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人事,有人就有事,是人就是事,凡人都弄事,凡事也弄人,所有世事都是人(间)事。故关于“人事”,人人都有说,个个都有道。但是,说和说不同,道与道各异,其间的差别就在于你的“丰富性”。
在纵向动态上,这丰富性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弹性时间”:你是“不知人事”的少男少女,还是“阅人无数、历尽世事”的老伯大妈;是“没有昨天只有光亮今天和美好明天”的初生牛犊,还是“只有昨天有今儿没明儿”的未枯老朽;你的直觉心态、意识形态和生存状态是“由历史到未来循序渐进”还是“由未来到历史想入非非”。这中间的差异,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
在横向视野上,这丰富性则要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你是不是已经从小我、本我、唯我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你是否真切感悟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铁律般的人事扩展序列一点都不能违拗;你是仍然试图通过有限的身体边界去直接感觉无限的外部世界,还是能够利用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去不受限制地间接感悟奇妙无垠的宇宙空间。对此是与非的回答,也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两个维度的丰富性差异,决定了一个人在“知人事”、“做人事”乃至“说人事”序列上所处的层次品位。就我个人来说,虽然还不清楚自己究竟处在哪个层次品位上,至少我觉得在年龄上已经“足够的老”,在人生阅历上也已有“足够的生活底蕴”,在看书学习和舞文弄墨方面亦“有了些年头”,积累了“足够的工夫”,以至于自信有资格有条件以“书”的形式,将自己关于“人事”问题的通感体悟转述表达出来,给愿意听的读者诸君念叨念叨。
说来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本来最不晓人事的人,现在竟口口声声人事长人事短;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笨拙得“一点都不会来事儿”,很多“人情世故”都不能够“通情达理”,该做的“人事”大都做不来的人,现在竟敢“纸上谈兵”,到处“头头是道”地讲人事、说人事;一个要智商没智商、要情商没情商的人,现在竟然大言不惭地教别人如何进行潜能开发、又怎样提升情商;一个知道“小人气大,君子量大”的道理,暗暗下决心在生活中做个“君子”的人,但一遇到“事儿”上就无奈地沮丧地变成一个“老愤青”似的小人;一个出身“计划统计”专业,后来又专攻什么“国民经济管理”的人,现在竟然搞起“工商管理”来,还是什么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一个只有“学历”没有“文化”的书呆子,一个在“批林批孔”环境中懵懵懂懂成了教书匠的人,现在竟然恶补起“国学”来,以此努力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文化面貌,在要补还没补完的当口竟敢现学现卖,写了这本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蕴才能完成的《人事通要》……
人是一个奇怪的思想动物,凡是都要找理由“说得过去”才能“做得过来“。回头反思自己为什么如此“胆大妄为”,找来找去,觉得可能有如下几点理由:一,我是一个“听毛主席话的好孩子”,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二,我有一颗“活蹦乱跳”的心,一颗从小向善内省修炼的爱心,虽然像吴敬琏先生所说的那样,“除了一颗火热的心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但只要不死,有了这颗心感悟人间冷暖善恶事,大概也就绰绰有余了;三,能够凭借本能知道“万变不离其宗”,数十年来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围绕中原本土走了一个小圆圈,学习内容和学术专业也跟着不断“与时俱进”地变化,但从来没离开过自己托付终生的“三尺讲台”,也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富有生命力的“人本”指向。因此,积累到一定岁月忽然间觉得“噢,原来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谈谈‘人事’了!”随之有一股“厚积薄发”的冲动,如鲠在喉,必将自己似乎“融会贯通”了的人情事理一股脑地倒将出来,才觉痛快!
加上近十年来,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连续出版了相关教科书和专著十余部,累计笔耕起来的文字成果,虽说没什么质量档次,但像农民经过没日没夜、长年累月的劳作,现在终于站在麦浪滚滚的田间地头上眺望,也着实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成就感”!于是,尽量抽取浓缩前期著述中自以为“精华”的部分,加上新近的学习心得,还有日常“道听途说”而来的一些见闻、趣事和段子,以及在MBA、EMBA及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班上与真正“做人事”的领导干部们“说人事”或曰“裸聊人事”时激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尽量以“佛家常说家常话”的轻松诙谐白话侃侃道来,编纂了这本对自己来说是“集大成”的《人事通要》。其直接目的主要有二:一来,是为了治疗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师职业病,或者借用北大一位老前辈的话来说,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自慰作为学者那种“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的无奈尴尬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现实地承当自己必须担当的教师职业责任,为了满足MBA、MPA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需要,以及与各界职业人士、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经理人进行学习交流的需要。
可能熟悉我的读者一看就明白,这本《人事通要》其实是我两年多前出版的《人本制胜》之修订版,其章节体例基本沿袭了原来的框架,只是在此基础上将相关内容作了更新、补充、修正和完善。之所以更改名字,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来,“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下最流行、最标准的专业术语,其实质性意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该是“以人为本,战略性激励”,但拿到我们“发展中大国”的现实这里,往往就成了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幌子;后来,“以人为本”成了“官方用语”后,这个词就成为人人口喊的“国民标语”,再后来被到处套用到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的地步,就变成了一个最“恶俗”的术语,而当初我们恰恰却阴错阳差地选用了这个俗不可耐的名字。这次进行修订,一个外在形式方面的考虑,就是为了“言顺”而“正名”。
然而,追求“名正言顺”,这在“形式美”方面可能是个优点,但它也容易使我们走入误区:只顾冠冕堂皇的“美名”,而不在意败絮其内的实质;这样的心智模式往往被国人不自觉地迁移到“学习态度”上,不意导致了普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歪风。学习别人的东西往往只听“名”不求“实”,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炒作概念,模仿变换“名义”上的花架虚招,结果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乱套。这个毛病在近年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其实,如果开阔眼见,真可谓“古往今来人间事,东西中外都通理;家事国事天下事,小事大事皆人事。”我相信:不用时下西方人在特殊背景下的时髦术语,仅在“人事”这个朴素而普适的习语下,照样能够把他们故弄玄虚搞出来的理论学说或思想方法,装模作样发明出来的种种技术和方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此,我们有意选取了《人事通要》这个不时髦甚至有些守旧的书名。
我曾经模仿“散文诗”(或叫“西洋长短句”)的形式,将我们所讨论的十五个人事专题串在一起,编了一则顺口溜或曰打油诗:
人从历史中走来,
立于天地宇宙之间;
被工作所定义,
从群体到团队
为组织事业而扬起风帆;
以目标践行立下的诺言,
我们发誓不作金钱的奴隶
但要以产权为支点掌控自己的命运;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还要在传承文明中创新应变,
以领导火热的爱和情来激发大家勇往直前;
以心的灵犀来选择志同道合者一起上路,
沟通,沟通,再沟通,
以竞争求合作,力做权威主人,
最终实现跨文化平天下鸿鹄志愿!
全书十五章内容,大致分五个单元,或曰五篇:
——前面两章,一纵一横梳理综述了人事的“前因后缘,小大内外”。可以看作是《人事通要》的总论篇;
——第3~5章,为“人事基础篇”,从“工作设计”切入,讨论到“工作团队”和“组织学习”,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基础,目前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界讨论得最多、最热闹的三个话题;
——第6~8章,为“人事焦点篇”,以“战略性激励”为核心,诉说了人们最关注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股权激励”三大主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焦点、难点和关键点;
——第9~11章,为“人事前沿篇”,进一步对新时代背景下关系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即制度激励问题、创新学习问题和领导激发问题,融会贯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从人本管理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转述和讨论;
——最后四章,以“精神整合”为人事最高境界,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内部开发、有效沟通、竞合和授权以及跨文化管理等四个层面的精要思想方法。这是《人事通要》的升华篇。
《人事通要》的工夫全下在“通”字上。我以为,人事、人事、人人的事,事事见人、事事由人事。无论今人古人中国人外国人,既然都是人,所做所遇之事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所思所想所说所做,喜怒哀乐情仇恩怨,都会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将心比心,“一通百通”地将所有这学说那理论“打通”了去思考,这样才是“融会贯通”的真学习、“活学活用”的真修炼!鉴于此,我在书中:
故意放缰奔马驰骋,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任由大嘴胡说八道,从家事到国事,说遍天下人事。
(按:本书近期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