设账外资金6.17亿元,八个所属分支机构有1.44亿元财务收支核算不实,另有15个所属分支机构扩大开支范围,在其他费用支出中列支工资性支出达8223.70万元,合计涉及资金规模8.43亿元。2009年7月29日14省管干部任期审计牵涉违规资金19.2亿.

  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热钱涌动的担忧似乎正被超出客观经济面支撑的股市、楼市繁荣所印证。那么,巨额外汇储备中到底有多少热钱?热钱以何种途径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中国又该怎样避免资产泡沫?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一季度,央行从市场上购买的外汇量平均每月仅有1000多亿元,几乎是自2006年以来的低谷,外汇流入减缓。但从4月份开始,这一数据直线上扬,5月份突涨至2869亿元。
 
  也就是说,在过去3个月中,平均每天有11亿美元的疑似热钱流入我国。而自去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差额一直是一个负值,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依次为,-66亿美元、-444亿美元、-385亿美元、-396亿美元、-13亿美元和-48亿美元。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也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幕后推手。当人民币处于升值预期时,一般会出现资金流大于货物流的情况,反映的是境外资金的套汇驱动,反之亦然。今年下半年,中国将会面临更加“汹涌”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

  2009年10月,保险巨头千亿险资将入楼市,或改楼市投资格局.各种投资渠道收益比较险资投资股票收益率 10% 债券收益率 5% 商业地产收益率住宅地产收益率 8% 20% 目前的保险资金收益率 2000年至2005年 4%左右 2007年达到两位数 2008年下降为不足2% 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为1.4%去年末保险资金总资产 3.34万亿元 X 初期可能 5%份额 = 1700亿元左右开禁后,将有千亿险资“砸”到楼市上。

  可能推高房价,一方面,如果保险资金出手购买房产,将支撑购买力,使销售更旺盛,“房子不愁卖”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如果保险资金进入了开发的领域,对开发商来说融资更加容易,即资金更加充裕,其主动降价的可能性更低。因此,“险资”涉足房地产行业有可能进一步推高房价。,“险资”的进入也将使不动产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保险资金将和房企强强联合,加速行业洗牌,有利于行业整合。

  人民币升值、出口受阻,助长股市、楼市泡沫膨胀.国际资本热潮袭来,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隐患,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企业生存之路。首先,热钱涌入使得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使已现萎缩的中国出口雪上加霜。尽管从境内的人民币远期和掉期交易来看,几乎升值预期为零,但是在境外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则变化明显。去年底,受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NDF市场自人民币汇改以来首次出现贬值预期,最低贬值预期达到2%-3%,这种贬值预期一直持续至今年一季度末。从4月份开始,在美元贬值预期之下,NDF市场人民币预期重拾升值态势,一年期升值预期最高时达到2.5%左右,此后逐步回调至目前的0.4%。

  根据业内估算,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0个百分点,出口企业增长速度受其影响放慢3到4个百分点。对原本已缺乏订单、资金回笼困难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来说,经营将越来越困难,大批倒闭的现象将至。如果人民币升值,而国内企业的采购成本不能削减,货款结算时企业将无端损失本已微薄的利润。一般来讲,企业出口的放账期限为3个月,加之国际市场萎缩,企业与出口合作商交易面临各种不确定风险,货款回收与否已是提心吊胆。如果回笼资金再遭遇汇率折扣,如此一来,企业干脆少做少赔,以倒闭告终。

  此时,大企业可能采取各种合同手段避险。如一些大宗合同,企业可与对方约定“要约期”,期内如果人民币汇率超过一定幅度,双方便重新议价。但对于诸多中小企业而言,则不会有这种议价权。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将吸引热钱流入,膨胀外储,造成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助长股市、楼市泡沫膨胀,资金具有寻找价值洼地的天然属性。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一枝独秀,闲置良久的国际游资顺势涌入,“潜伏”于股市、楼市和银行存款账户,吹大资产价格的泡沫,等待有一天坐享成利。在此推动下,几乎中国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资本将股票推向更高估值。此时股市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独舞。早在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初登中国时,外资曾现“出逃”迹象,待年初经济好转,又有大批资金陆续进入。此时,股市、楼市价格逐渐上涨,到今年年中上涨已明显超越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

  投资者正在担忧不要错过此轮上涨的良机,而企业则十分愿意配合这种高涨的投资需求,新股争相上市。安永会计公司正在处理108件IPO,其中大多是由计划在内地、香港或者两地同时上市的中国企业提出的。至于楼市,热钱炒房之说尚存疑义。从售楼情形来看,自住需求以外的购买尚未大批涌现,热钱炒房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明显。

  股市繁荣与房市上涨互相支持。当股市投资者获益时,其盈利资金套现后会转而投入房市;房价稳定上涨并预期良好时,资金肆无忌惮投入股市。据中国资深外汇分析师谭雅玲观察,当外围资金充裕起来,股市、楼市的资金就不用做撤出考虑。分析预测,随着中国经济“期中”答卷的乐观分数,下半年经济回升,股市、房市继续受到鼓舞,热钱将继续涌入。

  当前,股市已经突破3200点,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已超过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脱离实体经济的上涨一旦遭遇泡沫破灭,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当热钱对中国股市推波助澜后,一旦获利退潮,随之进入的大量中国信贷资金将造成不良信贷损失。届时股市调整也可能致使房价的连锁反应。卖掉房子、拿着按揭款冲进股市的投资者们将更悲惨。

  信心受挫后要再想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极大加重通胀压力,一旦股市、楼市泡沫破灭,通货膨胀也将迅速爆发。同时,面对不断涌入的外汇,央行需要不断发行本币以对冲,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从而加剧通胀。增加的货币有不少进入股市和楼市,所以通货膨胀从表面上还不明显,而一旦股市、楼市泡沫破灭,将会造成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

  现在热钱过多流入将会增加国内流动性,加大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中国曾在2007年到2008年间经历过这样一轮通胀压力。随着CPI和PPI的逐渐“转正”,通货膨胀就要来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将先于美国到来。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应更加强烈和敏感。中国CPI和PPI的构成与之密切相关。粮食大幅上涨将使中国CPI很快“转正”,同时铁矿石、石油价格上涨也将推动PPI“转正”。而最近,美国已开始通胀预警,将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化。

  在人民币价格不能灵活反映市场外汇供给变化的情况下,与真实经济成长无关的资金的流入与中国扩张信贷会师,会导致货币政策执行的困难,通胀预期提前。中国此次可能面临不同以往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不以消费端的价格上涨为特征,而是成本推动型。资产和资源类商品的价格率先上涨后,一旦等到消费端的价格开始上涨,一轮完整的通胀已经完成,通胀螺旋很可能已形成,届时不仅调整的难度加大,再想稳定物价也不可能了。届时,如果政策层通过回收流动性来抑制通胀,将使企业缺乏生产资金,增加财务成本和消费者贷款成本,压抑企业热情同时打击消费者。

  “热钱”流入加速无非有两方面的原因:中国某种程度上讲,成了外部资金的避难所。中国的刺激经济政策推动需求的产生,这又将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商品领域。繁荣时期全球需求增量中40%是中国因素,而现在全球增量的90%看中国。 第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实现触底复苏,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等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还将在下半年加速回升。这是“热钱”流入加速的根本原因,目的是博取经济快速回升所带来的各类超额投资收益。

  第二,因“救急”和“抄底”等原因流出的资金大幅减少。去年四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出的大多是“救急资金”,而今年一季度流出的则主要是“抄底资金”。进入二季度后,境外金融机构的破产危机基本解除,宏观经济也出现了触底迹象,资产市场价格恢复性上涨。因此,进入二季度后因“救急”和“抄底”等原因流出的资金大幅减少。相反,随着国内经济的触底反弹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新抬头,大量游资重新转向国内。

  当前外汇储备充足,应更多鼓励企业“走出去”。其一,将流入的外汇花出去;其二,借机储备战略性资源。我国还应加强涉及外资的大项目跟踪审批监管,对其是否符合我国产业导向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审核标准。 此外,在国内政策方面,白明称,应调整下半年策略,更多将信贷资金引导向实体经济和消费环节,尽量避免中国的信贷资金助推资本市场泡沫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