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治理股市看市场调节之失灵


       2007年5月29日,会载入中国股市史册的,当日晚间,财政部公布股票交易印花税财政政策:自2007年5月30日起,股票交易印花税由1‰上调至3‰,一直膨胀的股市泡沫,瞬间得到挤压,当日,上海股指暴跌280余点。这再次证明了政策的快速调控作用。

       2005年,中国股市从崩盘的边缘一路上涨,至2500点时,股市泡沫显现,管理层多次动用货币政策,向市场发出信号,可是市场未予理踩。股市泡沫一路做大,直至4300余点。股市泡沫为什么不能由市场进行自身调节呢?因为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盲目性和短期性,且在微观经济领域效果显著,而在宏观经济领域显得软弱无力。趋利资本利用市场的缺陷,不断做多中国股市,以此带来“跟风盘”,以便获得超额回报。中国股市从1000点涨到2000点时,很多人不引以为然,但当股市从2000点涨到3000、4000点时,人们眼红了,不能眼巴巴的望着财富的快速增长与己无缘,于是人们大举入市,此举又推动股市上扬。当股市这种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企业财富增长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有了政府的治市。

      亚当˙斯密在《财富论》里提出,政府应该用“看不见之手”即市场去配置资源,他的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可是从随后爆发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证明了“看不见之手”配置资源存在缺陷。因此,很多国家将“计划”与“市场”配用,调节资本的配置。

      1998年,东南亚四小龙由于采用“看不见之手”调节股市,引发亚洲金融风暴!那次,香港由于政府的援市,硬挺了过来,才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也破坏了国际资本大鳄—索罗斯等的阴谋。

 

    (2007-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