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官员的“放松学习”?


    在法庭上或忏悔书中,落马贪官总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自己因为“放松了学习”、“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等的扭曲,而一步步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官员,每到自我剖析或开展自我批评的时候,也总离不开找出诸如“放松了学习”、“学习抓得不紧”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放松学习”看似言辞恳切,也很打动人,仿佛已经成了一块屡试不爽的“万金油”、“遮羞布”。但是细一分析,这话实在是有点立不住脚,更不能作为官员贪腐渎职的一种借口或托辞。 

    中国有句古话,叫“学而优则仕”。我们这里暂且不讨论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学习优秀的人才能去当官。这里的“优”应该理解为,“大成”,就是“知类通达”,就是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社会管理的基本道理,等等,这样的人才适合去“仕”,否则,就不应该去当官,或者没有资格去当官。而对于那些深谙官场厚黑学、精通旁门左道经的人,则不能让其去“仕”,“仕”了也要将其踢出官场。如此看来,学习对于官员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习也不例外。人们常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这话没错。但是并不全面,这里的学习,是指学习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思想、积极的内容、先进的典型。笔者认为,学习也有好坏、正反之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讲的就是学习的两面性。应该说,贪官所讲的“放松学习”,是放松了对党纪条规、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先锋模范等好东西的学习,但是贪官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阳奉阴违、贪污腐败、“小违纪无所谓”等坏东西的学习。 

    现实生活中,“官迷心窍”固然不好,但当官本身并不是坏事。人类社会要维持运转,要向前发展,就不能缺少当官的人,关键在于当官者要“为人民服务”,即要当“好官”。而“好官”就是应该“学优”、“学好”,才能真正懂得为官之道,明白民主法治的真谛,善于“执政为民”,成为人所敬仰的优官、好官。相反,不学无术,或学习旁门左道的人是很难成为好官的,并且恰恰是这样的人才容易“官迷心窍”,挖空心思跑官要官,不做事只做官,败坏了官场风气。 

    放松了对好的方面学习的干部通常缺乏民主作风,习惯于“一言堂”,迷信“一支笔”的效率,排斥异己,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其决策和运作看似效率很高:免去一切繁文缛节,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事务,执行决议雷厉风行,却失误率较高。这样的典型有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沈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慕绥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边放松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学习,一边对官场上的歪风邪气不但不抵制,还“学习继承”、“发扬广大”,甚至违法犯罪了,还慨叹没有学到“家”。 

    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抓好干部的政治学习,是关系党风政风的关键所在。学风不正,必然歪风邪气盛行。而心术不正,必然学习动机不纯。所以,干部首先要正心、洁志,坚定立场,才能真心诚意地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百家学习,这样全方位的学习才可以避开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或实用主义、官僚主义或形式主义,才是作出科学决策、执政为民的前提。 

    其实,没有一个贪官不爱“学习”的。起码在他们没有当上官或没有当上大官之前,还是比较注意思想改造、加强政治学习的,只是他们当了官,有了一定的地位后,才开始放松了对正面的、积极的东西的学习,认为自己大道理都懂,不需要再学习、再强化,而使自己的心灵长了杂草,羡慕起了别的官员有专车乘坐、有专人服务、有专项收入的“风光”,产生了向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学习的冲动。所以说,贪官“放松学习”,根本不是真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良心,丧失了道德底线,将贪污腐败、包养情妇等当作了一种惯例或时尚,学坏而不觉得坏,近耻而不以为耻。 

    是人总有私心,只有大小之别。其实,很多人,包括官员,只要一有机会可以钻政策、制度的空子,就有可能去尝试。所以,治国理政固然强调要以德为先、学优为重,但是最根本的还必须在制度上下苦功夫,迫使想贪的人也没有机会去贪,就是有一天贪了,惩腐机制也会高效率运转,被抓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官员相对清廉,才能使一些官员不再找“放松学习”作为借口。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教育,尤其是离开正道、真理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官员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始终坚持学习正面的、积极的、先进的,而不去学习负面的、消极的、颓废的,从而强心健魄,练好“执政为民”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