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指方向 四中全会作保障
——再谈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王思铁/文
最近,和处里的李抒玲、吴勇、王正州同志在川东贫困农村调研。调研中基层有的同志说,四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连“扶贫”二字都没写,感到学习起来有难度,不像去年学习三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好懂。换句话说,也没有那种学习的激情。对扶贫开发部门学习四中全会《决定》,我们和基层的同志觉得,着重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三中与四中全会的关系。肯定地说,三中、四中全会都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战略部署,四中全会与十七大、与三中全会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四中全会则是全党建设执政问题。前者属于经济,后者属于政治的范畴。所以,从扶贫、农村及至全国都可以说:三中全会指方向,四中全会作保障。从扶贫开发来说,三中全会《决定》多处提到扶贫,在第五大部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写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八个问题,其中第六个问题专“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共309个字,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范围对角、力量组合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四中全会则对完成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组织保证,保障扶贫开发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一定要与学习三中全会《决定》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
其次,要处理好思想水平与四中全会要求的关系。扶贫部门的同志,对扶贫的认识和思想水平,也许比别的部门要高。但是,就党的建设来说,就不一定是这样。就前来说,也要看谁,因为我们是小部门、干部职工流动性特别差,多数人又来自部队,他们的思想素质纪律性等很好,但是,对扶贫还是有陌生的一面。何况,扶贫也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热爱扶贫这门事业,我最不敢恭维扶贫这支队伍。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偏激。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提高——特别在党性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应当是这样的。我们这样的思想素质和水平,离四中全会的要求,谁能说就没有差距,谁能说差距就不大。我们在前进中的许多问题,中央高层是看到了的、清醒的。国庆前一天,我和几位朋友聊天,他们中有的就是党务专家、有的是副厅级领导,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四中全会这个《决定》,不光是写给党员领导干部看的,更是写给7600多万党员看的;不光是肯定成就,更是看到了危机。像父母对一些不争气的孩子,把许多过去没有讲的狠话、重话都讲了,可谓用心良苦。最近出差顺路自费去了趟延安,受到很大的心灵震撼,就那么一个山沟,打下这么一个天下;还有就是毛泽东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也即“周期率”。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国家演变,算是例证。四中全会强调“四个不等于”——“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说明了我们党的忧患意识,是要引起警醒:“全党必然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第三,要处理好扶贫开发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具体地说,扶贫部门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要重点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是争取同级党委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党委、政府的重视,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但是,党委、政府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你不去努力争取,他们也许就会淡忘或自然而然地走向边缘化。争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常说的“有为才有位”,这个不用多说;另一个是“争取领导的领导”,前提当然还是“有为”,在这个基础上,就是要提倡“厚黑学”——“厚着脸皮”多向同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请示、汇报,争取他们的重视、支持。我们还要看到,在实施农村低保以后,扶贫开发既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看到效果,也不那么像维稳那样容易处在热点上。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在的市、县、乡领导,多数人的家不在工作区域内,乡的在县城、县的在市城、市的在省城,甚至还有跨级次的,比如县的也在省城,他要回家度双休,你要见他就不容易。因此,一些地方,扶贫开发“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可有可无”现象还是存在的。所以搞开发扶贫的,就要“学两个人”,一个张宗昌,他脸皮厚,一个是雷锋,他有挤的“钉子”本领。就是要“厚着脸”挤时间去争取领导。在争取领导这个方面,达州市就做得比较好。比如,定点扶贫,其他地方就是表扬,他们那里不仅有这个,还有“通报批评”,去年市委就通报了十来家做得差的市级单位。大竹县扶贫办争取县委重视,对11个贫困村由县上扶持。首先由县财政消化村级债务,让其轻装上阵,再从去年起用3年时间,每村总投入120万元,把这批贫困村打造为新农村、小康村,让村子里的贫困户转变为宽裕户、小康户。达县要修座桥,县扶贫办在争取省扶贫办支持48万元的同时,争取了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县财政出了40万元、县交通部门出了20万元。一座通三县六乡10余万人的大桥就建成了。
二是要把扶贫部门自身党的建设抓好。这几年,扶贫部门的特点就是人少事多,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党的建设这块成了“短板”。扶贫部门有两大功课要“补”,一是工作上的,就是新村扶贫,现在一个村50万元的财政投入,光靠这点,只能打一公里多点的水泥路。何况,前些年的一个村就10万20万的,能成什么事。当然,这个要下个10年才说得上补的问题。二是党建上的,不是没有抓,而是穷于应付工作,抓得不够。要抓住学习四中全会《决定》这个机遇、乘这股东风,趁热打铁,把自身的党组、党委、支部、党员队伍建设好,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四中全会的要求上来。这个课怎么一个补法,重要的是学习四中全会精神,这个精神包括在《公报》、《决定》里,通读《公报》、细读《决定》,原原本本地读它三几遍,把精神吃透,把内容记牢——学习型正党、党内民主、干部任用、反腐倡廉、执政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等,就是搞好理论武装。同时,也要学习业务。这是建立学习型政党的内在要求。雁江区扶贫办的同志说,互助社操作要求高,可村里年轻有文化的打工去了,家里人七老八少的,连微机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们机关里也存在,许多同志的微机要么成了摆设,要么只能简单地码字。就码字也有不少人包括年轻人也只会用拼音输入码,所以,速度慢、差错率也高。年轻时,我们当干部都带个收音机听广播,还有就是看报、看电影,后来呢看电视。现在是网络社会,可就是有不少的机关干部不上网,即便上网也是打游戏什么的。QQ、BLOG、BBS,这些就少有了,即便会的,也少有用于学习理论、业务的。总之,我们要乘这个东风、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学习,提升扶贫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懂、信、干,做到以学为基、以干为本、以德为先、以才为重、以和为贵、以廉为则,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
三是要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调研来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有两个基础,必须抓牢夯实。一个基础就村党支部的建设。我们看的大竹县华山村,海拔1350来米。多年来,村民运送物资全靠肩挑背扛,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的债务一度高达7.8万元,是全县出了名的特困村、“问题村”。与华山村毗邻的长乐村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党支部书记杨帮武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奔小康,把长乐村建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5年前,大竹县委、庙坝镇党委着眼于“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决定组建长乐村、华山村联合党支部。杨帮武担任了联合党支部书记。贫穷的华山村实现了路通电通,还一举偿还了历年债务。2008年,华山村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比5年前刚建联合党支部时增加了3倍。同年,长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实现3860元。如今,长乐、华山两村民风淳朴文明,家家勤劳和睦,户户安居乐业。杨帮武先后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村民们高兴地说,“杨书记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像铁人一样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样的好支书我们打心眼里拥护!”重病在身的杨帮武对我们说:村干部只有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群众才会相信我们,才能树立党支部的威信!这充分说明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另一个是基础设施,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水、路、电等等硬件。路不通,产业发展起来,产品还是运不出去,也变不成钱。我们看的另一个村——雁江区的同意村,是05年建的新村,把8万多方的微型水库的坭坝变成了石坝,10个社用上了水,修了11公里的水泥路,调整结构种上了近2000亩地种上了柑桔等水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注:这是在川东沿途调研座谈部分发言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