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本来是学术界的争论,但,现在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的关注。
做企业的人关注这个争论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管理是科学的话,企业就应该多招MBA并让他们担当重任,因为他们是专门学管理的;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和难题时,也应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因为咨询公司是号称给企业治病的医生,有着各种各样的管理专家。
相反,如果管理是艺术,企业就应遵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当企业有病了,也别相信所谓的外
脑—咨询公司能治你的病,因为任何艺术的成功,主要靠艺术家本人的天分和努力,同高师的关系不大。
其实,这个争论是从大学开始教授管理才出现的。以前尽管早有企业管理,但没有这种争论,因为管理者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做管理。人们的常识是:一个任何人都可能从事的专业怎么可能是科学?可是当企业越来越大,管理越来越复杂,学校开始教授管理时,有人就提出:管理是科学,争论就开始了。
尽管我有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学位,但我同意管理是艺术的观点。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企业管理者大部分还都不是学管理出身的,尤其是那些大名鼎鼎的优秀管理者,如韦尔奇、比尔·盖茨、新乡重夫、王石、任正非、马云、牛根生等,竟没有一个有管理学位。反观那些从事科学职业的人,比如医生、工程师、药剂师、教师等,不受专业教育则不能吃这碗饭。因此,如果医生、工程师、药剂师、教师们所从事的是科学专业,管理就应该是不同于科学的东西。
第二,合格的医生可以给不同人种看病,合格的工程师可以在不同公司任职,教师在中国和美国都能教学,但管理者却不行!昨天成功的管理者,不能保证今天也成功;在这个公司是伟大的管理者,可能会把别的公司搞得一团糟,哪怕是同行业的公司也不行。因此,管理是一个知识、经验和技术不能被重复验证,甚至都不能在同一个人身上重复验证的专业,这样的专业当然不是科学,因为科学必须是能够重复验证的东西。
其实,管理不仅不属于自然科学,就是同会计和律师这样的社会科学专业也有本质不同。会计和律师的专业教育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必需的,管理则不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管理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一种专业教育和任何一条职业通道能使人一定成为管理者。管理是真正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专业,从农民到科学家都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相反,管理专业的毕业生—MBA,却未必能成为管理者。
科学必须是能重复验证的东西什么是科学?科学是能够用数学、逻辑和实验重复证实因果关系的东西,比如1加1一定等于2,酸碱化合一定变成盐。如果能找到任何一个反例,证明1加1不等于2,那这个原理就错了。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不能用数学、逻辑和实验重复证明因果关系的东西,但也不能证明没有,就是所谓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对艺术来说,1加1有时等于2,有时就不等于2。比如,平衡能产生美,但非平衡的设计也能带来美;靠统一指挥的交响乐固然能给人带来感动,由乐手自由发挥的爵士乐也能令人疯狂。
从科学和艺术的这种区别来看,管理应该更像艺术。比如,有的企业用授权管理、企业文化、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ERP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就灵,有的企业根本不管用。尽管丰田汽车向竞争对手打开了大门,可是作为汽车鼻祖的美国汽车行业,用了30年硬是学不会,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如此简单的丰田生产方式。为什么?因为汽车制造是科学,但汽车制造的管理却是艺术;是艺术就有天分的成分,就有不能重复和不能模仿的东西!比如,能有效激励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日本人的方法,对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则没用;适合百度的管理手段,对海尔不一定灵。这与不同的画家用同样的画笔、画布和涂料画同样的东西,但画出的效果完全不同是一个道理。
管理者是艺术家管理应该是艺术类的专业,管理者是同画家、歌手、作家和导演一样的艺术家。对艺术家来说,天分和实践永远比专业知识和理论重要。正是因为如此,耳聋的贝多芬能创造出绝世的乐曲,中学文化的山姆·沃尔顿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企业。这同作家往往不是学文学的,演员、画家和音乐家也不一定要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道理一样。
把管理者说成是艺术家,一定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因为我们很难把整天西装革履、行为规范的管理者同那些留着长发、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联系到一起。然而,他们的不同只是表面,是所谓的神似而形不似;其实,管理者和艺术家骨子里都要特立独行,否则没有创新,你怎么能在竞争中胜出?!不信,请仔细给我们所熟悉的优秀管理者画一张像,他们身上一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他们一定比一般人做事有条理,行为也更果断;不仅能自律,也更能承担风险;对人对事敏感,甚至有些偏执……,这就是管理者所应具有的特殊天分和气质!
管理者的天分很重要像所有艺术家一样,管理者的天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管理天分,一个管理者即使再努力,也不能管好一个企业。我们经常听人讲,某某某是一个天才的组织者,其实说的就是管理者天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很难学,因为它既有DNA的成分,也有从娘肚子出来之后的生活阅历。比如,管理心理学者发现: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同他年轻时负面的生活经历呈正相关。
正是根据上述对管理的认识,当我管理企业时,面对MBA的毕业生,我总是讲,MBA的文凭不是管理者的执业证书,你们必须同学工程、学法律、学电脑的人,以及第一线的员工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管理者的职位。
管理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观点是最滑头的说法当我从生意场上退下来,到北大给MBA学生讲课时,讲着讲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像原来那么确信了。为什么?因为我现在是教管理的老师,如果学校教不出管理者,那我不是在卖假药吗?可转念一想,也不对呀,难道全世界那么多名牌大学、名牌教授都在那儿卖假药?再说,人哪有那么傻的,一代代的MBA、EMBA、EDP拿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挤到学校来买这个并不能使他们成为管理者的文凭?我糊涂了。于是,对这个问题开始采取最保险,同时也是最滑头的说法:管理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可是,老师这个职业偏偏需要更多的良心,给学生讲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观点时,我总是很心虚。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专业都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也就是说,科学专业也有艺术的成分,艺术专业也有科学的成分。比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如果没有超人的想象能力,仅靠数学和逻辑能力是不会发现相对论的。正是因为如此,同行称他为 “科学领域的大艺术家”!再比如,外科医生不仅需要专业训练,也需要天分!同理,所有艺术专业也都有科学的成分,哪怕纯骗人的艺术—魔术,也要使用科学手段才能登峰造极!
因此,区分一个专业是科学还是艺术,实际是根据科学和艺术所占的比重。如果科学的比重大,就是科学,反之就是艺术。
其实,大千世界中的万物都是平衡。但平衡绝不是简单的一边一半,不是中庸之道;任何平衡都有侧重,侧重点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因此,那种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观点等于什么也没说。
企业管理的艺术成分大,决定了管理是艺术的性质,但不代表管理没有科学的成分,也不代表科学管理的东西没用,只不过在管理中,科学成分没有艺术成分起的作用大而已。比如,人不仅自私,还需要公平和成就感,因此人事薪酬制度必须体现多劳多得才行,否则,员工就不会努力工作—这是管理的科学。但知道人的这种共性,以及那些科学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方法,对管理者帮助不大,因为每个管理者面对的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公司里那群具体的雇员感到公平和有成就感—这就是艺术要解决的问题。
管理是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最终是管人,没有人就没有管理。但人不是标准的零件,张三和李四不一样,国有企业员工和三资企业员工是不同的人,80后的独生子女同他们父母也不同;城市员工和民工对公平的感觉不可能一样,美国雇员和中国雇员的成就感也肯定不同。更关键的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班毕业,在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工作的人对公平和成就的感觉也可能不一样。
人尽管有同样的共性,但恰恰是人的特殊性,才使人成为不同的人,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正是这些一个个不同的人,构成了不同的企业,因此,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的道理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企业。正因为如此,管理永远是具体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什么是实践的艺术?就是做永远在知的前面—不管理企业,永远不知道企业管理是什么(不论你有什么样的管理学位);不亲自管理这个企业,永远不知道这个企业管理是怎么回事(不论你以前管理别的企业多么成功)。做永远比知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纠偏的尝试, “摸着石头过河”地做,管理一个具体企业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趋于成熟和完美,这就是企业内部提拔的管理者的成功比率远远高过空降CEO的道理。
因此,管理者如果不清楚管理的本质是艺术,注意力必然会分散。这是很多学院派和相信管理是科学的管理者必然要走的弯路。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既然是科学,就要找专门学管理的人和咨询公司来引进和制定“最先进和最好”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方法,这样公司就可以管好了。于是,这些志存高远的管理者纷纷请来麦肯锡,结果无一例外地花了大钱,走个弯路,最终才明白:管理是买不来、教不会、学不到的,必须要管理者在实践中自己悟的东西。一句话,自己企业的病只能自己治。
难怪宜家的顾客一体化、戴尔的直销、沃尔玛的大卖场和西南航空的低价战略别人就是学不去!因为那是别人的艺术,是艺术就有独创性,靠模仿是不能成功的。这就是学习别人战略和方法的企业,最多只能学到别人的形,学不了神的根本原因。《孙子兵法》中的“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别人只看到我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获得这些方法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06年,加拿大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来京讲演,当着上百个听众,我问他:“你认为管理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的,或者说既要天生也要后天训练?”
他说:“当然是既要天生,还要后天的训练,因为管理既有科学,也有艺术成分。”
我又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些教管理的老师岂不是要告诉学生,你们之中必然有一部分成不了管理者!这对老师来说,岂不是一件很沮丧的事?”
明茨伯格说:“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再教MBA了。”
晚饭时,我继续问他:“你的《管理者而非MBA》书上有很多统计资料,证明美国那些常青藤大学的MBA毕业生很多并没有从事管理职业,大部分去了投资银行、会计师行和咨询公司。据我观察,中国一流大学的MBA,第一职业选择也是这个倾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MBA教育与其说是培养管理者,还不如说是培养管理服务者—为管理者提供服务的人。那我们把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改成MBS(Master of Business Service)岂不更贴切?!”
他说:“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我要想一想。”
晚饭后,当我们告别时,他说:“如果改成MBS,读这个学位的人就会少。”
是呀!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学科比MBA更有商业味道了。任何东西只要变成商品,功能怎么可能没有夸大的成分?老师也是人嘛!
可是消费者并不傻,有些MBA学生跟我聊天时说:“其实,我们没有想通过MBA教育成为管理者,我们只是想换个好职业而已。”
一个EMBA学生说的更直白:“我花二十多万来读书,主要目的是想多交些商业上的朋友!”
有人可能问,难道说众人皆醉你独醒?为什么大部分管理学者和教管理的老师坚持认为管理是科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科学专业的课程,比如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金融、信息工程,等等,教这些课的老师当然不能同意他们所教的是艺术。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其实艺术专业也需要科学知识,但是现代作曲家要用电脑合成技术和摄影师要学光学原理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些学科的艺术性质。其实,大千世界所有事物都不是黑白分明,决定一个事物的本质是它在黑与白之间的那个平衡点—它的成分比例。
另一个原因是,教其他艺术学科的老师大都可以从事本专业的职业,比如教绘画的可以作画,教声乐的老师唱歌一定比一般人强。可是教管理的老师大都不能从事管理职业,因此,如果把管理说成是艺术,让他们感到底气不足。而且,包括他们的学生和一般人的看法也是,教管理的老师都是只能动嘴的学者。
教管理的老师只能耍嘴皮子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教管理的老师其实是最高明的商业管理者!他们能把一个艺术专业包装成科学专业,开发了人们对管理教育和管理知识的巨大需求,准确击中了人类中最具有进取心的一群人—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想快速成功的心理,创造了商业史上最成功的无烟产业—MBA教育和咨询业。
不信?!请到大学里看看,最有钱的学院一定是商学院,最富有的老师一定是教管理的,最高工资的毕业生一定是MBA。不仅如此,咨询公司里刚毕业的MBA就可以同大公司的CEO面对面地开会,甚至对他们的业务指手画脚;韦尔奇的门票可以卖到5000元;迈克尔·波特来中国本来是推销他的书,可走时却能拿走几十万美元的演讲费。
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你们相信了管理是科学!
2006年8月11日于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