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
——评9.18“救市组合拳”
《股市动态分析》杂志社 赵迪
2008年9月18日晚间,多则重要的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的利好消息发布。
一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
二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增持其所控股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三是新华社记者从中央汇金公司获悉,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这是自本轮超级熊市以来管理层打出的最有力度的救市组合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助推下,A股市场有望走出低谷,回升至合理的估值区间。
一直以来,市场始终充斥着关于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救市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引发的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纵观近百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历经过无数次的危机与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自人性的贪婪,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作“看不见的手”,指挥着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得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得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但并非濒临崩溃。经济增长依旧维持在较快水平,通胀则明显开始回落,因为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和海外投资引发的坏账与损失亦没有相关媒体或市场传闻夸大的如此严重。尽管经济转型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完全可以实现经济软着陆。相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却已经达到历史低点,部分股票开始跌破净资产。市场失灵的现象已经出现,短时期内不可能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市场,恢复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
从本次美国陷入次债风波并引发更为严重的信贷危机的过程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干预行为。而且,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渡过危机。尽管这次的危机被格林斯潘称作“百年一遇”,但我们仍旧相信,一切危机和灾难终将成为历史。
再看我们的A股市场,下跌的时间和空间均已超过美国市场。此次应对A股市场的崩盘式暴跌,代表国家的中央汇金公司直接购入国有银行股票,无疑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有效途径。
当然,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但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封闭的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半封闭性以及规模尚且偏小,此次政府干预几乎不可能失败。相反,我们需要注意政府干预的力度。如果力度过小,可能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力度过大,政府可能变成一个大庄家,缺少其他主体的博弈行为。其中的火候,将充分考验管理层运筹帷幄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