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需要研究虚拟经济的因素
2009年1月10日,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浙商证券)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主题为“危中求机,聚焦主题投资”的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看了新浪网许小年教授演讲的文字稿,应该说,许小年教授关于2008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的推演是很精彩的,好像也是有说服力的,但是根据本人的理论分析,许教授的推演忽略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虚拟经济的因素。实体经济的发展因素诸多推演已经分析了七七八八,相对的应该说都是深层次因素。直接的真正的虚拟经济因素的分析好像几个月来只有本人一直在坚持,即使最初的爆发直接因素大家都知道是虚拟经济因素,但是深入的分析为什么又纷纷抛开这一重要因素?看来虚拟经济的经济学研究确实还没有得到认同,或者说是缺位的。
抛开虚拟经济因素,很多演变链条是很难进行较为到位的推敲的。比如说,许小年教授说美国人是借债消费,如果没有虚拟经济的发展,美国人能够借到多少债?能够消化新型经济体外销上十万亿美元的产能吗?美国实体经济的规模总体贷款余额才多少?进入个人消费的才几成?其实是虚拟经济的发展,美国人是以虚拟经济的虚拟增值来支持本国的高增长和高消费的,而这次危机根本的是虚拟经济发展链条的破产导致的,是由虚拟经济发生危机从而连锁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秩序混乱最终爆发为全球经济危机。而如果不是虚拟经济的破产,仅仅只是结构性的问题,其危机爆发和传播就不会如此迅速,就不会措手无策。回过头来说,如果不是虚拟经济因素,难道全球化资源配置是错误的?01年之后几年的高速发展都是错误的,不能那样发展的?事实上并不是,全球资源的配置推动了之前的新一轮发展,全球诸多国家都得到相当的好处的。如果美国虚拟经济监控到位的话,虚拟经济规模得到适当的控制,经济不会发生投资银行的超高杠杆操作,虚拟经济照常发展,或许全球经济将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全球资源配置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化之下,经济结构的全球化适应是正常的。美国财长保尔森依照同样的经济学逻辑把责任推给中国其实也是同样的无知而已。照这样的逻辑,美国危机的深度发展还很难看到遏制的希望的。
对于当前的经济危机的挽救,抛开虚拟经济的因素,同样是要犯错误的。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虚拟经济还没有全面消亡,挽救经济必须将这部分经济总量计算在内。之前本人多次呼吁,挽救这次经济危机,根本的措施是要将虚拟经济实体化的做法尽快消除,也就是虚拟经济的投资银行业务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商业银行业务尽快拆分,以确保实体经济流动性链条的可挽救,不然等到实体经济秩序失控,要挽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时要面对总体的债务,压根就不可作为了,那才真叫惨。但是这又无疑是石沉大海,徒呼无奈。
至于中国的经济挽救,同样也要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至少,我们的虚拟经济没有深度陷进全球虚拟经济破产链条之中,我们的虚拟经济很有可能在实体经济转好的基础上首先激活,这也就给了我们挽救经济做资金安排拓宽了很大的余地,我们巨量的资金投入可能形成通货膨胀的危险是可控制的,有了虚拟经济的资金消化渠道的缓冲,政府调控的灵活性就得到保障。而同时,由于虚拟经济的存在,也决定我们的挽救资金同样必须是巨量投入才能确保见效,因为投入的资金很多会流入虚拟经济渠道。不足量的投入可能会见不到需要的效果。这也就是之前本人提出的资金投入概念,动不动就是万亿的原因,相关的意见需要很好的理解。要知道我国的GDP已经超过25万亿,正常循环情况形成的消费起点流动性可能就需要10万亿以上,如果要撬动10万亿以上的流动性,没有几万亿的资金的运转怎么能达到目的。而我国的虚拟经济的分量也超过20万亿,要激活整个虚拟经济没有个五分之一至少也要个十分之一的流动性投入才会有点效果,那又是几万亿必须激活启动,这些都必须政府好好研究怎样来达成目的。由于有虚拟经济的存在,虚拟增长和虚拟消亡都是很现实的,之前提出货币资本补偿的概念并不是无稽之谈,天上掉馅饼不是不可能的。不然仅靠实体经济财政可怜的能量,怎样应对虚拟经济的大的波动?难道有了虚拟经济人类只能自找灭亡?当然相关的安排也不是可以随意的,一方面必须是对于巨量资本的消亡的补偿,而且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顶多七八成应该就是极限了;另一方面,相关的消亡必须是明确确认,而且确实形成整体形势的影响的,最好又不要形成时间间隔太长,不要等到经济循环系统调整适应后再投入。
还有一个问题这里要强调一下,有人提出危机正是大浪淘沙进行优胜劣汰的时机,正是经济转型的助力,建议要让危机持续一两年再进行挽救。道理是那么回事,但是节奏安排不能将其当回事。首先危机的发生和进展,不可能说要马上救活就能达成目的,从危机发生到如今至少也有大半年了,加上之后的挽救过程,至少会有一年多时间,加上危机的影响深度,想不淘汰部分企业和产能是不可能的,还有必要人为的延长危机时间吗?再次,危机是不允许拖沓太长时间的,超过一定的时间临界点,往往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往往危机将向深度发展,导致更多不可控因素。
200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