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假维权之怪圈现状


 

中国打假维权之怪圈现状
 
假冒品曾出不穷,无论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脆弱的国民,还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成为假冒品的目标。世界上各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下称跨国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无不不遗余力的进行反假冒(包括反盗版行动)。
 
以中国大陆为例,各大跨国公司进行反假冒行动主要是委托中国的代理公司或调查公司(下统称调查公司)进行维权,在采取方式上一是在特定区域委托调查公司为维权,二是调查公司在其他地区发现假冒品后上报给跨国公司,由跨国公司决定授权打击。
 
从中国的专门维权的调查公司于九十年代初期成立至今有15个年头了,无论是给调查公司的感觉还是给跨国公司的感觉,中国的打假陷入了一个无可言状的怪圈:越是调查打击假冒品,越是发现假冒品越多。中国整体来说查扣的假冒品一年比一年多。假冒品伴随着正品的销售额一路上扬。实际上真正查扣的假冒品数量也仅仅是假冒品的十分之一,甚至不足十分之一。这让跨国公司和调查公司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城市越发达,假冒品的档次和质量也越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也畅销;即使在偏僻的农村,也被低劣的低附加值的假冒饮料、食品所侵蚀,给人的感觉是世界各地都有假冒品,都在被假冒品所充斥,只是数量多少和质量差距而已。这让跨国公司和调查公司无所适从,特别是跨国公司,无法确定其维权战略。
这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跨国公司的IP部门以投入和产出比来确定自身的工作业绩,因此跨国公司为调查公司制定了一个标准和尺度,希望调查公司打击到更多的假冒品,达不到被打击产品的数量或金额则跨国公司不支付费用,这样就迫使调查公司根据跨国公司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着例行公事形式的打假和维权。跨国公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调查公司就冲向哪里,跨国公司的标准制定的多高,调查公司也就会按照制定的标准来执行,标准以下可以不予考虑。这种恶性的循环,并不是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或者跨国公司的利益,因为查扣了一批货物,只是截断了一个根从上到下的极其微小的一个通道,该批货物虽然没有流通到市场,但市场上的需求的假冒品依旧存在,这就会迫使市场假冒品的需求者开通另外一个渠道进行假冒品的流通。即使打击了一个生产源头,只要假冒品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只要有较高的利润,就会冒出假冒品的新生产源头,也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假冒品的新通道。
 
这就是中国打假一个无可言状的怪圈:越是调查打击假冒品,越是发现假冒品越多。假冒品的查处不足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了,因为很多不够案件标准的假冒品调查公司是不会查处的,跨国公司也不会授权查处,不够标准批量的假冒品堂而皇之地摆到了到了市场之中。
 

跨国公司如果要消除这个怪圈,需要跨国公司的IP部门调整战略,不是站在自身业绩的角度而是站在公司的高度,统筹考虑维权方案,在双赢的基础上,指导调查公司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