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上市”辨疑
少林寺遭“商害”
本刊记者 叶书利
因查找少林寺资料的原因,《时代财富》记者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内输入了“www.shaolin.com”的网址,然而出现的网页是一个只有几个汉字的英文网站。记者转而在地址栏内输入了“www.shaolin.cn”,页面竟是一家英文游戏网站。此时,记者有点疑惑,再输入“www.shaolinsi.cn”时,页面自动转入“www.371dns.com.cn”,页面上显示的公司名称为一家河南郑州的网络营销机构。不信邪的记者在地址栏内再次输入了与少林寺相关的网址“www.shaolinsi.com”,页面自动转入了“www.diange.com/sale/”,仔细一看,这是一家SP即手机服务提供商网站,在网页的最上面,一行字吸引了记者的眼光:“您访问的域名可以转让,请联系Email:……,QQ:2536……,手机:135……”。后经记者调查,该手机号来自陕西省宝鸡市。
《时代财富》记者以一位买家的身份与这位“www.shaolinsi.com”拥有者取得了联系。
在沟通中得知,目前“www.shaolinsi.com”拥有者为一位姓王的男性,自己拥有公司。1998年开始参与少林寺有关域名的抢注与买卖,五六年前这位王姓男子从香港一个拍卖现场购买到了这个域名,据他介绍,域名“www.shaolinsi.com”在他之前已转手过七八次了,目前注册于“商务中国网”,即“www.bizcn.com”。
谈到卖价时,这位王姓男子开始叫价为“6位数字,如果有兴趣可再商量”,后变为“几十万”,再经《时代财富》记者的要求,具体至“30万”,后来卖者在该价格上没有出现太多松动,只是强调会适当再优惠一点点,并特别声明,“交易如果需要中介费和其他费用由购买方承担,购买方应付的所有数额不包括在任何司法权区内的所有税项;如需发票另加交易总额6%至8%的费用”。
这位王姓男子还向《时代财富》记者提供了多种可选交易方式:首先推荐使用淘宝网进行交易,具体方法如下:
a、出售方在“www.taobao.com”建立产品地址,购买方拍下产品且付款;
b、出售方提供给购买方域名的转移密码,购买方再向自己指定的域名注册商申请转入;
c、各方应于购买方提交转移后的几日内进行一项“谁属”查询(whois)以确定购买方已获认定为域名的注册所有人;
D、购买方在注册商变更后即刻确认该笔交易成功。
其他可选方式还包括:华南地区于“www.website.cn”;华东地区于“www.hzdns.com”;华北地区于“www.WorldOL.com”;西北地区于“www.zhuoyue540.com”;上海地区于“www.kingnic.com”;北京地区于“www.bangdns.com”。
据王姓男子介绍,这个域名早段时间已委托给张家界一家域名中介机构进行出卖,
《时代财富》记者向少林寺法律顾问黄琨律师提及此事时,他无奈地说,这四个少林寺的顶级域名早已被他人抢注,所以相关交易本身就与少林寺没有关系了,这确实很尴尬。
改革开放后,在商业化大潮中,这种尴尬仅是少林寺遇到的困境的冰山一角,等待少林寺的是冰山下面或明或暗的无尽冲击。
少林寺陷舆论旋涡
如同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笔下的武侠小说中少林寺的神秘莫测一样,记者还没有从域名中晃过神来时,坊间又盛传,少林寺欲花二三亿元在郑州另建一座新少林寺。
然经记者调查后发现,原委是这样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欲在郑州开发一个旅游项目,该旅游项目中的一个景点就叫少林寺,但该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旗下的旅游项目与少林寺毫无瓜葛。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少林寺上市一说近段时间在江湖上又闹得沸沸扬扬。
正是根据这份材料上提到的“少林企业”四个字,媒体便“想当然”地将此作为少林寺上市的确凿证据,少林寺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此时,河南省登封市常务副主任、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裴松宪出面澄清道,欲上市的企业不是少林寺,而是组建的旅游公司。
据记者调查,该旅游公司全称为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隶属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任永立,曾担任登封市财政局副局长一职。而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登封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时下该旅游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少林寺并不持有该公司的任何股权。据悉,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拟上市的业务主要包括索道、动感电影、酒店、旅游车队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等项目,然而根据
故事发展至此,表面看起来,一切已较明朗,少林寺上市一说本该画上休止符,然而舆论仍“穷追猛打”,故事情节又得以“峰回路转”。
随后,有媒体质疑,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如果只将外围的延伸业务打包上市,未必能保证高盈利的持续性,也就是说,这很难支撑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的IPO要求。因此,有理由怀疑,该公司是在玩曲线救国,少林寺门票业务早晚会通过另一种变相方式被注入上市公司资产中,到那时,少林寺也就实现借壳上市了。
针对这种推测,少林寺法律顾问黄琨律师向《时代财富》记者直言,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少林寺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登封市政府为整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而成立的一个运作平台。而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旗下包括几大景区,即少林景区、嵩阳景区、中岳景区等。少林寺只是这些景区之一少林景区内的一小部分,就像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小区内,麦当劳店位于其中,当这家房地产商上市了或准备上市时,你能直接推论麦当劳上市或准备借该公司的壳实现上市吗?
当人们正在热议少林寺与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上市间的关系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名为“2008年河南省重点培育上市公司”的名单里,没有嵩山少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或少林寺的名字,其中的确出现了“少林”两字,却是一家名为“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据黄琨介绍,该企业与少林寺并无关系。
少林寺上市的谣言传到此时,本该歇歇了,但最近,该传说又出了新版本,照样传得有板有眼:少林寺本身上市本无可能,但将旗下相关的文化或旅游资产单独运作上市却是可以的,如少林寺最近欲将旗下的少林国际禅修中心打包上市。
但据《时代财富》记者的调查得知,少林寺确实打算兴建一个少林国际禅修中心,但时下这块用来兴建少林国际禅修中心的地块还是一块荒芜之地,何来上市一说?
此外,不知哪家媒体是始作俑者,网上盛传方丈释永信拿了MBA文凭,就读MBA期间,其MBA学费就由少林寺负责——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美国体育学院决定授予方丈
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
少林寺成唐僧肉
1982年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少林寺》将沉寂多年的少林寺再次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间接将少林寺推上了商业化大潮。
黄琨介绍说,伴随少林寺的复兴,一些商人敏锐地意识到,凭借少林寺近1500年的历史积淀,“少林”与“少林寺”在市场上是个金字招牌,设法与“少林”或“少林寺”攀亲搭故,以求借船过海。
国外一家媒体曾直言,少林寺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之一,正因为如此,少林寺成了商人心中的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实现自己的“成道升仙”。
概括而言,目前市场上采取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傍大款与谤大款。
傍大款,即傍少林寺,时下少林寺最受害于知识产权的被侵害,分别表现在商标权、名称权、域名权、名誉权的被侵犯。
据黄琨透露,少林寺曾委托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对全球64个国家与地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1年底,除香港外,其他国家与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少林寺商标都存在被抢注或使用的情况,其中在南非、新加坡、巴西、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11个国家与地区,共发生商标抢注117起,行业类别集中在教育培训、服装、竞赛表演等,仅日本的少林拳法联盟,在日本就注册了272项与“少林”、“少林寺”相关的图像与文字商标。此外,该联盟还在其他28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了相关的连锁注册。
少林寺相关商标在国际上遭抢注的身影并不孤单,时下五粮液在韩国、康佳在美国、海信在德国、科龙在新加坡、四大名著在日本等都遭遇了与少林寺相似的困境。
不仅在国际上,在国内,少林寺也遭遇了54起商标抢注事件,涉及海鲜火锅、酒店经营、烟草、啤酒、家具、汽车、轮胎、沙轮、饮料、医药等,如少林汽车、少林烟、少林酒等。
在名称权被侵犯方面,花样各式各样,但武校通过攀亲少林寺的做法是最典型的,据悉,时下挂有“少林”两个字的武校就有50多家。这种通过傍少林寺的做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不知情的人觉得自己与少林寺存在某种关系,以便于商业推广,但实际上,他们与少林寺并没有关系。
而少林武僧表演则是少林寺深受名称权侵害的另一表现。
说起这些,黄琨真是憋了一肚子无名火。他说:“过去三四年,我经常会接到来自世界各处的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新闻媒体或当地老百姓的电话,当地去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少林武僧,他们或卖药,或募捐,或表演,查询是不是真的少林武僧。因为他们打的旗帜都是少林武僧。”一个实例可以佐证假少林武僧的猖獗程度。
黄琨回忆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带着少林武僧团和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人员到悉尼演出,当时街上出现了几个少林寺武僧团。“当方丈走在街上时,有人直接向释永信发问,你是少林寺方丈,不会吧,你们团才一个方丈,刚才那一个武僧团有三四个方丈,你们是真的吗?”彼情彼景令真少林武僧团成员们哭笑不得,一时竟无语相对。
互联网的出现,少林寺的域名商机显露无遗。时下,少林寺的一些顶级域名大多已被他人抢注,所以出现了文章开头时的一幕。
《时代财富》记者在与“www.shaolinsi.com”的王姓拥有者的交流中发现,通过抢注与买卖,时下仅该人手中就拥有以下23个相关的少林寺网址。
1、www.shaolinsi.com
2、www.shaolinsi.net
3、www.shaolinsi.org
4、www.shaolinsi.biz
5、www.shaolinsi.info
6、www.shaolinsi.name
7、www.beishaolinsi.com
8、www.chanshaolinsi.com
9、www.chinashaolinsi.com
10、www.foshaolinsi.com
11、www.foshaolinsi.net
12、www.nanshaolinsi.com
13. www.zhongguoshaolinsi.com
14、www.shaolinsi-kungfu.org
15、www.shaolinsicn.com
16、www.theshaolinsignal.com
17、www.shaolinsingwah.com
18、www.shaolinsishop.com
19、www.shaolinsisters.com
20、www.shaolinsite.com
21、www.shaolinsite.net
22、www.shaolinsites.com
23、www.shaolinsiwangdian.com
此外,“www.shaolin.com”、“www.shaolin.cn”、“www.shaolinsi.cn”、“www.shaolinsi.org.cn”等域名也被他人先下手为强了,少林寺时下也成了“后下手遭殃”的弱者了。
黄琨介绍说,在这些少林寺相关域名的抢注者中,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搭便车型。通过挂上少林寺的相关网址,更利于开拓自己的业务,这与通过注册与少林寺相关的商标来推销自己业务的模式如出一辙,只是商标抢注在这里转化成了域名抢注而已;还有一种就是纯粹的专业域名买卖者。抢注完域名后,寻求通过卖域名来谋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www.shaolin.com”的域名抢注者。对少林寺来说,“www.shaolin.com”是一个最有价值的域名之一,但早已被一位美国人抢注。这位美国注册者后来曾主动与少林寺方丈联系,意欲通过1000万美元将该域名转卖给少林寺。
与少林寺相关的商标、名称、域名被抢注,直接导致了少林寺名誉权的屡屡被侵犯,黄琨举例说,比如一些假武僧团打着少林寺的旗号到处去募捐等。此外,这些人中一些人的行为也与少林寺形象不符,如当众吃肉、喝酒,甚至与所谓的小尼姑当众打情骂俏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少林寺的声誉,对少林寺的名誉带来侵犯。
在被傍大款方面,故宫、武当山、五台山、长城、“三孔”等重点文物单位不同样面临少林寺的困境?
另一种就是谤大款,即谤少林寺,通过诽谤或谩骂少林寺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这招在娱乐圈随外可见。
在这些对少林寺这块唐僧肉垂诞不已的商人中,当地政府是一个特殊的商人。
原国家旅游局正局级巡视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克夫在接受《时代财富》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一些重点文物单位,尤其是寺、庙、观、堂,或文化底蕴深厚,或位于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之处,或两者兼备,本身就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因此在时下以GDP标杆的政绩考核制度下,当地政府一定存在对这些重点文物单位进行旅游开发的冲动,如少林寺的旅游收入已占当地政府GDP的近1/3。
正因如此,为了整合一些重点文物单位的旅游资源,一些重点文物单位相继陷入了上市的舆论旋涡,少林寺不是如此代表吗?此外,乔家大院、秦兵马俑、岳阳楼、“三孔”、云南丽江古城、江南水乡周庄、平遥古城、四川九寨沟等亦如此。
如果调查一番,你会发现,这些上市事件背后的主导者都是当地政府。在这股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少林寺等重点文物单位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然而他们却成了舆论攻击的替罪羊。
以少林寺为例,黄琨说,从1974年9月开始,当地政府就将少林寺以5分钱的门票价格对国内游客开放,但直到1984年,少林寺的寺产使用权、寺庙经营权与管理权才被下放回少林寺。时下少林寺景区的门票是联票机制,40元时,少林寺分得10元,时下100元门票中,少林寺得30元。少林寺一直试图将少林寺从商业性质的景点中分开出来,单独收票,当时物价局已批准,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实行。
写到这,记者耳边不禁响起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孤独而又沙哑的呐喊与呼吁了。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在足球场上,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用在少林寺身上再合适不过:面对商业化大潮冲击,少林寺要么被动防守,坐等他人对自己球门的“狂轰滥炸”,生存空间被挤压;要么主动进攻,寻求主动权。也许你会觉得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其实不然。如因相关少林商标已被日本人抢注,时下少林寺的武僧团如果去日本演出需要当地同名机构的同意,否则少林寺武僧团就会被当地同名机构“打假”。
黄琨介绍说,商标一旦注册成立,拥有专属性。时下国外一些假武僧团开始通过注册商标来反打假了,比如在美国将少林武僧的商标注册下来,到时假武僧团在美国就可以转正了,而真正的少林武僧团就不能对他们打假了,反而变成被他们打假的对象了。
主动进攻已箭在弦上,然而最终促使少林寺走上这条路,两件事情是幕后的直接推手。
1993年,河南省漯河市一罐头食品厂推出了一种“少林”牌火腿肠。公司所做的广告画面就是在少林寺山门前,一堆和尚正在练武,此时,一根根“少林”牌火腿肠在他们头上飘来飘去。这对作为宗教场所的少林寺带来了直接性的名誉破坏,被迫无奈之下,1994年,少林寺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另一件事就是在1998年年中,在北京的长安大剧院,当时有一个假冒的武僧团搞演出。该武僧团成员实际上来自于少林寺周围的一些武术学校,跟少林寺没有关系,但演出广告上打出的旗号却是少林武僧团到此演出,这明显侵犯了少林寺的名声。
据黄琨介绍,正是在这两件事的直接刺激下,致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认识到,少林寺知识产权被侵犯已成事实,但当时还没有想到知识产权大规模被侵犯的现实。
当释永信在与国家工商总局商量知识产权保护一事时,他们告诉方丈,根据当时的商标法,少林寺作为一个寺庙,没有资格去申请商标,个人也不能申请商标,所以国家工商总局给方丈出了个建议,少林寺不如成立一个公司,将这个公司作为一个壳来申请注册商标不就行了。正是在此背景下,1998年7月,少林寺全资拥有的少林智业(原名为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了。同年底,少林寺正式聘请黄琨律师作为其法律顾问,少林寺主动维权的行动随即展开了。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黄琨介绍,少林寺的策略就是:“能申请的就补救性申请,能回收则回收。”毕竟对于一些已注册了与少林寺相关的商标、域名,要求相关部门将其撤销,不具可操作性。
据悉,在域名方面,少林寺目前已“亡羊补牢”了不少。
少林寺己注册的各类网址 [英文域名] 1、www.buddhism.org.cn 2、www.buddhism.net.cn 3、www.gongfu.org.cn 4、www.gongfu.net.cn 5、www.shaolin.org.cn 6、www.shaolin.net.cn 7、www.shaolingongfu.org.cn 8、www.shaolinkungfu.net.cn 9、www.shaolinsi.net.cn 10、www.shaolintemple.com.cn 11、www.shaolincharity.com 12、www.shaolinculture.com 13、www.shaolincharity.org 14、www.chinashaolin.org 15、www.shaolin-kungfu.com 16、www.shaolinwubonze.com 17、www.shaolinwubonze.org 18、www.chinabuddhism.org 19、www.chinabuddhism.net 20、www.shaolin.edinenie.ru 22、www.damo.org.cn 23、www.chaohua.org [中文域名] 1、少林寺 2、少林 3、中国少林 4、少林文化 5、中国少林文化交流中心 |
对于一些已被他人抢注了的域名,黄琨则认为,如“www.shaolin.com”注册者要价1000万美元,少林寺是没有这个资本买回来的,也没必要买。“有些事,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去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如‘www.shaolin.com’、‘www.shaolinsi.com’被抢注了,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在既成事实下,我们坚持,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比如当观众进入了‘www.shaolin.com’网站后就会发现,这不是真的少林寺网站,他或她可能就不会第二次再进去了。如果观众真想寻找少林寺网站,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少林寺网站,久而久之,当真正的少林寺网站被更多人认知的时候,假的就逐渐失去了其真正存在的价值。”
对域名的这种“真金不怕火炼”的态度,是时下少林寺在无法改变既成事实下的无奈之举,这种无奈也体现在国际上的一些假武僧团表演对少林寺名称权及名誉权的冲击方面。
在无法对国际上一些假武僧团表演进行全面打击的情况下,少林寺自己的武僧团近年来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希望凭借自己的货真价实打下的品牌来逐渐消除假武僧团的生存空间。
在知识产权保护大项——商标上,少林寺表现得刚柔相济,“刚”表现在少林寺对相关商标所有权的不退让上,在此基础上,一切好谈。少林寺从德国人戴勒手中拿回商标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0年时,德国商人戴勒则已在欧盟部分成员国注册了11个类别的“少林”商标,黄琨受少林寺方丈的委托赴德与之谈判,一场国际商标争夺战打响了。历经一年多的努力,最终戴勒将这些“少林”商标权无偿转让回少林寺,而少林寺也无偿于2001年授权其在德国建立少林文化中心。
另一个成功实例发生在国内。
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是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一位少林功夫造诣非常高的大师所办,早年因经营药品的缘故,在该领域注册了“少林寺”商标,后来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这个项目也没有开发成功,所以这个“少林寺”商标一直空置着。2004年少林寺因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时,这个事件对该申请工作形成了障碍,所以少林寺主动与他们进行了协商,既然他们已不用这个商标,可否就将此商标转让给少林寺。友好协商后,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愿意将此商标无偿转让给代表少林寺的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为少林智业),后来出于感谢与回报,拿回商标后的少林寺又通过授权允许其继续使用此商标。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少林寺也表现出了其“柔”的一面。
黄琨介绍说,少林寺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赢利,而是维护少林文化的纯洁性与完整性,如果一个已注册了的商标,其背后依附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对少林文化的纯洁性和完整性带来影响,少林寺也没有太多必要对此采取什么行动了,如少林汽车就是一例。
在刚柔相济的背后,黄琨心中已谋划好了少林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布局:通过打造“少林”与“少林寺”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为基础,从而延伸保护少林寺的名称权、域名权。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一旦某个商标成了驰名商标,其就会保护到名称权。而在法律实践中,域名的争夺也是以商标为基础与最终依据的。一旦名称权被保护下来后,就会更有利于保护少林寺的名誉权,因为名誉权的侵犯往往是以名称权为基础的。
在这个整体谋划中,驰名商标成了点睛一笔,为此,少林寺积极为“少林”与“少林寺”的驰名商标化而奔走。
据此,黄琨解释道,“少林寺”商标因加了一个寺后,使用范围有了一定的局限,在申请的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纠葛便更少,摩擦更轻,更易于被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因为“寺”就相当于“有限责任公司”。而“少林”商标的使用范围就更大众化多了,涉及的利益纠葛更多,阻挠更大,所以时下少林寺仍在为此而努力申请中。
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少林寺还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那就是对少林功夫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
黄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招牌本身对少林寺的知识产权并不是一种保护手段。但一旦少林功夫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中国政府也有义务对少林功夫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所以当一些与少林寺有关的商标、域名、名称权等侵犯事件发生时,如果其对少林功夫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一定损害的时候,少林寺就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依据与手段来更好地保护自己。此外,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会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舆论对少林寺的重视与支持,而少林寺在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少林寺在进行以上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时,2001年新商标法出台前,其运作平台是少林智业,但2001年新商标法出台后,少林寺等类似机构也被允许可以注册与持有商标,所以后来少林智业已将已注册或取回的一些商标转让回了少林寺。但因操作上的一些原因,目前少林智业还持有部分少林寺商标。
到此时,你可能会发问,少林智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其实不然。
少林智业的最初定位为:“保证‘少林’、‘少林寺’这一中华千年品牌保值升值、永续发展。”在阶段性地完成了少林寺的知识产权保护大任后,该公司的重任已悄然转向了“少林”、“少林寺”的保值增值上,由此派生出的一场新的布局又悄悄展开了,少林寺的这场布局无疑又在市场上引发了一场新地震。
少林寺借“市”推“寺”
本刊记者 叶书利
“罗汉茶”,一口价:60元,邮寄另加快递费15元,EMS费20元;
“铁砂掌烛台”,一口价:78元,邮寄费同上;
“易筋经T恤”,一口价:48元,邮寄费同上;
“少林功夫手表”,一口价:78元,邮寄费同上……
进入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少林欢喜地)在淘宝网上的旗舰店,映入眼帘的就是上面的一幕。如果需要用词来形容一下对该网店的感觉,《时代财富》记者会选择多、新、佛来形容,“多”是指网店上的产品种类琳琅满目,“新”指的是所列产品独具创意,让人惊叹不已,产品分为“禅修所用”、“武之所助”、“创意少林”、“嵩岳之礼”、“健康轻食”、“身心课程”等六类,主要围绕禅、武、创、礼、食、心而开发。“佛”指的是该网店上的所有产品皆有一个共性,与佛有关,因为少林欢喜地正是少林智业为实现“少林”、“少林寺”品牌的增值升值而全资成立的其中一个运营平台。
“通过少寺欢喜地的产品化开放,将少林文化传播出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接受《时代财富》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主攻商业服务业
近日,《时代财富》记者来到了与少林寺寺院相连的少林欢喜地实体总店。
来到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五个大字“少林欢喜地”。走进门内,便是用小碎石铺成的大堂。大堂左侧为餐厅,右侧为体验馆,馆内一台悬挂于正中的大液晶屏电视正循环播放着少林寺的历史。正前侧的左面为设计廊,右侧为禅武堂。
因为口渴,记者先走进了餐厅。这时,一位穿着一身僧式工装的女服务员走了过来:“先生,有什么可帮忙的吗?”
“有什么饮料或茶吗?”
“您可以自己慢慢选择,”话音刚落,服务员微笑着递过来一本菜谱。
打开菜谱,“禅武乌龙茶”等陌生而又有点熟悉的名字多少让记者有点惊讶。
“来杯‘禅武乌龙茶’吧。”
“热的还是冷的?”
“冷的,”当服务员去准备时,记者这时才发现,餐厅中飘荡着平和、舒缓的佛乐。
因为是下午二点左右,餐厅内没有太多人就餐。喝着冰凉的‘禅武乌龙茶’,听着纯美的佛乐,刚从外面喧闹的旅游人群中走进来的记者,这时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少林欢喜地的产品追求纯净、谦和、护法的禅武精神。纯净即追求环保。谦和指产品不追求奢华,而是朴素、简洁。护法意指少林欢喜地的产品是少林禅武医艺文化的载体,传播佛法是其目的。”少林欢喜地执行长王世发向《时代财富》记者这样介绍公司的定位。
在实地采访时,记者可以感觉到,公司内外都体现着这种定位。“少林欢喜地”这个公司名称就是护法的体现载体。因为“欢喜地”就是佛法心灵十境中的第一级,所以取名“少林欢喜地”。
释永信笑着说:“如果仅仅为了利益,少林寺就可将少林欢喜地叫做少林素餐馆,不会让游客产生歧义,便于品牌形象宣传,生意可能会好几倍。但不能那样做,因为公司的本质是追求少林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
为了达到少林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少林欢喜地借助了许多现代化的企业运营机制。
王世发介绍说,少林欢喜地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如茶、衣服、手表等,公司主攻设计与商标运营,生产、物流等环节全部外包,如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公司的外部合作方之一。“少林欢喜地是个开放平台,未来公司会将该平台的设计部分越来越向外面开放,以吸取众人的创意元素。”
王世发接着说,未来少林欢喜地会向国内几个大的城市和国际上一些地方,如澳大利亚、美国加州等开设分店,以形成连锁经营。
就像释永信所言,少林欢喜地未来的目标模式是麦当劳模式,希望能在各地开设自己的分店。
当记者追问及有关连锁经营带来的标准化流程等难题时,王世发显得信心十足:公司已在管理、人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而且目前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物流、销售等八个系统在内的ERP系统,以应对来自超标准化操作带来的挑战。
“少林欢喜地除了进行这种有形的产品化运营,公司还准备参与教育培训等无形产品运营领域,以将少林文化传播出去,如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MBA教育、一些大的公司和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在这些学校教育或公司职员培训中,课程设制中有一个部分为学生或职员去外面体验生活,公司希望能与他们合作,将少林寺作为学生或职员体验生活课程中的一站,让学生或职员来少林寺实地体验少林寺的禅、武、医、艺,以及背后传达的精神。”王世发介绍说。
实际上,目前少林欢喜地已为此开发了相应的课程设制。《时代财富》从少林欢喜地处拿到了一份课程设计表,其中包括半日观光体验、半日修行体验、一日体验、晚禅朝武少林寺两日营(两天一夜游)、少林寺禅武文化深度体验之旅(四天三夜游)等方案。
初探禅武少林 一日体验 时间:340分钟 人数:六人成团,十人以上八五折 对象:精英团体培训搭配项目 课程内容:1、引领师少林导览课程60〞 由少林寺的法师引领游客游览少林寺内的殿宇楼阁,为游客讲解少林文化,介绍佛门礼仪,让游客体会红尘中的清净与安详。 2、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法精要说明/教习五步拳〉60〞 五步拳是一组简单的武术套路,是武术基本动作的组合。包含了武术的基本手法和脚法,练习后可以发展人的速度、灵敏、力量、协调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还能够达到调节自我情绪,增强自信心的健康心理。 3、拓碑体验/禅茶一味40〞 少林碑廊现存著名碑刻百余,来少林,学拓碑,在轻摩慢拓中细品历史;禅茶一味在少林寺中历史悠久,要识禅得滋味,不妨吃茶去。 4、少林欢喜地钵饭套餐 清淡养生,有机健康。浓香酱汁、养生菌菇、高纤五谷、清新素燥等,丰富口味经由法师精选上乘五谷及有机蔬菜配制,健康营养。 5、禅修的基本认识+坐禅基本功60〞 由法师讲解禅修基本观念及禅修的利益,教导身心放松操、数息法及四念住,让学员实际感受禅坐体验,还有一对一禅修问题解答的小参时间,并带领学员回向功德。 6、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法精要说明/教习八段锦〉60〞 八段锦:古人以八色上等丝织品之名来命名八段功法,祛病保健而又编排精练,名八段锦,专求运动血脉。 7、错过可惜的少林名碑〈加导览及碑廊集印〉60〞 少林碑廊现存著名碑刻百余,在碑廊中看千年碑刻,收集碑刻印章,将少林寺独有的历史印记带回家。 8、少林欢喜地钵面套餐 筋道面条加上野山菌慢煨的汤汁,少林功夫面给你幼滑体验。 |
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只是时下少林寺进行业务拓展的其中一个平台而已,除此之外,少林寺还大量进入了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医药服务、文化出版、教育、影视、食品等。
2004年少林寺恢复了少林药局的建制,2005年10月,少林药局拿到了医疗卫生职业许可证,随即少林智业在登封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少林药局有限公司。
准确地说,少林药局的开业是少林寺重回自己在医药服务业的足迹。
因为早在公元1217年,当时的少林寺住持志隆大师便创办了少林药局。当时的药局主要服务少林寺内众僧跌打损伤及其他疾病治疗,后来逐步发展为服务当地及远道而来的百姓。但在
此外,少林书局、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运营。
少林寺组织结构图 ︱——河南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少林智业 ︱——少林书局 (原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 ︱——少林弟子联谊会 ︱——少林药局有限公司 ︱——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 ︱——少林慈幼院 ︱——少林书画研究院 ︱——中华禅诗研究会 ︱——《禅露》杂志社 ︱——少林寺拳法研究会 少林寺︱——少林寺红十字会 ︱——少林文化研究所 ︱——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 ︱——易筋经洗髓经研究会 ︱——少林寺网站 ︱——武术推广办公室 ︱——少林文化学院 ︱——…… |
在所有的业务拓展中,少林寺时下的最大收入仍来自于旅游业。
据悉,从1974年到1978年的门票统计,每年少林寺的游客人数维持在20万人次左右,但到1982年,因电影《少林寺》的风行,当年少林寺游客升至70多万人次,1984年达到260万人次,90年代后至今,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
如果以150万人次计算,时下少林寺联票价格为100元,其中少林寺可从中分得30元,一年下来少林寺旅游的税前收入约4500万元。
扎根禅武医
在市场竞争中,比拼得是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少林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近1500年历史沉淀而成的少林文化,而少林文化的精髓既不是单独的禅、或武、或医,也不是禅武结合的武术禅,而是禅武医的大一统。
论禅而言,南华禅寺、柏林禅寺、阿育王寺、极乐寺等也是禅宗名刹;论武来说,武当山、峨眉山、青城山等也各具特色。但少林文化却将禅武医统一成了一个整体,少林寺的独特历史造就了今天少林寺的奇特文化。
公元527年,即北魏孝昌3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乘船到达广州,后移至少林寺,相传在一石洞内面壁9年,首创禅宗。
少林寺“武”的起源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一,传言为禅宗初祖达摩所创;二,传言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三,传言为少林俗家弟子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四,传言为明代紧那罗王所创。
事实上,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则认为,少林武术是少林寺僧众在长期的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唐初少林寺僧众演义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少林功夫在江湖上初显威力。从宋到元,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大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了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53年,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督万表的檄文,立即组成了一支有30多位和尚参加的僧兵队伍,开赴前线抗击来犯倭寇,少林功夫开始威震江湖。后经许多著名武憎的不断修炼改正,明代后期,少林武术渐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江湖上正式形成了少林派。
少林寺“医”的起源与“武”如出一辙,亦莫衷一是。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少林僧众在研习佛法的同时,亦对随之而来的医学知识,不断地加以学习、验证和应用;其二,少林弟子在承袭禅宗一派禅定打坐,开智生慧的同时,由于长期坐定,亦随之带来了一些身体器官的损害与病变,这就使得少林僧众在修禅坐定的同时,研习医理,对自我进行调护;其三,唐末五代以来多有战乱,少林僧众不断受到侵扰,于是习武强身,御侮护法势在必行。其四,中华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由神农尝百草而知医理,李时珍采百草而著《本草钢目》,中草药于传统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少林寺一带山清水秀,尽得采摘各味草药之便;其五,禅宗子弟常求于禅定中反观自我,既是在精神上反观自我,亦是从肌体上的反观,于入定中考察人体经络气血原理,以求天人合一,忘我无我;其六,历代武僧习武,如要达到上乘武功,须知人体脏腑血脉之理,如此为通医道奠定了基础。少林医学就是在以上诸多种背景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少林寺禅、武、医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渐渐地开始融合。相传禅武结合的首个提倡者是僧稠大师。
少林寺的开山鼻祖佛陀禅师,又称跋陀,其最早的两个徒弟,一个是慧光,另一个就是僧稠。僧稠大师修禅的功底深厚,而且他是少林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武僧,相传他在世时积极倡导拳禅一体,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
然而纵览少林寺的历史可知,近1500年以来的少林禅学、武学、医学仍基本上处于各成体系、各自发展的状态,清朝以前根本没有三学相济的统一体系的正史记载,偶有三才兼备的高僧,也未见有其规范的理论体系和传承,但在少林寺的之前历史中,少林高僧们一直在探索禅武医的结合。
直到清朝末年,寂勤大师,俗名吴古轮,成了集禅武医于一身的少林绝学第一代宗师,少林寺的禅、武、医正式一体化,形成了有机整体,于是少林文化中的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正式系统化。
少林寺禅武医历代传人 第一代宗师 寂勤,俗名吴古轮 1820-1917年 第二代传人 吴山林,寂勤次子 1875-1970年 第三代传人 行性禅师,俗名张庆贺 1931-2004年 第四代传人 德建大师,俗名丁宏本, 1963-至今 |
禅武医的大一统所派生出来的禅武、禅医、武医、武禅等都是少林寺独步江湖的文化特色。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嵩龄向《时代财富》记者说,少林武术首先是一种禅文化,其次才是武术,离开了禅,少林武术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招得这样,那招得那样。这是少林武术与一般世俗武术不一样之处,因为少林武术是禅武。
在新世纪,释永信将少林文化的核心在原有的禅武医的基础上,加上了艺。“‘艺’就是指少林寺的建筑、壁画、雕刻、碑文、禅诗等。艺是禅武医的一种载体。”释永信解释说。
产品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并举
仔细分析少林寺的发展路线图后会发现,少林寺的整体发展战略即围绕少林寺的禅武医艺来展开,方式可分为两种:“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开发。
产品的竞争,最终得依靠公司的技术实力来说话。对于像少林寺这样一个宗教文化机构来说,其技术实力就是自身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的积淀。
就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言:“少林寺就得依靠少林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来解决生存与后续的保护发展问题。”
在这里,技术研发对于劫难频频的少林寺来说,对相关少林文化典籍的收集与整理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有必要回顾一下少林寺历史上的几次大劫难。
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毁佛教,少林寺第一次被废。
隋末天下大乱,一场大火曾把整座少林寺院化为灰烬。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因少林寺原属仇敌王世充的“伪郑”之地,下令废了少林寺。
在唐朝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即公元842~845年期间,社会上毁佛之风日盛,少林寺大半寺院也被“殃及池鱼”。
公元954至959年后周显德期间,少林寺再次被废。
明朝末年,因战事频繁及连年的涝、旱、蝗等三灾并起,少林寺再次遭到空前破坏。
民国初年,各路诸侯并起,战事不断,为了保护自己,少林寺自购火器成立了保卫团,时任少林寺主持的恒林和尚任团长。当时登封县府命其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为地方民团性质。恒林和尚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日夜操练僧兵,以求自保。1921年,恒林圆寂,他的弟子妙兴接任了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之职。1923年,该保卫团被直系军阀收编为第一旅第一团,加入了吴佩孚军事集团。北伐战争期间,直系军队樊钟秀曾将其司令部驻扎于少林寺内。冯玉祥部的石友三部队与之激战时,少林寺僧人助樊狙击,终不敌而溃。1928年
“文革”期间,少林寺也未能幸免。据后来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回忆,“少林寺著名的塔林还是我的师父释行正舍命保下来的。”
历经磨难的少林寺,大量的经书史料或被毁灭,或遗散世间,有待去收集与整理。
此外,由于当年达摩始祖主张“传内不传外,重在意念,无需笔录”的少林理念,致使少林寺大量的禅、武、医等文化瑰宝面临失传的危险,也极需人们去尽快整理与保护。
正是基于这个背景,1986年,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自己兼任副会长,以专门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
1988年10月,为了更好地整理与保护少林寺的壁画、碑文、书画作品等,少林寺专门成立了少林书画研究院。
1993年5月,释永信倡导成立中华禅诗研究会,毕竟在少林寺近1500年的历史中,多少文人雅士、名僧曾写出了许多有关佛、禅的优美诗文,致使禅诗构成了中华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数量大致达三万首以上。
目前,中华禅诗研究会每年会编辑出版《中华禅诗》年集。
此外,易筋经洗髓经研究会等机构也因相似原因先后成立。
2005年,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与研究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还提议建立少林学,希望能像已存在的红学、敦煌学、徽学等一样,能够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挖掘与发展少林文化。2006年初,在少林寺的周旋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40多个重点科研单位的代表在北京通过了《大会决议》,对少林学能够成为与红学、敦煌学等相比肩的“显学”前景给予了充分信心。
少林寺正在运作的这些工作,加强了少林寺的“技术实力”——宗教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发展,为少林寺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展自身的文化提供了可传播的“良米”,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俗语说,好酒也怕巷子深,如果好酒仅仅被锁在深巷子内,那再好的酒也失去其价值了。同样的道理,“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让少林寺坐落于一个风景秀丽的深山内、碧溪旁,但少林寺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被藏在深山或锁在碧溪内,如果这样,少林寺的真正价值将被大打折扣。只有少林寺走出深山,跨出碧溪,将少林的佛教文化植入大众的心中,少林寺普度众生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这难道不是太虚法师一直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吗?
“少林文化如果没有传播出去,没有被他人接受,少林文化就没有价值。 少林寺不仅要让他人来少林寺拜佛,还要主动走出去,让禅武医文化渗透进人们的衣食住行,设法让他们接触少林文化,并让少林文化变成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最终使他们信仰少林文化。”说起这些,释永信信心十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式的选择就未需太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了,如最近几年来少林寺尝试的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就是一种可选方式。
少林武僧团就是少林寺进行产业化运营的尝试之一。
1979年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8年6月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武僧团,并开始频繁出外参与演出,弘扬少林寺深厚的禅武文化,目前少林武僧团的表演工作已成少林寺的一个产业分支。
据大致统计,截至2004年,仅释永信亲自率领的少林武僧团外出表演的足迹已至60多个国家,表演超过1000场次。根据英国《卫报》此前报道,少林寺在美国演出一场的收入在1万美元左右。
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是少林寺产业化运营的另一个实例。
就像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的理念“将少林禅武还原于行住坐卧的生活”一样,围绕少林寺的禅武医与人们的行住坐卧,少林寺可以大做文章,在这方面,迪士尼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迪士尼利润链条的基础是通过动画制作打造卡通品牌形象,赚取第一桶金。正是在这个环节,公司打造了米老鼠、唐老鸭等经典形象;
其次通过互联网,将这些经典形象实现二次传播和产生二次利润,强化这些品牌形象。其次,通过这些品牌形象,公司推出了迪士尼乐园,实现这些品牌形象与现实中人的近距离接触,既开发了一条新的经营模式,又强化了一次品牌形象宣传。再次,将多种渠道传播积累起来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形象专有权的出让再赚一笔,这就是迪士尼公司“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在这里,迪士尼通过各种方式打造了一批卡通品牌形象这条“鱼”,然后又将这条“鱼”切割成“鱼头、鱼身、鱼尾等部分”,再通过“煮、蒸、炒、炸、炖、熏、烤”等方式将“炒鱼片、鱼头汤、鱼杂”等一道道美味提供给消费者选择,实现利润的乘数效应。
少林寺也可如此。对少林寺来说,“鱼”就是少林寺的禅武医大一统文化。目前少林寺正通过中华禅诗研究会、易筋经洗髓经研究会、少林寺拳法研究会,甚至少林学的兴建等方式来将这条“鱼”打造出来,然后通过商标出让、禅武医大一统文化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运作来将道道美味奉献给各色信众,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实际上,少林寺已开始探索。2003年3月,少林寺与台湾中影公司就电视片中相关少林寺知识产权一事达成协议,台湾中影公司向代表少林寺方的少林智业支付38万余元的知识产权出让费,同时授权玩酷科技制作同名游戏《少林传奇》等。
“迪士尼模式可以借鉴,但两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迪士尼公司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少林寺则是以传播少林文化为最终目的。”释永信解释说。
经济是推动发展的源动力
面对现代商潮的冲击,如同百年老店同仁堂、全聚德等企业面临现代化问题一样,少林寺等宗教相关的寺、庙、观、堂皆面临同样的困境,并积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来寻求生存,毕竟生存是发展的前提。
早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圆瑛法师便开始兴建工厂、农场、林场,重兴工禅、农禅、林禅之风。
解放后的1963年,湖南南岳道教徒便于南岳广济寺附近,开拓荒山100余亩,栽上荼秧,开始经营“广济寺荼场”。
福建省的万寿寺于1953年便创办了手工业生产车间,改革开放中,僧人增加,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发展为机械操作,生产纸伞、蚊香、肥皂、染色纸等,目前该寺所产的高级名牌卫生香和气体打火机已打入国际市场。
与大陆同行相比,台湾佛教在现代化方面的探索相对已早行一步。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佛教便开始尝试各种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如台湾佛光山的星云法师,便借鉴了当时日本寺院及企业的经营方式来规划佛光山的产业布局。星云法师以信众所有的消费需求作为佛光山经营的出发点,将佛光山的产业触及教育、医疗、娱乐业、酒店业、制造业等,将佛光山的产业布局打造成一个百货超市,让信众在这个超市内能寻找到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如托儿所、小学、中学、娱乐设施、文物馆、坐禅设备等。
为了节流开源,佛光山在寺庙建设的过程中,也采取了许多现代化的操作手法,如寺庙的一面墙壁,星云法师便发动众多信众来捐款修建,且允许功德主分期付款来认捐。
僧商:一直在路上
本刊记者 叶书利
以佛教为代表的世界宗教,如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将沉溺于财富视为万恶之源,提倡信徒不为物质和欲望拖累,但当它们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又不得不需要和依靠独立雄厚的经济基础,如佛教与道教提倡教徒出家修行,从而形成的庞大的寺观僧众群体,他们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皆有寺观负责,以时下的少林寺为例,僧人生活皆为供给制,在寺院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此外,每个月还有一定量的零花钱,所有这些开支皆为少林寺供给,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读MBA期间,其MBA学费则由少林寺所出。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虽不提倡教徒出家修行,但也存在许多专业神职人员需要供养。除了基本的生存之外,何况宗教的发展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支持,岂不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正是在各种需求之下,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基督教的教堂自然需要与形成了寺庙经济与之相匹配,即以寺庙观堂为主体,围绕寺庙观堂而形成的物质财富运行机制。
僧侣曾是公务员
在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僧侣曾是国家的公务员,如欲了解其中的原委,我们就得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教科书。
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一个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
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便将此梦告诉了众大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以博学见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个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天竺,访求佛道。
公元67年,使团终于将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及一些佛教经书和佛像,一同请至当时的首都洛阳,汉明帝甚为高兴,便于公元68年专门为两位佛教访问学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当时也是官府寺院白马寺,以便他们译经传教。
少林寺初建时的情景与这时的白马寺极为相似。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当时的天竺高僧跋陀而修建了少林寺。
“实际上当初的少林寺是政府出资建立的一个供外国学者在此译经的场所。北魏迁都之后,少林寺就慢慢变成坐禅的场所了,其代表人物是达摩,生存仍由国家供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时代财富》记者介绍说。
两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传教者多为外国僧人,因当时主要由当政朝廷主动推广,所以这些传教僧人一般作为访问学者,由朝廷供养,此外,当时天竺的一些商人也积极出资支持这些本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大户官宦因信佛而相继加入供养者的行列,如《世说新语.雅量笔篇》中记载,东晋时著名高僧释道安在襄阳讲经,师生共计三百多人的生活皆靠大官僚的捐助不定期维持。
此外,由于释迦牟尼在创教时便立下了僧尼“不计生计”,“不蓄私财”等戒律,当时的僧人也没有主动去寻求财富的冲动与理由。
据历史记载,三国时,佛教的传播虽不广泛,但此时已有汉人因信佛而出家修道,初时,僧人托钵乞食。至东晋末年,伴随出家僧尼人数猛增,传统的僧侣布施所得及此时政府的少量资金支持,寺院内部开始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与此同时,因一些出身豪门的人士出家,也将社会上追求奢靡之风带进了佛门净地,僧侣一族开始出现积聚财富的强烈愿望。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寺庙经济基本形成,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寺庙经济进入鼎盛期,宋代佛教寺庙经济开始衰败,元朝时因当朝的支持曾有过一时的复兴,至明清、民国时,佛教的寺庙经济已走向没落。纵观解放前的中国佛教寺院、道教道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的中国寺庙经济,因所处社会处于封建或半封建社会,其经济运行方式带有明显的封建庄园经济色彩。
财富获取多元化
在少林寺寺院的发展中,政府的赏赐是其收入之一,如隋朝隋文帝时期,对佛教大力扶持,下诏将柏谷屯100顷田地赐与少林寺,以供寺僧食用;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后,出于报答,李世民下令将柏谷屯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赐给少林寺;公元683年9月25日,武则天遣武三思送金、绢等物至少林寺,立《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为其亡母杨氏造功德;公元695年,武则天再次遣使送钱至少林寺,供其修理阶陛之用等。
少林寺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在其他寺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馈赠也是其积聚原始财富的大头。
据《全唐文》卷25《长安西明寺塔碑》记载,公元656年秋,唐高宗下令在长安延康里建西明寺,寺庙建得富丽堂皇。寺落成后皇帝又赐与田园百顷,净入百房,车五十辆,绢布二千匹。
道教的道观亦如此,明代自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宫观之后,武当宫观内的道教神像、供器、法器等几乎全由皇室奉送与御赐,就连道观内所使用的香烛灯油及道士制作道服用的冬夏布匹,也由皇帝从国家正税中支出。
元朝历朝所赐各田地数
寺院名 |
时间 |
赐田数(顷) |
庆寿寺、海云寺 |
中统二年(1261年)8月 |
500 |
江南新建五寺 |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2月 |
150 |
兴教寺 |
大德五年(1301年)2月 |
100 |
乾元寺 |
(同上) |
90 |
万安寺 |
(同上) |
600 |
南寺 |
(同上) |
120 |
普庆寺 |
至大四年(1311年)10月 |
300 |
上方寺 |
皇庆元年(1312年)3月 |
100 |
崇福寺 |
皇庆元年(1312年)6月 |
100 |
开元寺 |
延佑三年(1316年)正月 |
200 |
华严寺 |
(同上) |
100 |
普庆寺 |
延佑三年(1316年)7月 |
170 |
永福寺 |
泰定二年(1325年)正月 |
100 |
殊祥寺 |
泰定三年(1326年)2月 |
300 |
大天源延圣寺 |
泰定三年(1326年)10月 |
1000 |
大龙翔集庆寺 |
天历二年(1329年)11月 |
150 |
大崇禧万寿寺 |
同上 |
150 |
大承天护圣寺 |
至顺元年(1330年)10月 |
400 |
大承天护圣寺 |
同上 |
162,000 |
大承天护圣寺 |
至正七年(1347年)11月 |
162,000 |
合计 |
— |
329,070 |
(资料来源于《元代寺经济初探》,单位:顷)
而在古代已形成了政教合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地位,接受政府的赏赐构成了其收入的相当大比例。如明朝对西藏朝贡者的赏赐财物大量地流入了西藏各寺院之中,如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就是释迦也失用从明朝政府的赏赐而修建起来的。
而对于中国基督教教堂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原因,教会宗主国及教廷的资助一直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早期来华传教士的经费开支主要靠各宗主国资助,如1689年西班牙国王批准,从马尼拉进入中国的西班牙方济各会士每人每年可以得到120块银币支持。当然,罗马教廷也对中国基督教教堂给予了大量资助。
在寺院的财富累积过程中,信众的施舍占据相当比例,这些信众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民众,他们为了谋求来世的福报,纷纷施舍寺院,从日常用品到生产资料等,其中土地就是典型的施舍物之一,如据《唐昭寺僧朗谷果园庄地亩幢》的记载,在公元764年时,洛阳昭成寺仅有土地30亩,后经信众不断施舍,至公元805年,41年间共接受信众施舍土地36起,计811.5亩,仅此一项,该寺的土地就增至841.5亩。
在元代,据《两浙金石志》上所载,广州光孝禅寺曾两次置田2000余亩,大部分来自信众施舍。
在中国南传佛教(也叫小乘佛教)寺院中,由于寺院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一切有关的宗教设备和僧侣的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众施舍,独特的文化,造就了施舍是南传佛教寺院最大的收入。
在南传佛教术语中,这种施舍叫赕佛,意为敬献,傣族等信仰南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把此视为一种赎罪或替自己的未来“储蓄”或替子孙后代“储蓄”的行为,可分为常赕与节赕,常赕即为每日需做的赕佛活动,而节赕指只在逢年过节、婚丧、患病等时的赕佛活动,这些赕佛活动的布施构成了南传佛教寺院最大的收入来源。
对于藏传佛教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信众施舍也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
据《利玛窦中国杞记》记载,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北京的住房和他经营的教堂均是利益于老友徐光启等人的捐献。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亦如此。历史上中国的穆斯林中,有不少人舍宅为寺,自愿将私有房地产捐赠给清真寺,从而使房地产在为寺里的收入;还有些穆斯林去世后绝嗣等原因,其财产无人继承而移交给清真寺,这些捐献的财物在伊斯兰教中统称为“瓦克夫”。如《中国伊斯兰教史资料编》记载,“青海西宁市东关清真寺,民国年间有穆斯林捐给清真寺水田10余石,铺面20余间。每年收入小麦10余石,租银300余元。”而云南在清代咸丰年间丙辰兵变时,昆明回民逃难和被杀者甚多,他们留下的田地和房屋后归清真寺接管。
封建社会时期,因寺院、道观等因自身的特殊地位,在许多朝代,其经营所得可以被免除各种苛捐杂税,为此,许多贫苦人家为了逃避这些苛捐杂税,常常举家带产投奔寺院、道观,这也成为寺观积累财富的另一种奇怪方式。
在南北朝、隋唐、元代等时期,寺院、道观等因受到朝廷的优待,可以免除苛捐杂税,致使许多贫苦人家,因不堪繁重的苛捐杂税,情愿将自己的产业转寄给寺观,而仅向寺观交纳低于国家赋税的田租,成为寺观的佃户,但自己的相关产业的所有权已归属寺观,此举对双方来说都是互赢的。
此外,各寺庙通过宗教服务也获得了一些收入,如佛教寺院、道教道观经常以举办各种法事活动,如超度亡灵的仪式等来收取报酬;伊斯兰教穆斯林给寺院教长或阿訇为婚丧礼仪纪念的酬劳;基督教也通过宗教服务获取一定报酬。
多渠道的财富聚积,使少林寺等寺院道观日益兴旺,如至唐太宗时期,少林寺内殿宇楼阁林立,全寺占地已达一万多亩,寺僧约二千人。民国初年,少林寺尚有僧众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余亩。
土地经营唱主旋律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产,寺观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田产。在封建社会,庄园经济占统治地位,身处于封建社会的寺观经营,不可能超越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拥有大量土地的寺观,也不得不采用了庄园经济运营模式。
宋代寺院田地情况
寺院名 |
田(亩) |
地(亩) |
山(亩) |
国清寺 |
3461 |
420 |
3920 |
大慈寺 |
833 |
142 |
1187 |
天封寺 |
1562 |
236 |
4854 |
万年寺 |
3998 |
196 |
6830 |
宝华院 |
390 |
98 |
1504 |
普庆院 |
176 |
31 |
268 |
无相院 |
1191 |
323 |
3556 |
大梵寺 |
743 |
216 |
1227 |
净名院 |
357 |
74 |
321 |
大觉院 |
36 |
140 |
35 |
资福院 |
512 |
50 |
1350 |
阐法寺 |
803 |
243 |
183 |
宁国寺 |
1070 |
56 |
25 |
慈云院 |
1477 |
672 |
1502 |
天宫院 |
185 |
65 |
221 |
兴教院 |
530 |
120 |
1050 |
净安寺 |
706 |
182 |
1024 |
镇国院 |
411 |
170 |
424 |
崇善寺 |
513 |
217 |
1514 |
慧觉院 |
660 |
52 |
3233 |
安隐院( 1 ) |
660 |
52 |
3233 |
安隐院( 2 ) |
657 |
273 |
1519 |
清心院 |
164 |
18 |
180 |
宝相院 |
398 |
93 |
1336 |
报恩寺 |
3998 |
196 |
6830 |
护国寺 |
1215 |
120 |
400 |
兴国寺 |
1457 |
113 |
718 |
净惠寺 |
857 |
801 |
9143 |
西竺院 |
120 |
37 |
300 |
禅智院 |
102 |
13 |
370 |
福善院 |
838 |
133 |
2799 |
明圣院 |
151 |
131 |
517 |
大明院 |
516 |
413 |
1901 |
崇报院 |
25 |
160 |
357 |
定慧院( 1 ) |
366 |
11 |
387 |
定慧院( 2 ) |
26 |
23 |
738 |
真觉院 |
58 |
9 |
19 |
金绳院 |
126 |
41 |
500 |
慈圣院 |
310 |
40 |
376 |
妙智院 |
480 |
238 |
1555 |
福应寺 |
986 |
143 |
1003 |
普慈院 |
14 |
15 |
426 |
禅林院 |
919 |
327 |
555 |
广福院( 1 ) |
1 |
5 |
7 |
广福院( 2 ) |
177 |
51 |
166 |
永宁院 |
70 |
58 |
300 |
景福院 |
54 |
45 |
20 |
仁寿院 |
446 |
107 |
1260 |
秀岩院 |
7 |
10 |
40 |
普光院 |
399 |
40 |
80 |
鹫峰院 |
240 |
240 |
1399 |
广严院 |
356 |
136 |
972 |
宝兴院 |
200 |
204 |
126 |
永福院 |
115 |
73 |
549 |
善兴院 |
76 |
16 |
1205 |
净居院 |
无 |
4 |
1573 |
澄心院 |
287 |
20 |
651 |
法严院 |
41 |
16 |
210 |
(资料来源于宋代嘉定年间的《赤城志》,单位:亩)
以南北朝为例,寺院手中的土地要么寺观自营,要么通过出租来收取租金。
寺院自营包括寺院下层僧侣及寺观内奴隶僧图户的经营。大部分寺院下层僧侣,本来就是地主阶级剥削下衣食无着的贫苦农民,出家后仍然在寺院从事耕作、洒扫、杂役等劳务。
僧图户是国家赐给寺院的奴隶,在寺中充当杂役,并经营寺田。另存在一部分破产农民自愿投靠寺院,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作白徒、养女,他们不是出家,但也属于寺院隶属的杂役人员,也协助寺院经营田产。
当然,当时寺院的大部分土地还是向外出租给农民耕种,寺院收取租金。在南北朝时期,租佃的农民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不自由的佃农,即寺院农奴;另一种就是自由的佃农,他们由原自耕农或半自耕农转化而来。他们原来一般有自己的产业,如一些生产工具和财产,只是为了逃避国家沉重的赋税,自愿将自家田产挂于寺院名下,寺院也乐于这种“天下掉下来的横财”。投靠寺院后,这些人便失去了原有土地的所有权,仅有土地使用权,成为具有寺院依附性的农民。
唐朝以后,伴随社会的发展,奴隶僧图户机制逐渐瓦解,为了弥补因此而对寺院自营部分劳动力欠缺的冲击,禅宗高僧怀海首次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新主张,以此为基础,佛教的农禅合一机制逐渐形成,自此,原来寺院僧侣中仅低层僧侣参加劳作的情况渐渐发展成寺院僧众上下,不论地位高低皆参加劳动。
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少林寺为例,土地经营也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
少林寺历史上土地拥有量图表
朝代 |
僧人数 |
土地量 |
唐太宗时期 |
约2000人 |
一万多亩 |
元朝 |
2000多人 |
— |
清末民初 |
约200人 |
2870余亩 |
民国初年 |
200多人 |
1370余亩 |
1948年初 |
— |
2800余亩 |
土改后 |
14人 |
30多亩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
11人(包括9个老人) |
28亩 |
(以上图表由《时代财富》记者根据少林寺网站中少林寺历史简介部分的资料整理而成)
古时的少林寺,因土地是其最大的资源,所以佃农耕作构成了寺院最大的收入。后来经历几次历史变化,这些佃农就围绕着寺庙成了周边定居的村民。
邸店与庙会亮剑
虽然在农业社会,土地经营是寺观的最大收入来源,但寺观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商业,以增加收入,如早在1894年,西班牙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就开设了“奥斯定会公司”,拥有码头、仓库、货栈、工厂及大量房产等。
在商业开发中,邸店经营与庙会是两种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寺观商业开发形式。
寺庙经济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为方便信众,寺观便在自己的寺观内辟地经营一些香蜡、冥物或开栈宿客、施茶供斋,这就是邸店的雏形。后来,邸店开始扩展业务,兼营宗教用品之外的其他日用百货。
在人们的印象中,寺观应设在清静僻处,以利僧道修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尤其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不少寺观位于城市中人口集中,热闹繁华之地,这一时期因为一些达官贵人舍宅为寺或观,如武则天在其母亲
据《中国寺庙文化》记载,明清时期,峨眉山脚报国寺前,就存在了峨眉街,呈“一”字形,供应饮食、杂货、纸香及念珠等;普陀街位于普陀山中心,由两条街道组成:横街与直街构成,呈“丁”字状。直街主要是商业街道,普陀特产如云雾佛茶、南海紫菜、九死还魂草、观音水仙、紫竹石、石花菜、石刻观音等均有销售。横街则以栈铺为主,或供香客寄宿,或向平民营业。九华山中心也形成了九华街,呈条状展开,周围有祗园寺、化成寺、肉身宝殿等大型寺庙簇拥。街长数里,客店、饮食、香药、杂货应有尽有。
在邸店经营中,寺庙或自己经营邸店,或将超过自己经营能力的店面出租给外人经营,以收取租金。如宋仁宗曾赐给宝林寺近院官舍九十间。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宝林寺不但将剩余房屋出租给商人,还出租给习业的举人,以增加租金收入。
此外,寺观还设置堆垛场,以提供给商人存货,从中渔利。
除邸店经营外,寺观还利用自身的宗教文化优势发展庙会经济。
如今在宗教神灵的诞辰或忌日,各地寺观都会举行庙会,其实,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
唐代规模宏大的寺观,已发展成文化荟萃之地,《寺塔记》上说,唐代长安拥有名画和书法的著名寺观就达三十余处,在此作书为画的名家有韩干、吴道子、王维、武则天、高力士等。这些寺观中,凡院、廊、殿、堂、阁、塔、亭、库门、库壁各处,无不有书与画。此外,当时的长安城内,戏场很多,但最集中的是在佛寺中,如慈恩寺、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戏场,都很有名。寺院不仅有戏场,还有乐,如清禅寺。于是当时的寺观已成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中心,对社会各阶层人士极具吸引力。所以当寺观在神灵诞辰或忌日举行相关活动时,许多人蜂拥而来,借此沐浴佛教或道教的文化,庙会渐渐形成。初期的庙会是宗教与文化活动平台,慢慢地,商业交流融合了进来,庙会也成了各商家的物质交流大会。就像《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30引《括异志》上所言:“凡遇庙会,商贾舟楫,朝献踵至,一市为之鼎沸。”
在庙会期间,作为主办者的寺观,当然不会放过巨大的商机,据《四川古史考察札记》记载,旧时的四川灌县道观二王庙旁边有一条街,二王庙在其中占有铺面房屋300余间,每当庙会,道士们采用昼夜轮班住店的办法,分别安排信男善女进香时间,仅让进香者在自己的旅店内稍事休息,使旅店床位日夜周转,获取巨额房屋出租收益。
寺观是金融业元老
时下朝野上下正在为中国的民间借贷是否转正一事争论不休。但要论述中国民间借贷的历史,那可说“历史悠久”了,如寺观就是民间借贷界的元老。
早在南北朝时期,寺观就开始利用手中积蓄的资本进入民间借贷业,之后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借贷一直成为寺观经营的重要形式。
以佛教为例,佛教经律允许以佛教三宝物:佛物、法物、僧物出贷取息,这为寺院经营民间借贷提供了方便之门,寺院往往以“济贫”、“救灾”等为理由,创建“寺库”、“长生库”等,从事民间借贷。
以宋代为例,当时“长生库”或“寺库”,又名“常住局”、“长生局”、“度僧局”,在唐朝,又叫“质钱舍屋”,到了元代,又名“解典库”。
其原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以下几处:一为信众施舍;二寄存或合股资本,即一些俗众及僧侣将钱存寄或投入寺院长生库中谋利;三为寺院自身田产及相关商业开展的收入。
在经营中,一般采取典当制,即要求债务人提供一定的质物作为担保。
到了元朝,寺观的民间借贷经营极为活跃,利息收入也颇为丰厚。据《寺庙经济论》上记载,元朝寺观的民间借贷的利息有些已高到第一年本利相等;第二年连本带利加一番;十年本利达一千零二十四倍。
古代寺观的民间借贷还经营各种实物借贷,如谷物借贷。因为寺观田产的主要收入为谷物,信众施舍之物也有相当一部分谷物,于是寺观常常将谷物也作为其民间借贷的中介物。
在宋代,寺观的民间借贷还以耕牛等牲畜作为长生库的经营物,这些牲畜有的系信众施舍,有的由债务人抵押而来,寺观得到这些牲畜后,便将其用作商业开发。
现代寺庙经营各怀其志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寺庙经济,已由开始时的官府供给制、封建庄园制向商业服务型转化。各寺观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运营,寺庙经济呈现出农、工、商、贸与旅游并举的“百花齐放”现状。在这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繁荣景象背后,现代寺庙经济大致可分成三种经济运行模式:生产型模式、传统型模式和流通型模式。
一些寺观因离城镇较远,但处在适宜生产或放牧的地理环境,所以充分自身优势,发展农业、种植业或畜牧业等,这种模式目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表现尤为明显,畜牧业在各寺院收入中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藏传佛教寺院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大致存在五种,以四川藏区藏传佛教寺院为例,一,寺院自牧,如四川省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大金寺,2004年寺院有牲畜118头,主要有寺内5名僧人放牧;二,交由寺院僧人家属代牧,以酥油为租金,一年为10至30斤酥油不等,如四川的格尔底寺规定为一头牲畜一年租金为10斤酥油,四川的尕米寺为12斤,四川甘孜寺为14斤。如果牲畜生仔,仔畜归牧者所有,如母畜死亡,交一头角为凭冲销;三,请人代牧。年大约交酥油20斤左右,如果牲畜产仔,仔畜归代牧者所有,但母畜死亡则需赔偿;四,寺院与一家或几家牧民签订经营合同,一般为一年,少数达三年。合同期间,保证交纳寺院大型宗教活动所需的酥油等畜产品,期满后所有牲畜,包括新产仔畜转交由继任的合同户;五,寺院雇人放牧,如四川竹庆寺曾雇一牧民为其牲畜放牧,每天寺院供给伙食与工钱,畜产品全归寺院所有。
传统型模式即寺观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香火钱”与佛事基金会形式募集到的财物,收入来源于四方信众,北京的龙泉寺就是典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龙泉寺法师告诉《时代财富》记者,寺院目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方信众的施舍,包括寺院修建的资金及大米等日常用品等,如该寺刚刚修建不久的“大雄宝殿”,就是采取传统的佛事基金会形式运作,所有资金来自各方信众施舍。
《时代财富》记者在龙泉寺调查期间发现,该寺环境清静,几乎没有充斥商业味道,各佛座前皆存放有免费索取的香。
流通型模式即一些位于大中城市交通便利之处或著名风景点附近的寺观,便充分利用其优势重点关注商业与旅游业开发,如灵山大佛。
无锡灵山大佛处于由唐朝玄奘命名的小灵山,原址为祥符禅寺。1994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决定在此打造一处以
少林寺也属于流通型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
释永信介绍,土改后,少林寺原有的大部分田地都被分出去了,大量僧人被迫还俗,最后只剩下28亩地,后来因不够吃,少林寺僧人又在塔林外自己开荒了几亩地,加在一起,一共三十几亩地,当时就靠种地生存。自己成立了一个生产队,与其他人一样,照常交公粮纳税。1979年因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创始人宗道臣来少林寺归宗朝圣,以此为契机,少林寺慢慢地就开始恢复宗教活动了。
从此,少林寺围绕“禅武医艺”而展开了一系列的商业化运营,促使少林寺走上了一条复兴之路。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复兴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环寺经济带。
一位开车拉客的附近村民告诉《时代财富》记者,时下少林寺周围村子里最有钱的人开武术学校,有点关系的开宾馆、饭店,除此之外,就是开车拉客和摆摊。如果没有少林寺,何来周围村镇今天的繁荣。
以出世心营入世业
本刊记者 叶书利
“施主你别介意,我对你就不隐瞒了。”信众说:“尽管说。”寺庙和尚郑重其事地说了:“从八字上看,你只有十五年的好运程,以后就会破财,唯一的办法是‘请’一个貔貅回家,放在枕头下,貔貅头要正对卧室门口,我这里的貔貅有1000元、600元的,全都‘开过光’,施主你要那一种?”一边说一边在纸片上写出1000和600,见信众摇头示意拒绝。和尚又说:“如果嫌贵,还有300元、190元的”接着又在纸上写出300、190。信众说:“我什么都不要”。和尚还不死心地表示出对信众前途担忧的样子说:“你以后怎么办,我告诉你,别不相信哦!”
这是一位信众在某个寺院旅游时发生的一幕,相信去过寺院的人大多会对这一幕感到似曾相识。
聊到类似现象时,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嵩龄向《时代财富》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宗教寺观进行市场经营本没有错,但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宗教场所应该通过自身的宗教文化去感化信众,让信众自愿送钱来,而不是寺观自己设法伸手去掏信众口袋里的钱,这一送一掏是两个概念。信众主动送钱,送出的是自己的信仰,是用钱来投票决定自己的信仰选择。寺观主动去掏信众口袋里的钱,就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换。如以上现象就属于宗教场所利用信众的宗教信仰来绑架信众,从而将宗教信仰庸俗化成迷信了,这与宗教信仰精神相背离。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则直接向《时代财富》记者抱怨,寺院类似做法与中世纪基督教发行的赎罪卷无异。只是鉴于宗教的特殊性质,政府不太敢管,专家不太敢说,怕犯上干涉宗教自由的话舌;民众不敢说,怕惹怒神灵,有心理障碍。
市场化≠庸俗化
说起欧洲基督教发行的赎罪券一事,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096至1291年间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当时的罗马教廷教宗为了号召与哄骗西欧的基督徒参加十字军,他宣布凡参加十字军圣战者,均可免除其一切罪责,死后可直升天堂,并发赎罪证明一张,即最初的赎罪券原形。后来,教宗为了敛财又进一步宣布,凡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军,但能捐款捐物、资助十字军者,亦可发赎罪证明,具有同样的功效。
此后,罗马教廷为使赎罪卷成为其敛财的手段,自编自导了一个“善功宝库”理论。其内容大致为:圣母玛利亚和众多圣徒,积累了大量“善功”,他们为升天堂所需的“善功”早已绰绰有余,余下者存于“宝库”内。而一般信徒中有许多人的“善功”不足以升天堂,尚需先入炼狱。教廷神学家提出,教宗掌握着“善功宝库”的钥匙,谁购买赎罪券后,教宗便可从宝库中拨一定的“善功”给你,足以使你升天堂。自此,教宗发售的赎罪券合理化、合法化。到l4世纪后,这种交钱免罪的办法渐以出售公开赎罪券的形式进行。罗马教廷教宗大量印制面值不等的赎罪券,如同其他有价证券一样,投入市场,派人沿街叫卖。教宗本尼狄克十二世(1334-1342年)甚至制定了一个公开的价目表,犯不同的罪行,赎罪卷的价格相应不同。
赎罪卷价格表
罪 名 |
赎罪卷价格 |
杀人罪 |
8个金币 |
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 |
6个金币 |
在教堂犯奸污罪 |
6个金币 |
伪造文书 |
7个金币 |
(资料来源于《路德文集》)
据《路德文集》记载,1476年,教宗西克斯图斯四世(1471-1484年在位)又把赎罪券的贩卖对象从当世活人扩大到在“炼狱”中的亡灵。天主教的教义规定,除地狱外,还有“炼狱”。地狱是永久性的,永无翻身之日;炼狱则是基督徒生前的罪虽已赦免,但有些尚未作完补赎的灵魂,将要进炼狱,待修正炼净罪责后,才能进天堂。如果一个人生前犯有小罪,也要进炼狱。罗马教廷声称,人们不仅要为自己买赎罪券,还要为已死去的亲属和祖先们购买赎罪券,因为他们此刻可能正在炼狱中受折磨。就像l517年罗马教宗发行的赎罪卷的主承包商修士台彻尔推销时所言:“现在请留心听,上帝和圣彼得正呼唤你要考虑你的灵魂和你那些去世亲人的灵魂的救恩。......现在你留心听你去世的亲友的声音,他们恳求你说:‘可怜我们,可怜我们。我们正在悲惨的痛苦中,你用少量金钱便能救赎我出来。’你不希望吗?要张开你的耳朵,听做父亲的对儿子说,做母亲的对作女儿的说:‘我们生你,养育你,使你长大,把财产遗留给你,而你这样残忍,心这么硬,现在不愿意花这样少的钱使我们脱离痛苦。’要记住,你能解救他们,因为钱币叮当一声落入银库,灵魂立即出炼狱。”
据说当时德国萨克森有一个男爵,当他听到教宗的特使吹嘘赎罪券的功效时,按捺住心中的怒火,表面谦恭地问特使说:你说赎罪券什么罪都能赦免,我现有一种罪不知能否赦免?特使问:你是什么罪?男爵说:我的罪还没有犯,只是想先买一张,以便将来犯,不知赎罪券是否有效?特使答道:当然有效,但是你这张赎罪券特殊,价格当然要贵一些,那么你计划犯什么罪呢?男爵说:我有一个仇人,想痛打他一顿,但决不伤害他的筋骨,也不让他流血,不要他的东西。不知能不能赦免?特使听后,认为这是发财的好机会,便说:我是教宗的全权代表,你这点事不算什么,我有权预先赦免你的罪,但要收15个金币。男爵说:这太贵了,能不能少一点?双方一再讨价还价,最后议定了双方都满意的价格,达成了交易。特使专门为他写了一张赎罪券,不仅写明了罪的具体内容,而且写上了已预先赦免了他的罪。男爵满意而去。过了几天,特使在该城卖完赎罪券后,收拾行装与随从们离城,计划到下一个城市兜售赎罪券。当他们出了该城北门行走数里后,忽然从路旁小树林里窜出一伙强人,猛地一把抓住了特使的衣领,几个小伙子上来七手八脚狠捶猛打,特使痛得哇哇直叫。众人一呼而去。特使大怒,宣布立即回城,令官府缉拿凶手。官府亦很震惊,在政教合一的欧洲中世纪,教宗的特使被打不是件小事,丝毫不敢怠慢,连夜缉拿男爵归案,并在公堂上审问。男爵坦白地承认了痛打特使的事实后说,上帝已经赦免了我的罪,并呈上了特使给他写的赎罪券。法官看后问特使:他抢劫了你的财物吗?特使说:没有。又问他打得你伤筋动骨了吗?特使回答说:没有。你流血了吗?回答说没有。法官旋即对特使说:你是教宗的全权代表,有权赦免众人的各种罪,这张赎罪券已写得很清楚,你已经预先赦免了男爵的罪,上面有你的签名,现在宣布退堂。特使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实际上,发行赎罪卷只是当时基督教庸俗化做法的一个例子而已,翻开当时他们的收入结构会发现,类似庸俗化的敛财方法比比皆是。
以罗马教廷为例,在罗马教廷的财富结构中,自身财富的经营性收入是其重要收入,而利用自身作为宗教的最高权力机构,向底下的教徒与神职人员征收的各种苛捐杂税构成了另一重要的财富来源,如十一税。
十一税的征收无国界限制,一切有教徒的地方均可征收,其最初根据出自《旧约圣经》。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向全体教徒征收十一税的制度,早在法兰克王国统治时期便初步形成了。公元585年马肯宗教会议上规定:凡拒绝缴纳十一税者,将受到驱逐出教的处罚。8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又将教徒交纳十一税的规定列入法律条文。此项收入很大,教徒必须缴纳他们所得的1/10给教会,这是强制性的,而不是自愿的。
“彼得便士”是另一项苛捐杂税。这是天主教徒向教皇呈交的贡金,每户每年1便士。征收该税首先在英国的盎格罗萨克逊时代,后从12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扩散。在基督教的“圣彼得与圣保罗祭日”时由各地汇总交给教廷收税人,最后送至罗马教廷。
此外,罗马教廷还通过卖权卖官收取费用,如各地教职的任命、规定各地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教职人员定期访问罗马,趁机收取晋见费等。
罗马教廷只是个代表,上行下效之下,中世纪教会占有的土地数量约占西欧全部地产的1/3至1/2左右。
据《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记载,当时法兰西王国巴黎境内的圣日耳曼修道院在9世纪初,共有地产约
正是基督教种种庸俗化所为,激起了信众的大量不满与反感,最终促使了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段历史或许可以成为今天中国浮躁的寺庙经济的“后事之师”,不是吗?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除了因一些政治的原因之外,佛教寺院自身的一些庸俗化所为不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吗?
向奥林匹克模式看齐
在目前的寺庙经营中,徐嵩龄认为,现代寺庙应该借助市场机制来来整合自身宗教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信众的各种宗教需求,但这种市场化不能发展成金钱化,因为本质上说,寺庙是非赢利机构。
他进而解释道,非赢利机构并非不碰钱,而是指经营所得并不归经营者所有,也就是赢利但不分红。经营者自己的收入与该组织的赢利不挂钩。
时下寺庙经营中,之所以出现了一种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缘于经营业绩与宗教人士的收入挂钩,如何实现由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发展至宗教搭台,和尚唱戏的正轨呢?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模式可能会提供些启发。
自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成立时,也面临体育比赛与经济收入间的矛盾,如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发展成了体育搭台,运动员唱戏的模式,而不是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很好地解决了促进体育运动与实现经济收入间的冲突,正是坚持体育搭台,运动员唱戏的模式,才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经济收入逐年上升,但有人会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丰厚收入不满吗?
寺庙经营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寺庙经济模式最终走向了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极端,“经济”还能唱多久的戏呢?就像人们会买票以观看奥运会比赛,目的是观看运动员的体育比赛,只是此举间接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带来了收入,此道理不是同样适用于寺庙经营中吗?人们只所以会花钱去看宗教所搭的戏,是出于观看“和尚表演”,只是此举间接会对寺庙带来收入?
净化人心才是本业
就像非赢利组织的代表奥林匹克模式并不拒绝经济运营一样,佛教财富观上,并不追求贫穷,而是强调以慈悲之心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并希望衣食丰足,如在佛教教义中的“一日不作,一日不休”的现实体现:农禅并重、商禅并重及工禅并重,都提倡僧侣要参加必要的劳动,通过正当劳作获取财富。与此同时,佛教对财富拥有后的财富分配方面也向大众指明了方向:佛法认为,财富自己享用了就不再为你所有,保存着的财富不一定是你所有,只有将财富福利了社会才真正属于你所有,这就是佛教典型的“普渡众生”、“净化人心”的财富分配思想,这才是财富拥有的最终目的。
穿越时空隧道后会发现,中国的佛教寺院积极地实践着佛法中的财富观,寺院通过施食、悲田、养病坊、客舍等方式参与“普渡众生”的事业。
如远至公元1120年,当时的少林寺主持志隆禅师便主导修建了一所免费为大众服务的“药局”,这便是现在的少林药局的原形。他还委派懂中医的二僧主持药局事务,首创少林寺的慈善事业。
至民国明期,中国佛教受基督教的影响与启示,开始普遍以己之力举办各种公益慈善事业,如1918年圆瑛法师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创办了佛教幼儿园,自任园长,收容孤儿,免费提供衣、食、住、用,并在儿童成年后继续供养他们读书。1923年,圆瑛法师还亲往当时的南洋募得巨款,作为举办慈儿院基金。20余年间,该园共收容并培养了1000余人。
据《中华民国文化史》中《读民国佛教篇》章节记载,1928年统计的结果显示,仅北京一地,就有善果寺设立第一平民小学,夕照寺设立第二平民小学,招花寺设立工读学校,净业寺组织贫儿工艺院,嘉兴寺增设贫民纺织厂,永泰寺筹办女子工读等。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向《时代财富》记者介绍,在民国时期,少林寺曾长期开办了少林中学,资助了大量贫苦学生。
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执行长王世发在接受《时代财富》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少林欢喜地在内的少林智业下属相关机构,如果有盈余,公司会以捐款的方式将部分资金注入慈善福利基金会等机构,以便少林寺从事慈善事业。之所以选择捐款的方式进行,因为各个公司从法律上来说,都是独立核算、自负赢亏的独立实体。”
释永信:自立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专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自立成就自强,中国寺庙观堂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少林寺也会继续寻求自立,从而实现自强。
本刊记者 叶书利
近段时间以来,少林寺的一举一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争论。少林寺因现代化转型而导致的或褒或贬的讨论是正常的,毕竟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需要一个被了解、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近日,《时代财富》记者亲赴少林寺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许他的一些言行能解开萦绕在人们心中已久的一些疑惑。
《时代财富》:唐朝时,佛教禅宗一派在宗教界首次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思想,为什么这种思想会由禅宗一派提出?其对中国相关宗教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释永信:唐朝时,因国家政策开放,佛教获得了大发展。伴随僧侣的增加,传统依靠政府资助与信众施舍的方式越来越难以维持。在这种大背景下,佛教的禅宗一派在宗教界首次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思想,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休”的生活方式。
禅宗一派能首次提出农禅并重的思想,与其爱静的生活方式有关。禅宗讲究提持心印,见性成佛。《楞伽经》中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以禅宗也叫心宗。禅宗追求在静中练心、治心。
因为这样,他们不想与外界有太多的交流,希望能自给自足,以求一个安静的修禅修心的环境,所以由他们提出农禅并重的思想,以求自给自足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为农禅并重思想解决了禅宗一派的生存问题,实现了自立。不管外部的环境如何风云变幻,只要有土地或山林,禅宗就能生存下去。正因为如此,少林寺在历史上虽历经磨难,但却能够很快地复苏,这与少林寺坚持的农禅并重思想存在很大的关系。因为实现了自立,所以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以玄奘为代表的佛教界的留学派也创建了自己的宗派法相宗,但却没有能够流传多久,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受古印度佛教戒律的约束,即托钵乞讨,过分依靠政府、财团或信众的供养,没有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历史证明,依附于他人生存是不可持续的。
《时代财富》:解放后,少林寺是如何实现自立的?
释永信:改革开放后,少林寺原来依赖的大量土地、山林没有了,少林寺必须另觅生存方式,否则就会被饿死。
如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寺庙可以依靠信众来供养,因为他们的香火很旺。四大佛教名山也可依赖信众香火来维持生存,因为他们拥有的佛教资源、佛教人才等是少林寺无法可比的。为了生存,少林寺只能另辟他径。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少林寺旅游业的发展,当时少林寺僧人就开始尝试摆地摊卖荼,一碗荼二分钱,以贴补少林寺开销。90年代末,少林寺开始借助商业服务业的开发寻求复兴。
《时代财富》:如何看待时下舆论对少林寺相关举动的质疑,甚至谩骂?
释永信:古代敦煌能留下如此之多的藏经窟或寺院,就因为当时因陆上丝绸之路,从而使敦煌成为了类似今天香港的地位,而敦煌寺院也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积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发展寺院。否则哪有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这么多的蒇经窟、经书?在当时,一石一书都是由资金建造起来的。
在新世纪,如果我们仅将少林寺当成一个博物馆,只是供他人来看的话,少林寺的价值何在?
现在一些人说少林寺正在破坏祖宗留下的基业,恰恰相反,通过各种方式将少林文化继承、发展下去才是对老祖宗最大的尊敬。
《时代财富》: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是少林寺下属的一个运营平台,它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定位?
释永信:少林文化如果走不进大众的心中,不能得到他人的接受,它就没有价值。
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正是希望通过有形或无形的产品输出,让少林文化走进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比如公司的产品也追求时尚与创新,希望借助时尚与创新,能够实现与更多年青人进行沟通,并进而寻求他们的接受。当然公司产品的定位是体现纯净、谦和、护法的禅武精神。
时下我们不仅有自己的创意团队,我们还想将外部的一些创意人才整合进来,参与相关产品的开发。毕竟在世界各处,存在大量对少林寺有兴趣,或有感情,或崇拜少林寺的人,他们也愿意参与这个平台,共同将少林文化传播出去。
《时代财富》:在您心中有没有对这个平台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怎样的?
释永信:这事不好说,好多事先想好的事情,到时就不好用了。做事得与时俱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事情都是行动在先,规划在后。总体上说,只要有良好、宽松的大环境,少林寺就能实现生存,进而推动发展。
《时代财富》:您在概括少林文化核心内涵时,在原有的“禅武医”基础上,加上了“艺”,何为“艺”?“艺”与类似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开展的系列推广活动间存在什么关系?
释永信:“艺”就是指少林寺的建筑、壁画、碑刻、禅诗等,如碑刻在少林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新世纪,为了便于整合、传播与提升它们,我们将“艺”也列入了少林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中。
从广义上说,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推出的相关产品或服务就是“艺”。“艺”是“禅武医”的一个载体。通过“艺”来传播“禅武医”。
《时代财富》:少林寺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迪士尼模式?
释永信:在纯商业运营中,迪士尼模式是可以借鉴的,但两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迪士尼是个公司,以收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少林寺不能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追求的目标是文化传播最大化,各种方式或产品只是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传播少林文化,用少林文化来传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