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重视农民工回流现象(发表于《南方日报》2009年1月29日)


    新近,外出打工者回乡问题又凸显出来。特别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致使南下打工的大批农民工提前回流返乡,其中多数是在建筑行业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几年来,一到春节笔者都为农民工回家过年“一票难求”而感到担忧,尽管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但始终难解困局。今年则让人又多了一重担心: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农民工劳动大军大批回到家乡,如何继续劳作和收获?社会和地方政府又将如何对待和安置这些人员?

    农民工回流不是坏事

    农民工回流,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公民迁移自由背景下的正常现象。政府和社会、企业应当正确看待。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少企业面临困难,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加上今年春节较早,正好和南下打工农民工提前一个月陆续回家过年的习惯不期而遇,成为此次农民工大回流的重要原因。

    从地方政府层次来看,必须关心回流返乡农民工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愿望和诉求,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就业和创业,让农民工回乡之后有事可做。不能上岗的,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做好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创业,在家乡扎根,带动家乡建设,在这方面,四川推出的培训券计划值得倡导。从中央政府层次来看,最近几个月,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政策,无疑为今年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埋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讲,讲了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在新一年带出各地农村建设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新气象。这当然是值得期待的,而且也是各地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在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却没有太多地带动家乡的建设。城市在翻着跟头变换容貌,而诸多乡村变化不明显。这就是为什么75%回流农民工将会继续外出打工,他们一次次回去,一次次还要出来的一个原因。

    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互动支持系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输出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工需求,适应转岗转业和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落实这一通知的要求,就必须考虑如何在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三者之间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减少信息的阻塞或不对称造成的被动。

    为此,各地方乡镇应当尽快建立农村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回乡人员以及在外打工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尽可能详尽登记这些人员的姓名、在外从事行业或职业、专业特长、曾接受培训情况等等,及时掌握农民工外出和返乡动态信息,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以及舆论宣传等各方面都给予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已返乡的农民工,应优先进行专业技能、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维权等方面的培训,宣传农业生产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投身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人尽其才。对仍在外务工的人员,地方政府也应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跟进,了解其务工行业、地点,并对他们的技术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在外务工的合法权益予以支持和维护。

    地方上的企业应积极招聘这些返乡农民工,及时向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报企业用人的要求、空缺的岗位等信息,以便较快获得合适的农民工进厂就业。据了解,一些短期外出务工的人员刚刚拿到一些低廉的工资就不得不提前返乡,所赚的钱还不抵往返的车费,他们大概会面临无钱过年的困境。这些同样需要地方民政部门做好应有的关怀。

    农民工还没有转化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但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有了较大的区别,只要有适当的机会,他们应当有能力成为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地方上应当把他们看作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平台,鼓励他们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可是,不少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对农业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人拉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状态,而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足够的了解。依笔者看来,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完整的现代化,人类社会不能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能抛弃农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面积广阔、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国,不进行农业现代化的改造而直接以农村城市化改造运动来改造土地和农民,或许会成为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回乡农民工发挥各自所长,不断探索和引进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模式,学习和引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扩大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同时,改造地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民工作为一种廉价的劳动力,一方面带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直接参与和实现了社会财富在城乡之间的再分配,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城乡贫富差距。但要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在新形势下要大胆依靠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人才队伍,而不能仅靠他们出去打工挣钱。

  •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