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来,谋略是帮助人们克服困雉,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说文》:“虑难曰谋。” “略”,《说文》解释为“经略土地也”。谋略连用,有两层含义:谋为权宜之计,略为长远之策。真意义逐渐合一,谋略成为独立的名词,可解释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手段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利益斗争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很多驾驭、控制利益斗争系统的通用法则、经验和智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谋略。
谋略是决策者的智慧,是在竞争对抗活动中的计策化。或者说,是决策者在竞争对抗活动中,预测未来,把握势机,趋利避害,统筹策划的过程和结果。竞争对抗活动,是谋略生成的唯一场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谋略是竞争对抗激流中腾起的思维浪花。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除了战争之外,就是法庭上。现如今和平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战竞争白热化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到了激化的程度,就只能诉之于法律。所以打官司的谋略是市场经济社会里最富有挑战性的谋略。大到国家间的竞争、两军对抗,小到市井乡间的百姓生活,都有策划谋略的渗透和影响。
谋略,是一个闪光的字眼,是一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词汇。以至企业家、政治家、军人、普通百姓都希望更多的拥有它。当我们评说一位优秀将军时,常常说这是位足智多谋的将军:当我们评说办事老练胸有成府的人时,常常说这个人老谋深算:当我们评说一个聪明顽皮的孩子时,常常说“这小子鬼点多”。在现代社会里,日益增多的“智囊团”、“思想库”、“点子公司”、“咨询公司”等,可以说都是进行战略策划、生产谋略的公司。
《孙子兵法》讲“谋攻”,突出强调“上兵伐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影响敌方决策层的意志、判断和谋划,使敌方作出放弃战争的决策,或选择符合我意图的行动。
一个创意谋略可以打赢一场战争;一个创意谋略可以挽救一个民族;一个创意谋略可以救活一家企业;一个创意谋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创意谋略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人的大脑就像一颗原子弹或一座思维反应堆,一旦开发出来并加以武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拥有无穷的创造力——这便是无限创意谋略爆发力。
克劳塞维茨说得好:“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这位军事家强调智慧的作用。不仅是战争,在和平时期的法律纠纷,特别是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法律纷争,往往涉及到经济、外交,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有时候,也经常配之以经济和外交手段,以及必要的军事威慑等。充满了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有专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策划过程。
案例:弦高急中生智,为国家排难解危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命孟明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郑国有个牛贩子叫弦高,他赶了三百多头牛到洛阳去卖。走到黎阳津,弦高从一位由秦国来的老朋友嘴里得知,秦国要派兵进攻郑国,预定
由于弦高计谋运用得当,调动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避免一次战争的爆发。
通过谋划进行决策,也是一种眼光的比赛,远见者卓识,远谋方有深韬略。成功者应具有战略头脑,能置身于泰山极顶观察局势,不被一叶障目,不计一时得失。一旦完成了思维创意的路线,就打开了记忆、联想、想象和梦幻组合的阀门,大脑就会爆发出宇宙风暴,产生无比美妙的思维波,形成无比巨大的创造能量和动力。
法国伟大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创意是历史进化中永远有效的契机。在人类历史上,的确留下许多伟大的创意谋略: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这些创意谋略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赤壁大战前孙权的决策谋略
《三国演义》里写赤壁大战前,雄心勃勃的曹操率军南下,势如破竹,直达长江。曹操得意地下书孙权,宣称以百万大军和吴兵决战江东。东吴朝野,很多人被这个表面上的"百万"数字吓坏了,主降之声甚高,弄得一向有主见的孙权也惶恐不安。正在这时,诸葛亮受命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主战派鲁肃暗中告诉诸葛亮说,你见了吴主,千万不要说曹军有百万之众,否则会影响他的抗曹信心。诸葛亮只是点头微笑。等他见了孙权,却劈头就讲曹操百万大军如何如何。孙权开始一听,如冷水浇头,鲁子敬急得心里直骂孙明不守信用。然而,诸葛亮轻摇羽扇,慢慢解释说: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其实统算在内也不过六七十万,且这些兵将多是迫于形势而投降来的,军心不稳,没有什么战斗力。曹操攻城略地,战线拉长,不得不分出许多人马把守。曹军都是北方人,不服吴楚的气候水土,中暑病倒的人很多,现在实际能直接参战的只有一二十万人。曹军要攻占江东,必需水战,但他们都是些旱鸦子,连战船尚且坐不稳,哪里抵得上江东一个个深熟水性的"浪里白条"。这样一算,孙权顿开茅塞,频频点头称是,抗战之心最终下定。
分析吴主孙权的决策过程,对我们研究谋略颇有借鉴价值。固然,正确的决策、决断,需要定量分析,需要数学计算;但指挥员运筹帷幄之中,若不能全局在胸,就会被一些表面的数字所迷惑,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战局的发展。而诸葛亮作为策划谋略大家,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数据所迷惑,帮助孙权分析局面,使他坚定了抗战决心。
许多人认为,谋略带有一种神秘特质。事实上,解开神秘的面纱,谋略就是适应某种条件下所采取的正确方法。在人们的市井生活、法律纠纷中可谓司空见惯。
案例:小诸葛的谋略
在旧社会有这样一个故事:临村有个号称小诸葛的乡绅,专以帮助别人打官司牟取钱财。一天,村里有一家闹矛盾,父子相争,儿子一时气急,把父亲的门牙打掉了。父亲忍着痛,到县里去告儿子的状。在封建社会,儿子打父亲不同一般的民事纠纷,这是一种违犯封建伦理纲常的大逆不道行为,那是要判刑坐牢的。儿子见父亲进城,知道事情不妙,便到临村去找小诸葛出个主意。小诸葛问明来意说:明天中午,带十两银子来找我,我给你说个办法,保你官司打赢。
第二天中午,小伙子带着银子来到小诸葛家。家人说:“诸葛在村西边高梁地里等你呢,快去吧。”小伙子来到高梁地,时值农历七月天气,骄阳似火。小伙子满头大汗跑来,终于在高梁地中间的一块坟场里找到了小诸葛。眼前的一番情景,使小伙子莫明其妙。只见小诸葛身上翻穿羊皮大衣,坐在椅子上,脚蹬着炭火炉子,在那里烤火取暖呢。小伙子正感到莫明奇妙,要问先生怎么拉。小诸葛抢先说道:"快把上衣脱下来,转过脸蹲在我跟前。"小伙子以为要小声告诉他一个什么计谋,便顺从地蹲了过去。这时,小诸葛张开大嘴,在小伙子的背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这小子“哎呀”一声大叫,挣脱起来,背上吊着那块咬掉了半边的肉,鲜血直流……小伙子正要动火,诸葛说:“你的官司打赢了。明天,县太爷升堂,问你为什么打爹,你就说:‘俺没好好干活,惹他老人家生气了,他就上来打我;老人家用手打不解气,他就趴我背上咬,我疼得受不了,猛一起,把他老人家的门牙给撞掉了。’大老爷如果不信,可以看看我这伤口。”
这办法果然灵。第二天,县衙来人,带小伙子过堂。这小子依计而行,县官听了,看了,指着原告说:“你这老头,打儿子这么手狠,门牙掉了活该,退堂。”
这场风波过去半年之后,闹矛盾的父子二人重归于好。有一次,父子二人拉闲天,老爸偶尔问起上次打官司,是谁出的主意?儿子说:“是临村的诸葛。唉,被人家咬了一口,还花了十两银子。”
“啊?!这家伙欺瞒县太爷,敲诈民财,告他去。”老头一听就急了,同儿子商量一番,一个做原告,一个当证人,到县里把小诸葛告下了。待县官升堂问话时,小诸葛只是装糊涂,不承认有此事。这时,老头的儿子站出来说:“你这家伙好大的忘性!去年七月十六,大中午,我到高梁地里找你,你翻穿皮袄,脚蹬着火炉子……”县官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喝一声:“胡说八道!七月天、大中午、高梁地、翻穿着皮袄还脚蹬着火炉子,你如不是疯子,怎能说出这等自相矛盾的话来,给我赶出堂去。”还没等小诸葛申辩,官司就了结啦。
分析一下小诸葛的最后胜利,就在于他的预见力。他在为争得十两银子而给那家的儿子出主意时,就想到了日后自己也可能会吃官司。因为这是一桩父子反目的官司。他们在气头上反目争斗,互不相让,但父子反目不会长久,总有和好的时候,而他们一旦和好,就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所以,他在进行现实的行动时,就布置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场面。羊皮袄、炭火炉,同七月天、高梁地边防,风马牛不相及,而正是这个相悖的场面,在那位小伙子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他站在证人的席位上叙述“时间、地点、情景”这些可以作证的历史材料时,不自觉地落入到了小诸葛预先已经挖好的陷阱中。
这件事情给我们一个启示是:一旦预测到未来的可能,并根据未来的情景调整今天的行动,就可以避免不利结果的发生。
——这就是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