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他就是俄罗斯的荷马”--俄罗斯举国哀悼索尔仁尼琴


“他就是俄罗斯的荷马”--俄罗斯举国哀悼索尔仁尼琴

http://haofeimoscow.blog.sohu.com/96418071.html




莫斯科时间2008年8月4日凌晨,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郊外的家中病逝,享年90岁。

索尔仁尼琴病逝后,俄罗斯全国一片哀痛之声。俄罗斯各大媒体迅速发布了索尔仁尼琴去世的消息,俄新社、塔斯社、俄罗斯报、消息报等都刊发了大篇幅记述索尔仁尼琴生平的文章,以及社会各界对索尔仁尼琴去世的评论。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俄罗斯文化电视台播放了追念索尔仁尼琴的专题节目。俄罗斯媒体将其称为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爱国者、人道主义者和天才。无论是他昔日谴责过的当政者,还是执掌权柄的当今领袖,无论是文学界的爱好者,还是寻常巷陌的普通民众,都在为“俄罗斯的良心”停止跳动而哀伤。此前,除了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从没有一个人的逝世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先后向索尔仁尼琴家人发去唁电,表达慰问。梅德韦杰夫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是一位伟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作家和人道主义者之一,他的离世是俄罗斯和全世界不可弥补的损失”,“作为一个真诚的公民,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为俄罗斯人民的命运而操心,为国家公正制度的建立而忧虑”。唁电中称:“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始终惦念着俄罗斯道德和精神标准的形成。他认为这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之奋斗。俄罗斯人民将永远铭记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在国家历史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千百万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唁电最后表示确信,索尔仁尼琴将“永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将永远活在我们民族的心中”。

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去世,是俄罗斯全境重大的损失”,“我们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的同胞,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而感到自豪。我们将铭记他的坚强,勇气,及深厚的内在价值。他的写作和社会活动,漫长而布满荆棘的生命历程,为我们留下一个为民众,为祖国,为自由、公正和人道主义理想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真实典范”。

曾被索尔仁尼琴谴责的前苏联政府领导人对这位“苏联掘墓者”的评论也颇为引人注目。戈尔巴乔夫在得知索尔仁尼琴去世后表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命运,就如同这个国家千百万公民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严酷的考验。但他是最先向斯大林暴政,向被折磨但仍未垮掉的人们发出呐喊的人之一”。戈尔巴乔夫认为,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岛》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改变了千百万人的思想,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过去和现在。戈尔巴乔夫表示确信,索尔仁尼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他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俄罗斯摆脱过去的极权主义而斗争,都在为俄罗斯未来能成为真正的自由民主国家而斗争,我们都应当感激他”。

继承苏共衣钵,目前在野的俄共在缅怀索尔仁尼琴时,仍不免按照惯性对当政者进行挞伐。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也对索尔仁尼琴的去世表示哀悼称:“一个天才在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命运后离开人世”。他表示,索尔仁尼琴曾“明确表示,希望看到俄罗斯的强大和富足。但他也说过,目前的这种所谓民主改革完全不是他所期望的”。久加诺夫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民主派和改革家没有听取索尔仁尼琴的意见。”

与政治家的泛政治化悼念相比,文艺界的哀悼似乎更能代表民众对这位文学家最真实的情感。苏联人民艺术家阿列克.塔巴科夫认为,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是苏联和俄罗斯文学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书,他的作品,他的天才,已经独立成为国家文化和社会思潮的转折点”,索尔仁尼琴的去世,是“不幸,整个国家的不幸”。

俄罗斯导演尤里.柳比莫夫称,“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生命的标尺,是俄罗斯的荷马”,“他的去世是对俄罗斯文化最严重的打击,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充满了非凡的勇气。他经历了集中营和残酷的折磨,但却没有丧失对俄罗斯最美好的希望和信仰。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明澈的智慧。尽管长期饱受疾病困扰,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如何更好地建设俄罗斯’而思考,写作”。

国家杜马议员,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卡瓦鲁希提议,为索尔仁尼琴的去世举行全国哀悼。他表示“索尔仁尼琴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它的去世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或许,再过上一年、两年或三年,我们的社会才会了解这位公民和艺术家是多么伟大”。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2月11日生在俄罗斯南方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36年考入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并于1941年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索尔仁尼琴被选入科斯特洛马炮兵学院学习,次年开赴前线。1943年至1945年战争期间,曾担任炮兵营营长,被授予大尉军衔。 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和友人的通信中批评斯大林和苏联制度,被判8年徒刑。1953年刑满后又被判处无期流放,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直到1956年经苏联最高法院裁决,索尔仁尼琴获得平反,并被安排到梁赞州的乡村小学担任数学教师。

1959年,索尔仁尼琴写出了第一部描写了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生活的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引起了当时同样对斯大林制度深怀不满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共鸣。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下,《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迅速得以出版并引发轰动。随后,索尔仁尼琴创作了半自传体小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由于作品中充满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和质疑,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索尔仁尼琴的文学创作活动受到苏联政府的阻挠,直至1969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但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活动和遭遇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970年索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其长篇代表作《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发表,再次轰动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没有使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的处境有所改善,反而加剧了苏联政权对他的猜疑和敌视。1974年2月12日,索尔仁尼琴被捕,并在一天后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索尔仁尼琴从此开始漫长的流亡生活,先后旅居西德,瑞士,并于1976年迁居美国。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才应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返回阔别已久的祖国。由于索仁尼琴对当时俄罗斯政权推行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俄罗斯政府对待索尔仁尼琴的也逐渐冷淡。

普京当政后,索尔仁尼琴对普京的各项政策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认为,普京接手的是一个被洗劫一空、打倒在地的俄罗斯,社会道德败坏,民众生活困苦。普京几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逐渐恢复了俄罗斯的国力。但索尔仁尼琴认为,普京的努力没有马上获得重视和认可,他对此的解释是,当一个堡垒从内部开始重建的时候,不可能指望获得来自外部的赞赏。2007年,索尔仁尼琴被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2006年度俄罗斯国家奖,这是俄罗斯在人文领域的最高国家奖项。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充满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他曾经有一句名言:“人一生的使命,不是扭曲天性,不是毁灭天性,而是要张扬天性”。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因充满对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忧虑而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和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