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是道物互补的闪光机制


相互作用是道物互补的闪光机制

                        ——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找回自然生态哲学和科学的源头

 

面对这“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连续统一机制的自然,如何运用至简至高与同步共性的语言把握住生态的脉动,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从自然的运化往复循环征象的归纳来对待,能够把自然当着一个过程状态予以讨论。自然过程状态从前些章节中见到的是循环转运及其相互生化作用的多维网络总和。其始终的循环运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着“神妙莫测”的变化与交易,在这“神妙莫测”的循环交易变化过程中,似乎存在着相应的象数序列周期往复的规律可询,而各种交易变化又分别处于特殊的态势趋势时势之中,并以神气、以形、以类、以象的多彩“神奇”自然生态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莫大于化“”是中国人的执着。当西方主流文化从古至今沉醉于在有形的物质世界孜孜以求那万物的本原的时候,中国的古人却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变化莫测的神气之“”的“气立”与“神机”的应易。《易·系辞》则谓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说卦》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庄子》以化合神者称道;《荀子·劝学》推崇神莫大于化道;《管子·内业》称一物能化谓之神;周敦颐言: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

 

一】、直觉神性,妙一枢机: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比象、拟象,还要把象抽出提取事物的本元

原来中国贤哲们心目中的就是那神气的“有无”交易变化。神之大,以其隐形藏景,超然无累,恍惚不测,精微难见,总万变以经纬,妙一机而转移,处形体内外而其迹不露,居变化两端而其功难窥,古人把此故称为自然的“气立”与“神机”。于是伏羲黄帝便把这一变化之“气立”与“神机”以作。如果以代表那“神妙莫测”的变化与交易,而变化的“神妙莫测”即是那永远不变的交易,“交易广泛涉足到了“天、地、人”相互之间的一切为生命服务的活动,这又在“有无”协同互补“交易”过程中的落脚点上郑地有声,《易经》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正负阴阳能态的“交易”之道,证明着“交易”之道就是事物的相互作用”的重大深刻含义,也就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的总和,则为事物的调控“交易中心”了

以这个深刻重大的意义所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化生的调控中心,也就分别相互贯通了“道与物”在中西两学的桥梁因为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根本落脚点都是在论说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即各个学科的交汇枢机,所以“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生化机制的“闪光点”,有利于复兴和创建公共文化体系,形成人类文明的共识,排除盲目的纷争不休。可见,用“相互作用”的机制为杠杆权衡各种利弊关系。如是,东方古典文化只不过是逻辑形式为常态择优避劣协同互补性自然系统有机活态,始终在突出一个“正作用”;而西方主流文化的唯物论还是把系统整体自然往分化方向的冲突逻辑形式追赶,始终在突出一个“反作用”;这是课题选向方法论的最大区别,只有抽取二者共用的相互作用”妙一枢机予以沟通整合之道,剔除不能同自然生态同步配匹的不善成份,才能真见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活态全息图景

人体是个小宇宙自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那么,生活于人体内的系统、器官、细胞、细胞器等大小组份功能信息与神经体液递质都以人体内各种“转运之道”关联网络在一起,以多维协同互补时空发生着正负反馈性的自动控制,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这些都是哲学的方法与运用落脚点的重大课题,古人有时用“规、矩、道、几、度、象、数、中、正、反、合”等真善美几个字襄括述及其中,令人易会表象、难以遂及真义,如“物在世,数在心,物可像之,像可数之,以数之理之,自然可通矣”。数与几可度可表, 象数不度难见其约。为了把此议题简洁深入,由浅入里地洞见其详,不得不作出如下的讨论。

东方古典文化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太极是道,有一道太极以二分阴阳为用之说,从而显三的中介连续统一。在元本为道,于用为阴阳,以连续统一的阴阳不是对立与矛盾的关系,本元世界常态逻辑是无矛盾的自然,同新物理学和量子系统论的无矛盾论相一致。而矛盾是错解了自然常态逻辑的异化为自然失态的术语,按俞根强先生和我强调的是:既往的哲学学科常讲的对立统一,在作者的理论体系中是为始终尽可能规避的术语,因为对立统一这个术语本身是逻辑不通之词的不够成立,同常态有机自然不能到位和贴切实际, 是经过独裁斗争、强迫统治或不是自然因素的连续统一,因为自然生态的每一个个体因素从表象观察似乎独立、而实际情结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连续统一的系统整体。西方主流文化的所谓对立、是以一分为二方法的双方对立性的以失态自然矛盾冲突辨证法门类,是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以一方战胜另一方的不能共生图存的独裁统治,如果以“主义”来论不管是那个“主义”在台上主政都最终只得采用独裁。于民本国家的天下为公的轩辕黄帝的宗旨是不配匹的,用对立斗争永远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目标,从黑格尔【马克思】起,是把中国《易经》的道之阴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化生概念、不能完整理解的进行了偷换与异化,因为“相互作用有“正作用”与“反作用” 和“合作用,中国古典在以“择优避劣”的一般情况下言及的是“正作用”与“合作用”的形式逻辑,但很少述及反作用”的逻辑,不是某些人讲的无逻辑或少逻辑,而是隐含在文本的内容之中没有提炼出明确的“逻辑归类与概念”而已,总不能前人没做到的事我们后人就不办到了,我们还要把其整合为相互作用。可黑格尔他们把“正作用”忽视了而重点用了“反作用”的逻辑形式,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元世界的内质,错解了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常态自然特征,“相互作用”的协同互补才是真义常态自然的合数。所谓的统一整合、综合、融合在一起,所谓的“对立”是无所谓统一的分化。而“对立”是“蓄势待发、两势对垒”的动之前提的未动性动前行为,两词根本不能混在一起使用。在理论体系中,参照多维几何模态表示的逻辑类型中,其实是偶联、互补、和谐、承制与性质差异协同的连续统一关系的实际情结,不同性格与类型的人与人的有机组合才形成社会与国家,人与人的对立矛盾斗争永远也不可能“自觉自然”地组成“有机自功”的综融社会,用强迫手段形成的社会是其个体脱失了“自主、自为、自约”的仅有“附庸出工而不出力”的不良行为,可以看到了这个差异性状位移协同互补自功的动机,只有存在“差异”需要“有无”协同的交易互补才能自动引发“相互作用”的产生。单说对立统一常态有机自然完全性的错论,这不符合严谨的哲学精神。

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活体,有什么永恒的只有脱失了“相互作用”的不动死物。永恒的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标量阈值“守度”变化与交易运动过程中出现。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的二者的标量阈值“守度”有机化合,才能由气态生成水态,氢氧二气分别存在质素“数度”太过或不及都不能生成水态,所以“得度”的标量阈值变化与交易概率位移过程中产生的是标量阈值“守度”的循环运动方式。中医学同根相涵于古代哲学的有无相互作用概念,即是指“神妙难测”的标量阈值“有度变化与交易的过程,用昃标(昼夜、寒暑、道物等运行时表现的升降出入象数信息) 能够验证。如《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连续统一,“”即形之显和己存之在、“”即不显形和己缺之要,即阴阳虚实寒热的“有无”互利供求,需要交易生产之“有无”互补协同;《淮南子·本经训》谓神明藏于无形之动机的需有与需无,才能见到纳新吐故性的新陈代谢作功,用以维持系统内外“有无供求”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秩序;《礼记·乐记》谓神则无体,理如幽深,则为度数的神数无形理蕴其中,还有那佛经中的有无,乃是指动态的“神数之度”佛性,包涵着往复循环运动和无形与有形交易变化的双重意义。

 是人们在那时无法看得见的相互作用神数之度”在作为、无方、无体、无象之义,可见相互作用神数之度”是功形于升降出入有序的关联之道。如是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而是“无从有中来、有从无中至”的“道物互运”的欲求自然的自主、自在、自为、自生。也许是王充最能理解老子的心思,他在《自然篇》中说: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似乎只有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感悟到那众说不一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联动关系【-1n0+1n】的标度律

《易系辞·上传》谓神无方而易无体。可能是遵《素问·天元纪大论》及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阴阳五行是“相互作用”的守度象数。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深得《黄帝内经》之精髓,其注以莫知为而为之,谓之不测,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神之为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无方者,大而化之之称大而化之颇似宇宙自然的循环转运及其相互生化作用的象数总和场效应。唯其真有实隐而无形,不显而有精微,隐微而真在“交易”,故称为化生相互作用守度象数场效应。如《洞神经》所谓妙象无形,应感有体,真精妙气,化成姿容是也。此乃无象之象,非状之状,守度象数。“应感化成”是经过正负阴阳能态的相互作用象数标度律过程而化合生成万物,有对立矛盾就不可能成万物。在这里必须点明一个关键性的对于正负阴阳能态的正确认知, 才能了解正负阴阳能态的相互作用象数标度律过程: 关于阴阳互存与互补作用,黄帝、老子、孔子、周敦颐和朱熹都以道之一气说,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阴阳的差异标量阈值【-1n0+1n】推动位移运用,乃为道之一气所处中态-1n0+1n】的消长标度律,阴阳只是道一生化的二气显三的运用,这是很有理性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维持宇宙自然的中态标量规范标度律-1n0+1n稳态和谐承制有序,是星球之间经历若干年之后自主认知为善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公约量;如果地球远离太阳的太过表现出极度阴性寒冷——则万物冰封凝集无化;地球同太阳的距离太及表现出极度的阳性温热——则万物氲蒸气化散离,为了自然中有机生物演化,必须事先营建生物适宜的中态标量规范守度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纳新吐故等的“升降出入”都是处于中态标量规范阈值涨落消长气交的动态有序。如此,阈值中态标量规范-1n0+1n之内的动态涨落消长气交作用,才能自动产能与功信交易和生命的有机演化,也是人体历经若干年之后,由细胞至组织、器官与系统是人体自组织、自适应、自生化、自反馈、自调控、自择优的自主认知为善的崇高智慧的公约度公约量的中态标量规范阈值-1n0+1n涨落消长气交【功信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稳态秩序,以阴阳的相互作用无意识的正负反馈自动调控着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正常生命体征,处于外环境的个体用皮肤的膜性维护着内环境的气血津液的守度自稳有序,谨以五官、肛门、尿道、生殖道用有意与无意地同周围环境开放性的功能信息与物质的交换【相互作用】——升降出入的纳新吐故,在其内的不同层次环境中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都以膜性组织屏蔽起来维持各自的有序稳态,而系统、器官、组织的这三层次以血管、神经、淋巴管的神经和体液之道【同自然生态环境一致】相连续性的往复供应有无、纳新与排故,而细胞以胞膜内外存在功信与物质的【-1+1】涨落盈亏消长性实行梯度差交换互通有无的补充与排泄或经过细胞膜上的【NaK泵】实行主动的膜内外转运,一般情况下在负能态时【阴——无】以落差引力把其所求的物能向膜内渗透或转运,于正能态时【阳——有】以涨幅斥力把其产出物能或代谢残余向膜外渗透或转运【自动落差不耗能而且自动产能,主动转运耗能】,这些渗透或转运与膜内外环境的胶体和晶体渗透压的正负差异公约度-1n0+1n】非常相关,在多维网络层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维持着【-1n0+1n】的中态公约度的稳态有序,这就是自然和人体的“择优避劣”机制。也是易经与易传所言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知幽明之故 有了这个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的稳态有序的标度律,也就解决了哲学上的混沌到明晰的“是知幽明之故”这就是自然中自我逐渐不断取得完善的宪法依据,这种自然的法制是不以某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没有任人为亲如情的偏向,其处事公正,把自然上的法制原理运用到社会管理上来,那是一个合理与公允的自然生态社会了,有了这样的社会制度就能够国富民强、以文载道,优柔乎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这又进一步论证了人体是个小宇宙自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那么,生活于人体内的系统、器官、细胞、细胞器等大小组份功能信息与神经体液递质都以人体内各种“转运之道”关联网络在一起,以多维协同互补时空发生着正负反馈性的自动控制,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相互作用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明白人【圣人】之事也

长时渐而阳,消时渐而阴,道阴而功于阳,道阳而功于阴,阴往则阳来,阳往则阴至,究神以知化,出入舒卷畅。张景岳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善补阳者,必予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善补阴者,必予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生化无穷之理。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的既防太过又防不及的保持中态生化。本人理解和表达为:阳的一面发展到标量规范的最高位点便开始消退,即转化为阴气的主用;阴的一面发展到标量规范的最低位点便开始回复,即转化为阳气的主用。根本不是说阳杀阴藏阴止阳封性的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阴气出来代替它;阴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阳气出来代替它, 这在文字表达上的过失造成的误解。而是二者之间处在上限与下限阈值位点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位移,如同白天阳正为君、阴负为佐使,以制正阳太过性的气温超标;黑夜阴负为君、正阳为佐使,以防负阴太过性气温过低的不及,如此白天与黑夜均有阴阳在循环交替主使作用的内蕴,以此机制维持于生物处在适宜的标量规范有序守度环境中生活化育,那么,社会环境和人体环境也如同知彼,是黄帝和老子大道的始发原旨而不是阳杀阴藏阴止阳封的表面现象。如此这些是地球绕着太阳的椭圆形轨道的标量规范秩序正相关,地球上的生物社会受其规范总制控,生存原理相应一致与发生。是阴阳存在的不同性功差异而自发产生的正负能态自我反馈性相互作用场效应的自动控制。这才是几千来人们始终追求的真本大法

当然自然上还有众多有形的变化,而且这一表现为可见物的有形的实体存在,是感觉和自我意识所能轻易了解的显见世界。但只是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它的变化不是变化与交易之标度律-1n0+1n】,而是变化与交易之。但也不仅仅是为形象,还有更重要的气象、法象等,是当前人们认为所谓科学所欠缺虚象实象,只有“虚实协同互补承制”才是完整的自然,否则都不是常态自然。通过其“虚实互补”之象数可以审知其机,领悟其神。中医学重气轻形、重道轻器;西医学重器轻神、重物轻道,二者都是在以“相互作用”为枢机的可通之,虽然各有其倚重倚轻,只有开展优势互补,才能真义地建立自然生态性的哲学与医学,甚至真义上的自然科学。

 

二】、氤氲作用,差异同构:

《易·系辞下》遵《黄帝内经》谓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唐代孔颖达疏为氤氲,相附着之义唯二气氤氲,其相和会,才有发酵化醇生物之义。实际上这里就是指阴阳水火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氤氲描绘了水火二气“相互作用”时的那种神态和气象。如北宋张载著《正蒙·太和》中所描述的那样: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阴阳水火“差异之性”的相互作用为杠杆在举沉浮

那么,用现时的话来说,就是各种不同层次有序交易的“相互作用”为枢机过程的总和,才自始至终是变化与交易的根本原因。

大地在太空中靠着宇宙自然的大气【声、光、波、电、磁、引、斥】的综合承制力量【标量规范时空稳态秩序效应场】而托起运动,是在宇宙星球之间的彼此干扰【天干】与地球本身产生的支持力量【地支】周而复始地以一定的标量规范椭圆形轨道稳态秩序的运行。这是宇宙自然星球之间在多维网络时空并协偶联互补产生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阈值稳态概率位移秩序效应场【宇宙大气】的综合能量【功信】而起到的承制运动,是事物“相互作用”中态公约-1n0+1n】产生的“标度律”起到的重要行为,才是从古至今书中没有描述的“天干地支”的重要概念。这同古人所说的天气的不断下降,地气的不断上升:一上一下、互相招引;一动一静、相互为承;一升一降、相互为制;一左一右、相互为用。升降动静左右正负阴阳能态的多维时空网络互根招引的会合是为《易经》的“气交”, 气交” 才是功信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地球以椭圆形轨道在一年之中围绕太阳一周的运转,其产生的光照作用于地球,才产生了时空距离的温度差异,这种差异程度年复一年地有着上限与下限阈值的波动规律性,每年就有了波动不变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周期位移,人们也就有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生活生命规律。地球由西向东时空规则性自转位移,在位移的过程中才就太阳的照面与背面,照面是白天属阳,背面是黑夜属阴,人们见日光明就白作、夜黑暗而息等宇宙自然钟人体生物钟生活生命的“天人相应”原理。地球在与太阳的相互有规则的时空距离差异中,地球方位也相应产生了温度光线的差异:东温、南热、西凉、北寒;所以天度者:制地月之行也,气数者:纪生化之用也。太空同太阳的距离更远,地球以上的高空没有地面质地的反射作用,所以存在“高处不胜寒”之境,所以有山高长年积雪的缘故,高山处西北或是南北极,距离太阳光照较远,幅射时间较短的因由,那么太空就是再一次得到证明是太极,而太极又是道,才又是道法阴阳的相互作用的自然,这又回到了黄帝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原意上了。杨上善明曰:“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真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身肌宗一。”说明了太极为高度寒冷之象,气遇寒则凝而聚而成形,形甚而为质,因为太易为太虚,虚之极为太极,太易未见气而生初阴初阳,太初为气之始,气之始有了成阴成阳,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成阴成阳相互交感,才有了形质的始生。“气形质”在太极寒凝条件下的聚合为万物,宇宙中的小行星就是由冰所凝集初生的实体,气形质俱才萌生。这是最高层次和最为原始性的物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但物要有化,那就还要太阳的温煦作用的参与,太阳系如果没有太阳的温煦作用,生命所寄托的温度、空气和水这三大要素无从谈起。大阳是宇宙自然赋予地球上物质存在生命力活动的福希,“阳气若天如日、阴者藏而起亟也。”空气和水在太阳照射温度的作用下进行液气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气么样出地、云么样出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没有说出液气互转的过程和环节,在这里则是太阳的温度作用把地球中的水蒸发为气体搬运到太空,气体在高空中遇到寒冷凝滞作用成为云,云的集合成形下降到地面的过程为雨。为此水是冰的要素,也是物质存生至关因素水属阴、阴成形,是太阳和太空的阴阳互根协调统一作用下产生的信息能量,把水与气制造成为有了生命力的活态。是“阳施正气万物乃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的法则作用。这既是自然易理中阴阳水火寒热的正泰气交,也是人体内心肾水火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往复运动、周而复始的既济机制。也就是经典所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那么这个天地的物质转化是高层次的相互作用,是水火阴阳产生的宇宙大气,宇宙自然大气作用是至高层次性的机制,是最为原始的原动力机制。真因为有了太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按理说自然应该是先有水火,再有土地、继而木性植物植被的先决条件后【五行排序与一元相生必须改造之理】,才有土地的氤氲,植物的落叶和种子的落地发酵才能化醇,从无机到有机,自然赋予“天干地支”的遗传信息,有机给予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类等的化合后不断的成形,所以人也就产生于天地阴阳的“气交”之中【有此机制的星球才有生命,否则是枉然】,所以人也就是自然之子,人体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类从出生及到整个生命过程、无不刻录着天地阴阳的遗传基因的密码,同时也受到“天干”与“地支”时空网络周期距离差异场效应的制控作用。证明古人在天干与地支的交易中体现而出的象数的交易是非常正确

真如《素同●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天有阴阳、地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盛阴则阳气不及,盛阳则阴气被耗。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补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万物华实”,“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此阴与彼阳、此阳与彼阴互依互赖和谐存在为条件,故有:“阴得阳帮而生化无穷,阳得阴助而泉源不竭”。以上照抄了那么多的经文,除了能够形成一大段的引证外,更注重的是以下讨论的方便。

前面,我逐步把宇宙太极,地球的两极、太阳与地球的运动,端的问题已作了讨论。正应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实践真言。可本人在这似乎没有把阴阳完全讨论明白。所要续论的是人身的太极在那里定位?中医学各家模棱两可,似乎没有十分准确的定论,虽然明代张景岳作出推测性和模拟性的定位,这个人可能有特异性内视研究的功能,怎么那么十分的准确。笔者非常的赞同:太极为命门,而命门为人身之动气,是元阴元阳之位,为性命之本。正应张景岳在《类经附巽●求正录》指出的:“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的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两肾之中应定位于“肾上腺”,肾上腺生元阴元阳,这种元阴元阳按照机体生理与病理上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的太过与不及、涨幅与落差、兴奋与抑制、吸收与排泄、呼出与吸入、收缩与舒张、偏盛与偏衰等作用的诱导,从而产生自动性的消长应激调节,起到阴阳正负自动反馈性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自然药物承授了日月阴阳之精华,作用于人体内的元阴元阳起到相应调控而发挥生物始动效应,有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这种作用过程的始动效应首先是激活肾上腺体内数对并协偶联互补承制性神经递质和内分泌介质的相互参与作用,为元阴元阳水火既济性的丘脑——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性腺】神经——体液激素和细胞因子与免疫网络闭合环路正负反馈原理的自动控制。因为两肾为先天之种子,种子内含先天之元气、元精、元阴、元阳与营气、卫气等遗传功信和物质,大地先有植物枝叶和种子入地,在天地氤氲之气的发酵化醇作用下而产生从无机到有机的漫长过程所化生的人类,也就有了种子特征的两肾,两肾的元精元神充于脑补于骨,经过神经体液细胞因子网络之道相联系。这就说明人体内的太极是两肾的肾上腺,太极喻分元阴元阳,元阳起着正反馈、元阴起着负反馈等作用,于此心火“君主”的基本就是肾水“人民”的水精涵养,才有心火的神明出焉的鱼水情。用阴阳代表体内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的正负作用属性何乐而不为呢?如此这样就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切入和契合了,虽然属阳与属阴的激素等微观物质具有“正负相互作用”的特征,其目的点和契合点是为了能够维持有机体的正常标量规范的多维时空网络稳态秩序,这种秩序是“阴潜阳秘、精神乃治”,则不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性的阴阳对立的阴阳平衡关系。这种秩序是在促使有机系统整体更好向着生存稳态目标并协偶联承制上的互根统一的唯一,是“道物辩证法”的理性思维逻辑观点,是“既无太过又无不及”的“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的扬发。何为“阴阳的对立与平衡”呢?在此,我们对阴阳这个系统认识论概念继续引伸下去,阴阳是能量【力】、精神意志、物质属性、信息反馈等相互作用的载体,存在着“一的本体”与“二的用法”或“二的两用”与“一的交合本体”的大道模态,说明事物属性和功信存在“低层次的一维作用”以致在事物“应用高层次上”的多维网络时空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可塑性“同构异化”体系。其“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以此说明世界是在“阴阳互相作用”而产生许多极其微小的物质有机化合而成,以阴阳的功能、信息、物质基础为模板的“同构异化的千变万化模样,是物质与功信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意识和物质可以互为转化,通俗而应言为:“精神生物质,物质蕴精神”的互根作用。这种作用的相生,必有承制,正如张景岳所说的:“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化从制生制从化转随生随制亦制亦化。其化制作用是宇宙自然中的“阴阳之道”,从而也是人体生态的一般原则,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同时在运用这个原则,用此原则定义概括为“自然生态医学。本人在此再重复一次就是“道法自然中的阴阳”。说明事物的“相互作用”是靠阴阳不同属性的功信与物质在异性相吸同性相斥为互根并协偶联的信息与能量互补与承制对称性和谐破缺为媒介产生的开放系统和耗散结构表现的涨幅与落差、兴奋与抑制、正反馈与负反馈、吸收与排泄、太过与不及、收缩与舒张等自发自主产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过程信息能量流。此流常处于最佳的对偶和谐和协调互补择优自稳有序态,就是“阴潜阳秘”的常态阈度观点性的动态变化,因为有常态阈度【值】性动态变化,才有耗散结构和开放系统的存在。

令人惊奇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十大经》中亦载有:静作相养,德疟【虐】相成。两若有各,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这里所表达的两若如端差异相与、变化生物的思想,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脊梁。如果我们把论述中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改造为囊括形气万象的运动方式的“道物互补论”,再去理解那无限的运动多维时空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枢机过程的总和性效应场,也许认识的双翼更能接近自然机制的本原笔者在这里确认就是古人所说的同构作用的“阴阳”, 用正负阴阳存在差异能态产生的“相互作用”枢机予以同化异构万物为何不可呢? 而阴阳可以广泛接纳生物物理学上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正电子与负电子、正离子与负离子、正反馈与负反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引力与斥力、正熵与负熵、正能态与负能态的“相互作用”化合的场效应过程流态之中。自然上各种在层次与维系上纷繁复杂的征象是“阴阳”因果异化作用下的产物。宇宙自然是诸多星球的共同体、地球自然是生态诸物的共同体、生态系统是有机生命的共同体、生物圈是动植物的共同体。而动植物是由各个不同层次和维系有机网络在一起的系统和器官组成,器官由四种组织组成,一切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由多种多样的分子与原子组成,生命体的子代以父阳母阴存在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双螺旋构链内的基因的解链为模板在并协偶联互补承制、因果反馈、记忆诱导、自我组织与择优中复制,是古称的阴阳离合交感性的复制同构与异化,所复制出的个体既兼父母的共性、又具个体差异的新生命特征,从整体与局部、从宏观与微观,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等分别表现为类似统一性和异化差异。反之可视为由个体——集体的集约形成社会成员精神意识关系目标任务的系统,如一个国家是一个系统,联合国是一个大系统,系统的逐级约束维持目标任务的统一是为最基础的因素。这就是“阴阳”的因果依存互补承制的“同构异化”原理,是古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东方民族的心思近乎是相通的,印度古国无疑也在作功形于上的思考。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融会贯通,于是有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禅师问初入门的弟子:在父母生你之前你是什么?你可用两手拍出声音,那么一只手无合拍的对象而不能产生声音,原来两手“相互作用”拍出的声音不是两手各自声音的相加,而是两种交易运动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佛以因缘和合则生,离散与静止则灭;哲学与中医学以“气合”则生,气散则亡。是相互摩荡缠绕,是缘的起始相引的摩荡交合运动方式,摩荡交是相互作用的调控中心,自然生态是因缘的有序守度适机交易的和合。气是在于不同的多维层次网络之间运动方式,气的聚合也即是因缘在不同的多维时空网络之间的和合与高维度的有机守度【-1n0+1n】秩序的和合。道、儒、佛、医都通于一气。这就是中医学理论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来自于东方文化洋洋大观的思想渊源。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原子论,一昧追寻物质实体的终极本原和它的固定形态,对于西方科学思想影响之深令人瞠目。而与之还早近两千年的中国古典学人则认为通天下一气耳。连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都曾力图用牛顿力学术语来解释场,把电磁波说成是以太的弹性波。认为以太是一种假想的能充满空间的非常轻的物质。近年来人们把解释成一种组成世界的莫名其妙的微小物质,与假想的“以太”多么相似!而黄帝内经的气是为《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真言,气与物存于一体,即功信与物质有机组合于一体、如影随形而动,彼此不离。

盈天地间皆一气,气合而成形,为《黄帝内经》不易之理,为一切经典之旨。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言: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之以明,雷雨风云得之以施,四时万物得之以生长收藏,何非之所为?【《类经·摄生类》】。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至大无处,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因此绝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物质元素,更不是什么具体的功能能量。而是泛指无限的运动方式,都是以不同多维网络层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总体相互作用”的协同互补效应场。

多维网络层次无限的协同互补有无交易运动方式处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作用的总和才是自然真正的本原效应场,而同时又是结果。老子感觉到了它的自然存在,并解释为有物混成【尽管如此还是被戴上唯心主义的帽子,那是人们无法认知到他的那个层次的高度的真正的唯心主义行为】……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看来老子说得非常清楚的,仅用一个字表示之,从而引起了一场不必要的千古之争。

《墨子》和《管子》对道的理解最能发人深省,其谓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里的,显然是一种与先天地而生的人的意志无关的无限多维网络层次的的存在,因而不单纯是一种理念或精神,而是以多维网络层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总体相互作用的协同互补效应场或枢机与调控中心的真有的隐为不显的无形太虚之本,即多中心在偶联协同互补承制总中心的自由反馈与约束过程。此外,尽管黄帝和老子将其喻为有物混成,但这种永恒的存在既无限大而没有边界,又无限小而又有完善的内容,因此绝不是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而应该是无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又在物内和物外同时存在一起而不离,以有形的物用作参照系可昃标其稳态标量守度的神性显露。在无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限的交易或变化的运动方式,这就是道生一的总和。即是道气,又可谓太极太一元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此之时,我们想起了《性命圭旨·性命双修万神主旨第一口诀》中对气的一段绝纱描述: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健顺【有的用周易的乾坤二字】依此而复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三】、运化守度,在于象数:

从上已知是阴阳水火的“差异之性”的相互作用为杠杆在举沉浮,这种沉浮于自然时空中的相互作用弥漫太虚,主宰交易万变者,既存在于时空之中,又没有时空所限,既没有质量,又没有形状,但能同速度与量度的附着物用参照可度,依据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象数,用《黄帝经》四度 第八节.三稽之用言:规之内曰圆,矩之内曰方,线以下曰正,水之上曰度。尺寸之度曰小大短长,权衡之称曰轻重不爽,斗石之量曰小多有数。八度者,用之稽也。日月星辰之期,四时之度,天地之位,外内之处,天之稽也。高下不敝其形,美恶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存私而立公,人之稽也” 黄帝经》论道第三节 .四极之中言: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以尽天地四极之中,无不应顺矣。行啄息,扇飞蠕动,无则与天地总,无不庭顺矣。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第四节三光之稽言: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入信出,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第五节.地正天行言: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地正四极以立七法,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位,而外内有处”。除了自为自在的无限交易运动及其变化之神机外,还是能用具体的东西可以解释,可以与之等量齐观的象数法门

《庄子》载: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正是因为自然界的源头就是有无相生,所以随之而有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等无数相偶的联系。老子把有无与这些相应的运动方式排列在一起,并以之为始,说明有无也是指功信与物质的交易运动方式,而不是单纯所指具体的物。无形的运动与有形的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联导致了形气相应范畴的出现。《素问·天元纪大论》载:“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用有之象数而度其无的虚功真义,这就是“道法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理。

孔夫子所说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允执厥中,以道儒两者反对的过犹不及。从《老子》和《中庸》等书的问世,从小处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以实行道德既济的最高理想,即所谓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一基本点看,中庸之道既然是人们实现其最高理想的必由之路,因而也就是不可须臾离之的。至于从大处来看,即从治国安邦来看,前面说过的《中庸》曾经把致中和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绝对的地位上,而所有的事物只要执中,即可永恒地保持性质的稳态,而不发生任何失态的动乱纷争,天下太平也就在这种永恒的中态中表现出来,因而自然也就更是不可须臾离之的。反对过犹不及,是反对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万物不生无育的弊端。

所以我把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允执厥中,以反对过犹不及用现代语言定义为中态标量规范的公约度公约量。避免了人们的继续误解。在这一点上我早就确认了,而且把他们上升到了一定的系统科学可操作的高度, 即定义为中态公约度-1n0+1n】。此即出乎象,入乎形,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两间皆阴阳,两间皆道【〈周易外传系辞上〉】。神则不离於形,而不囿於形矣,寂然未见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见形、有无之间者,几【度】也, 至於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诚精【有】故明,神应【无】故妙,几微【度】故幽,则精明应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此思诚研度以成其德,仅为而守其度;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穷其度。

 这些都是耗散结构理论:正熵与负熵的差异对流,虚与实的互补运动,有与无的互通交易,老子的"动而不屈、虚而愈出",阴与阳的信精的云雨。都是受中国古人的启发而开悟,换一种方式来说理——即道。就把道有了落脚点,不再虚无漂渺了的精神游魂,也不是某些道教徒所言的“不可道”,把道言明了“有危险”的慧而不用。

其实轩辕黄帝在五千年左右早有论证:“实者示人以虚,不足者示人有余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可化也

这不独阳热为能也,阴寒也是能也,单凭热能不能运动,阳热向阴寒或阴寒向阳热才能产生对流,所以言熵有正负,有正负的熵只有在有空间结构【-1n0+1n】的维系网络中才能发挥作用。即在耗散结构中不断标量规范有序地运动,其运动是可度量的,即有热与寒的上下标量规范,超越规范即是太过与不及,万物不育。不能度量是错论,如人体的生命正常生理指标都有一个可度范围,否则是太过与不及的病态,正负的熵的互补运动也是在波动范围中互易功信与物质,在此标量规范阈值内【1n0+1n】的概率位移有无交易运动非平衡的真理,因为平衡了的内与外、上与下环境就不存在功信与物质差异的交易补充与排泄的循环做功了,其实黄帝在四千多年前早言了:应化之道,平衡而止,中国古人是很不简单的非常了不起,现在的任何学者都无法能比,平衡了生命也就终结了,目前国内的主流文化还无法认知到这样的高度。

中国人早在《国语·郑语》里已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度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是指两种以上不同的运动方式的和谐作用。是指简单地把相同的运动方式合而为一。相应和谐才能产生新的运动方式,而简单的相同相加是没有意义的。爱因斯坦就坚信自然界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以毕生精力寻求物理学无矛盾相统一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原始的审美意识的再现。对和谐的认识与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它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本身,以及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过程之间那种内在的统一与和谐。

《荀子·天论》谓:天行有常,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圣济经》载:天地设位,妙功用于乾坤(黄帝的归藏经的健顺两字更为合理);日月著明,托阴阳于离坎(黄帝的归藏经应为雷泽);一降一升,相推而成寒暑;一显一晦,相荡而成昼夜。在这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壮丽图景面前,我们看到简单而相应的两极最宜组合成协同互补和谐的交易运动。中国人对两极相与、相应和谐的认识,可谓由来已久。

 基督教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挑起人为的战争,印度神话中由于强迫拆散神我自性才产生了世界大分裂。而古代中医学却在形气相感、神形合一的意境中,领悟到那动态的不耗无损的静谧与和谐。和则为正,失和为邪,和则为常,失和则病。诊之要诀在于识其偏治之要诀在于使其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陷者举之。寒热错杂,温凉并用,和其阴阳;上下不和,苦辛并进,调其升降。气药偏燥,以血药润之;血药嫌腻,以气药调之。益气以养血,和则相生。凡导和人身,疗百病,脱疴起痼,斡元气而开寿域,皆在于此。

相应和谐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很多规律性的相互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应互补相应互根,或称相应互生相应互制。如《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载: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有生无制,则万物生发混乱;制而太过,则万物发育无由,所以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互根为用,互相补充,生制适度才能运行不息。中医学经络藏象、病机治则理论莫不以阴阳互补与五行生克制化贯彻始终。

阴阳、五行乃天地之数,如《仙经》中所言: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矣。自然过程本身的大道是暂时无法用数来计算的,而天地间自然变化有相应阴阳五行的运化规律可算度,这就是天地之数。童中洲神释诗:天运无停机,万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动息有理数,则更明确指出生命运动在自然过程之中,有理、有数、有象

流传千古的河图洛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数图。《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氏时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而出,洛水有神龟背负《洛书》而出,伏羲据以画八卦。洛书数图戴一履九,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形成九宫之数。河图数图以一为水数,得五为六居北;二为火数,得五为七居南;三为木数,得五为八居东;四为金数,得五为九居西;五为土数,得五为十居中,则成五行之数。它们分别反映了天文、地理、气候、季节以及生命活动等自然变化的规律。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天元纪大论》阐述了河图数与藏府的关系,《灵枢·九宫八风》则论述了洛书数在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三阴三阳的理论来源于河图生数相配,五藏序列则基于河图五行方位象数。古往今来,二十世纪震撼人心的电子技术却是从这里开始。这神奇的智慧原来是河马洛龟的馈礼。

那么怎样用一种最通俗的解释来说明这神奇莫测的?如上所述,自然过程中有无限的运动方式,而它们都处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之中。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依其参与方式的多少会形成不同的作用关系。如果我们把参与作用的方式数用二、三、四、五等表示,而不用一呢? 因一是合数而暂不测,在正数中一是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互用,如天下第一与天下一等,则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其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律的自然之数

显而易见,两种方式相互作用是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作用关系,其次则为三、五。《周易参同契·上篇》谓: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即指一、二、三、五是自然中最精要的数,它的妙理真谛,可以言传,难以文述。《周易参同契·下篇》又谓:三五并一兮,都集归二所。是说三元、五行的作用规律都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令人深思的是,SPOE亚层电子轨道就分别为1357,而每一轨道上却又都有两个方向相应的电子。这样看来,自然过程中确有一些遵循共同作用规律的数和数的基本序列。

二进制是阴阳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它给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简单而神秘的启示,因之而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当今时代的象征。《易经》揭示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序列,是由简至繁,由宏至微而生化演进的序内层次,DNAATGC双螺旋结构四象模型,mRNA四种碱基以三体密码方式的64种排列,生动地表明这一规律可以概括宏微观领域内各类三进制序列的动态变化。

扬雄《太玄经》所揭示的三元、六气、九宫、二十七卦、八十一卦序列,早已解开了老子三生万物的千古之谜。三进位制是这一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其生五,其气三。罗东逸《内经博义》释之为:太乙之所施,造化之所以鼓铸,必得三而成物。三的出现,产生了惊人的伟大成果,一个无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王安石解《洪范》谓: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我们把理解为遍及宇宙的无限的交易运动方式,把五行看作是五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显然与半山老人的心思是相通的。也许是为了更明确的表述五行序列的动态特征,《内经》又重申了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说卦》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其中,参天两地实寓三阳三阴与五行机括,而成火、金、木、土、水之势。相邻之气相克,相间之气相生,于是反映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生克制化理论便应运而生。

肝犹秀木,欣欣向荣;肾如命泉,涓涓而始流。中医学的五藏属于五行序列,分别代表五种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方式。在相应于生命信息的运行机制中,心肺肝脾肾恰似其动力、传递、反馈、转化、发生机制一样,分明是立足于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实体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君主、相傅、将军、仓禀、作强之官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五种生命运动方式的特征。中医学纵观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学横观人体结构及其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二者形成鲜明的相应相成的互补关系。任何以其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体系而互相解释、互相验证、互相改造、混二为一的愿望和行为,都将导致使中国医学最终走向自然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自然界的规律是由数学语言写就的,各种不同方式、不同序列、不同类别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太极、阴阳、三元、五行等序列,就像简单和谐而又条分缕析的宇宙代数,揭示了自然过程中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因此也可作为生命过程的数学模型理论范式。中医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华民族绝异于西方世界的智慧之光。

 

四】、运易成势,因势利导:

自然过程中无限的多维网络层次相互作用除了表现为阴阳、五行等序列规律外,作用的诸方还常常处于不同的。如正邪相干过程中,正邪双方即处在此盛彼衰、此进彼退等作用状态或局势之中。

而另一方面,邪之出入进退之势又必然有一种趋向,如表里、上下、缓急、聚散等。我们可能把前者称为态势,后者称为趋势。此外,作用的诸方在不断的运动态势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各种相对稳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一特性称作时势

古代的中国尝以势论为治国、治兵、治人之道。《孙子兵法》专有势篇论战之势,并谓: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荀子·议兵》亦谓: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成都武侯祠有清代剑川赵藩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即指调整关系,以得其和;审势即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柳宗元《封建论》以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战国慎到提倡势治;韩非子主张抱法处势以治,均可见的自然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恰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相传鲧治水以堙卑增高,筑堤壅防,九年未成而亡于羽山。大禹治水则用作堤修渠以收其势,疏通江河以引其势。前者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态势,反映了势的属性,是盛是衰,是害是利,以之可定。故宜逆其性而收之。后者相当于趋势,反映了势的趋向,是东是西,是上是下,以之可见。故宜顺其势而引之。李冰治水,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淘滩作堰,与疏瀹后先辉映,亦不外抑其势以收之,引其势以导之。

自然和生命过程的各种运动方式都处在相互作用的和谐态势及趋势之中。如阳生阴长,阳潜阴藏,火之炎上,水之润下,肝之升发,肺之肃降等。而病态过程的正邪双方也处在相应的失和态势和趋势之中。如虚实所反映的是正气实邪气实的正邪相干态势。寒势所反映的则是阳不胜阴干的态势,如阳气虚、阴邪盛则寒,阳邪盛、阴气虚则热,这是在内因失序失度的虚实态势中,又加入了外邪阴阳相干的寒热态势。表里则反映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等正邪相干的趋势,而并非指疾病的有形的实体部位。中医学还有三阳三阴六病、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则分别反映了不同疾病正邪相干的传变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称作时势

因地、因利、因象、因数、因流等而成,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辨证的关键除了确定是何种运动方式的失序外,紧接着就在于确定失和的态势、趋势与时势,这就是中医学的病机。中医病机不但有其定位、定性、定量外,而且也在求因、求属、求势。其在生命过程中显然属于三元序列的范畴。因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诸伤,为邪之所生,病之所由。属有气血津液、五藏六府、十四经络,为邪之所在,病之所生。势有虚实、寒热、燥湿之态势,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之趋势,三阳三阴六病、卫气营血、三焦之时势,为正邪交争之势,病证进退之象。

药无贵贱,对证则良,法无高下,应机则宜。扭转态势,宜扶正祛邪、和其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急者缓之,郁者通之……顺应趋势,宜因势利导、引邪外出。邪在表者,汗而发之;邪在里者,攻而逐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掌握时势,宜因时施治、防患未然。如温病治则,卫之后(应为时),方言气;营之后(应为时),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

诊察中以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病态学中以气化、气机立论;在治疗学中以调气、和阴阳为法,都源于神机气立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道之阴阳,人以道之阴阳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治病求本,实为求于人生道之阴阳,而非疾病之本原,人为本,病为标。中医既是治病的医学,也是治人的医学。

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失和、失序、失度,是导致病态过程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调整失和、失序、失度,燮理阴阳,乃是中医治人的根本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度的论述,概括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人们往往把不受意志支配的人生过程,特别是这种过程的必然性称作命运的动态有序守度。而病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却也正是那不受意志所控制的过程。中医学在治疗中所要调整和促进的就是这一动态有序守度的自控过程,而不以支持或干预意志所控制的过程为主要目标。气功疗法则更是调整其道而行之,通过消除感觉以唤醒直觉,仰仗理性以调动自性,忘记自我以接近自在。从而去洞悉那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

《楞严经》载观音菩萨修行时耳不向外闻声,而向内自闻能闻的是什么。由此而做到动静二相,了然在生入于不见其不动而在动、见其静而真未静的秩序守度的低微代谢率的大自在境界,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故名观自在。中医学注重内视生命活动过程,探寻生命意识的最高层次,追求那伟大的生命力的和谐,终于感悟到生命本身拥有调整各种失和、失序、失度的内在机制,从而具备了可以防治各种疾病的能力。中国人始终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活动过程,锲而不舍地开发那生命的根。

 

五】、解惑遮蔽,通见其徵:

综上所述,中医学用气和形气阴阳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及其各种方式之间普适的相互关系,以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所反映的各种生命运动方式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作用,以经络学说和病机理论的类似反应概率位移的语言所展示的生命活动图景,以治病求本和辨证论治的绝异于现代医学的治疗学思想所确立的临床法规,从根本上摒除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获得了动态的生命的深刻体验。

中医学是多维网络信息相互作用过程的科学,而不是以结构为主的学科;是演化的太虚无形和有形互补协同承制的科学,不是纯粹实有存在的而忽略了太虚无形性的信息思维科学遗漏。或者说,中医学是生命过程的科学,而不是人体结构的科学;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的科学,而不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的科学。本文因之而尝试运用过程、方式与相互作用;数、序列与类别;态势、趋势与时势;气象、形象与法象等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中医学及其阴阳形气、五行藏象、病机治则等理论,从而建立了自然过程论的一般性原理。这或许能为我们认识自然和自身生命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方法论世界。

当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决了一切与之不相容的传统理论的堤坝的时候,历史却惊异地发现,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医学以其绝异于现代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和博大精深的理论,及其卓越的临证疗效而顽强地自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它几乎完整地保存着东方文化的精髓,并对未来科学的完善性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百年来,在中医学的理论建设方面,人们却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撤,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科学化。也许到头来终将发现这尽力推动着的愿望,却原来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巨石。于是我们想起了庄子寓言中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谋报浑沌之德,因谓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值得深思的是,本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却尽力抛弃自己的传统,日益向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靠拢。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几乎与之同时,由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为代表的新三论,便又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球。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形论与超循环理论的兴起,现代物理学又引来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无矛盾性的明晰的超统一场论。无矛盾性的明晰的超统一场论改变着整个科学建筑的结构,寻求那低层次的纷繁高层次的简单秩序有度系统的普遍行为,从而解惑了禁锢于近现代自然科学达四百年之久的统治理论思维方式的怪圈中,洞开了自然生态哲学与医学的天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优势的支撑,那无疑是民族的危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复兴的动力源流。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并因此而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场空前的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重现中华千古魂。当中医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而不是作为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被遮蔽的对象】走进那神圣的未来科学的殿堂的时候,人类将真正开始对东方文化及中医学的重新认识,从而最终导致古代东方文明的回归,并在人类宏大的精神背景下,实现那古老与年轻、继承与创新、功能与结构、阳正与阴负相辅相成的优势互补,才是找回自然生态哲学和科学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