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最近有两个人比较著名。一个是范美忠,97年毕业的,因地震丢下学生自己跑,还说一些怪话,被人戏称为“跑跑”先生。另一个是王益,84年毕业的,现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曾任证监会副主席,因涉嫌证券内幕交易,日前被中纪委“双规”。范美忠事件出来后,记者曾采访北大历史系的党委书记,书记说:范美忠是北大的耻辱。记者如果就王益事件再去采访一下书记,不知这次他是否仍引以为耻。大学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地方,学生毕业十几年、几十年后,差异很大,有的辉煌灿烂,有的籍籍无名。成了大人物,就引以为骄傲,而犯了错就立刻划清界限并引以为耻辱,这在逻辑上讲不通,还势利小人。
其实书记大可不必如此。范美忠当一个历史老师、语文老师还是够格的。他的那份对教育的狂热、那份热情,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能如此心地单纯地痴心于教育事业?再有,他的独立,他的批判,怎么看怎么有北大的五四精神的影子。他曾夸下海口说:未来的大师应该由他教育出来。这一点我不怀疑。他这样的老师多起来,教育环境就会慢慢变化,大师自然就会诞生。从这点上,北大应引以为自豪才对。如果我是书记,我就这样说,但还要加上一句:相信范老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并加以改正的。
王益同志虽然犯了错,但他的音乐才华,国人少有人能比(在我外行人看来)。八十年代大学曾流行过交响乐,曾狂听过一阵子,但受到启蒙的大多为外国的古典作品,少有中国的。那时一个月生活费虽然才三、四十块钱,也曾花十块钱买过交响乐的磁带。王益出事后,才知道他是个业余音乐家,知道他创作了《去远方》和《神州颂》。昨天听完这两部作品,激动地差点流出眼泪来。太好了,想不到中国当代竟有如此好的音乐和音乐家,评论家对这两部作品的溢美之辞(见博文下面的附文)并不过分。王益是学历史的,学历史出身的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应该跳动着历史的音符。从他的作品里,听到了主旋律,听到了民族复兴,也听到他的对祖国的那份挚爱与赤诚。王益的错在我看来,丝毫不掩饰他作品的伟大。交响乐《神州颂》曾在97年搬上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可见其艺术水准不低。王益在政治上犯错、在经济上犯罪,但其作品不应因此而受到株连。如果我是北大历史系书记,绝不会说他是北大的耻辱,顶多为他犯了错,感到遗憾而已。
小瑕疵不掩大节。但往往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人一出问题,常常会一无是处。应该允许范美忠继续当他的中学语文老师,不能戏耍痴迷于教育事业的小人物、彻底毁了他的理想,叫他恨上这个国家。王益是了不起的音乐家,将来进了监狱,他创作的《神州颂》暂时受到一些影响可以理解,但还应该允许这部作品继续上演和出版,而且版费一分钱都不该少人家的。这才算得上宽容。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极端,这个民族才会多一分和谐,多一些希望。
王益作品链接一:《去远方》,《神州颂》;作品链接二:《神州颂》四章和《去远方》单曲
《光华校友通讯》:刘芳菲主持北大光华张维迎组织的王益<神州颂>交响乐,张维迎对他敬爱的王益老师竟无语哽咽.
2007年6月28日《光华校友通讯》
对于王益老师的身份,我们真的很难表述。金融家?音乐家?历史学人?还是“王
益老师”这个光华人对他的称谓更为亲切。
对于王益老师的气质,我们真的很难分辨。诗人的率真和激情;历史学人的深邃和
内敛;金融家的果断和严谨;我们更愿意把他视作有哲学思辨、历史钩沉和文学冲动的
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朋友。
不是吗?他在光华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夸张”二字来表达。没亲眼见过以前
他给光华学生上课后的反响,倒是亲身刚刚体验了6月10日中国交响乐团携他作曲填词
的大型交响合唱《神州颂——献给正在复兴中的伟大祖国》来北大演出时台前幕后给北
大和光华带来的那阵旋风。音乐会开幕前的光华招待会上,光华学生主持人用“我们敬
爱的王益老师”引出他的闪亮登场;演出开始前,光华院长张维迎教授出场致辞。一向
词锋甚健的他为本场音乐会作开场白时,竟语带哽咽;演出返场时,全场老少观众全体
起立高唱《神州颂》结尾曲“飞吧,中国”时的群情激昂;演出结束后,前几排几位光
华校友中他的女粉丝,异口同声地尖叫着“王益、王益、王益”,那势头绝不输于当下
“快乐男声”、“好男儿”、新版红楼“宝哥哥”的海选现场。
当记者给他看带来的几张《神州颂》演出照片时,他兴奋地说:“那天北大演出的
气氛太感人了。感谢北大,感谢光华,感谢维迎老师、李建光学弟、亚非老师和所有为
这场演出奉献的朋友们。还要感谢热情的观众,特别是前几排那些女观众。当时,我陪
领导在台上,本想着看看都谁在喊,但一种莫名的羞涩让我不敢向观众席发出叫声的地
方张望,甚至连挥挥手向她(他)们表示感谢的动作都忘了,真是对不起!”
于是,在《神州颂》在北大完美谢幕后的次日下班之后,记者乘胜追“星”,直上
国家开发银行总行16楼,在他的办公室里听王益老师谈他的北大情缘和音乐“意外”。
中国云南云之旅旅游网报道: http://www.yesyn.com/admin/xxfb/news/artc_show.php?id=9683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央电视台考察组一行赴剑川,深入考察该县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刘芳菲等考察组一行先后考察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剑川石钟山石窟,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在美国纽约宣布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的剑川沙溪寺登区域。考察组认为石钟山石窟造像,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以白族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南诏、大理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对于沙溪寺登区域,他们认为以寺登街为中心的整个沙溪的古建筑是精湛的民族建筑,那历经沧桑的戏楼魁阁、悬挂在各处的历代皇帝御笔匾额、藏传佛教文化痕迹、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展示,概括了天圆地方哲学理念的方与圆组合的窗棂、供来往于青藏高原商贾马队歇息的古客栈,距今已有2400年的鳌峰山青铜文化古墓群以及公元649年南诏国在沙溪建的哨卡驿站等,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考察组高度赞扬了剑川县保护文物古迹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希望剑川县进一步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精心策划,抓住机遇,吸引更多的游人到剑川,让剑川的旅游优势真正成为剑川的经济优势。
相关网友留言:
大战三表叔:主持人考察?没这种说法吧,看来写这篇新闻的记者也是话中有话啊
yzsyt:一个管理官员,一个电视花瓶,咋就敢明目彰胆地共同组队去社会进行考察呢?他们要考察什么呢?更何况,一个是玩金融的,一个是纯粹娱乐的。
songdance:刚刚看了凤凰资讯的《事实最前方》,好像不幸是真的了,芳菲干嘛还要出来此地无银呢。菲B寻常,卖了个好价钱!
生当做股民:白天很傻很天真,晚上很黄很暴力!
dggauto:女人漂亮不是罪过,女人弱智也不是罪过,即漂亮又弱智,还是名女人!---------天啦,老天爷要惩罚你.
无人问精:纯洁的只剩性关系了
跌停中国:刘芳菲为地震捐了多少?
炒股贻情:
佛曰:现在的暗娼真是不少,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淑女的名女人;
刘芳菲:我与王副行长可是纯洁地男女关系;、
大冢汉鲇迫丝墒遣缓玫兀阋晕闶潜涔地赵本山?lt;br /> 刘芳菲(恼羞成怒):老娘是高级妓女咋地了,像我这样地又不止我一个。
附:王益简历
出生于1956年4月1日
籍贯:云南剑川
出生地:云南龙陵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现职务: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副部级)
刘芳菲mm曾经对网上的留言很在意,很愤怒,她说:“我自幼家教甚严,此后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均把持做人的基本准则,从未涉及任何不道德的情感纠葛。我珍惜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对金钱并没有奢求,更谈不上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利。”她表示这些都是不实的报道,近期网络上对她的谣言和诽谤,给她本人和家人都带来很大伤害。她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相关法律事宜。
(来源:新浪刘芳菲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576cf701009ivm.html)
针对近日来网络上关于我的一些谣言,我想有必要说几句:
1 我自幼家教甚严,此后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均把持做人的基本准则,从未涉及任何不道德的情感纠葛。
2 我珍惜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对金钱并没有奢求,更谈不上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利。
3 迄今为止,我工作生活如常,这些传闻全部不是事实。
4 近期网络上对我的谣言和诽谤,不仅给我本人造成恶劣影响,更给我的家人带来很大伤害。对此,我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委托律师全权处理相关法律事宜。
我坚信,清者自清,谣言止于智者。并借此,向一直以来支持、关心我的观众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刘芳菲
2008年5月11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576cf701009ivm.html 张维迎回应邹恒甫被辞: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http://old.news.hexun.com/detail.aspx?id=2288826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邹恒甫被辞”事件的另一主角,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对此事发表意见称:“这件事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曲直很明了。”6月10日,邹恒甫就被辞一事,在其博客上公开了致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公开信。 |
北大梦:从历史系学子到金融学兼职教授
“上北大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王益校友说。他1978年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6
年半时间分别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做助教。上世纪末,时为中国证监会副
主席的他应厉以宁老师邀请,担任光华兼职教授。又后来,他又协助张维迎老师创办光
华EMBA 。他还是光华应用经济系的博士生导师。
不到30年间,他从一位云南边陲县城的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位银行家,他的成长、
他的命运,与北大接下了不解情缘。
1956年4月12日,王益出生于位于滇西龙陵这个边陲小县城。父亲是白族,母亲是
汉族。龙陵位于怒江、龙江川岗峦迭起,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滇缅公路穿境而过,自
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关隘要塞。龙陵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可
是赫赫有名。在著名的松山战役中,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全歼日寇3000多人,解开了滇
西战略反攻的序幕。
不知道出生地人民的抗日精神,对王益老师在21世纪初创作《神州颂》是否大有裨
益?总之,他用词曲渲染了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对中华腾飞的欣喜。他用真挚的情
感谱出激昂的旋律,用澎湃的歌词点燃了所有的中国人!
谈起少年时代,王益老师坦诚地说:“我们年轻的时候,考取北大是许多人的共同
梦想。但是,念小学五年级时,文化革命就开始了,文革中复校闹革命时又念了两年初
中。那时年轻学生的出路通常是下乡、当兵、去工厂。我15岁那年,被招工到昆明钢铁
公司,后来又到了一个机械厂,做过轧钢、铸造、电工等三四个工种。劳动之余并没有
停止大学梦想的追求,还在自学一点东西,像数理化、中文、英语。希望也许有一天还
能去大学。”而在他当电工的时候,同一个车间有一位师傅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的
大学生,非常关心这位爱读书的工友,经常鼓励和帮助他,增强了他的自信。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云南时,王益已有7年工作经验。大学梦鲜活地呈现
在眼前,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他参加了文科类高考,在第一志愿里郑重地填下了心
中的圣地“北京大学”四个字,但名落孙山。初尝失败,但他没有气馁,半年后参加
1978年的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被他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录取。为什么选择学
习历史?王益有他朴素的考虑。“我读的小说中,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
楼梦》啊,都是讲历史的。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很愿意学历史。谈到念大学,王益很感
慨,他提到了邓小平。他说:“邓小平是我们的恩人。没有他,我们不可能念大学。”
也许是折腾了两次才跨进了北大的门,机会着实难得,所以,王益到北大历史系后
,一口气读了六年半,也获得了两个学位——学士和硕士,最终因成绩优异,提前半年
硕士毕业。当时北大历史系的师资阵容也很强大,一批从文革中磨难中过来的老教授,
重新站在了北大的讲堂上,为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倾心传授着毕生所学。说起他的老师
,王益校友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表情。他如数家珍般地报出了一连串老师的名字。“我
本科学习中国史,硕士学的是现代史。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是邓广明教授,还有周宜良、
宿白、陈庆华、张芝联、田余庆、王永兴、许大林、罗荣渠、张继谦、郝斌、马克尧、
张传壐、何方川、张柱洪、王晓秋、王春梅等老师。”
王益校友是个饮水思源的人。这次《神州颂》开演时,他毕恭毕敬陪着一位白发老
者进来,开始我们还以为会不会是他父亲,采访中才得知那是他的硕士生导师荣天琳教
授。王益校友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在6月2日光华校友基金成立现场,把光华校友
对于校友基金的热情响应归结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新时代延续。他精辟地概括他的
北大收获——“北大的学习,两个东西最重要:世界观的形成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听他诠释北大的传统,是一种享受。“有着优良传统的北大,她那么一种内在的梦
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从蔡元培
先生开始,北大就有着鲜明的传统,即对国家的忠诚和科学、民主的理念。这就是价值
观,也是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一种忠诚和责任。这些忠诚和责任在中国一些最好的大
学里面都能看得见,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做为北大人,使你觉得你应该终身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服务,应该忠诚于这个国
家、这个民族,你应该去做你能做的事情。在大四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大对
我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考,都促使我在政治上做出这种选择
。”
谈到在北大的第二个受益,他认为是“在学历史的过程中,一方面让人学会从思辩的,
也就是哲学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又训练了怎样从事实,也就是历史变迁的角度去分析
问题。这样也就学会了把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相结合。
1998年,毕业了14年的王益再次回到了北大,应邀担任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后
来还担任首届EMBA班的班主任。“厉老师和维迎老师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能在他们
领导下为北大做一点事,是很荣幸的。那个时候,EMBA办公室人很少,我们可真是在做
班主任工作啊!”回忆往事,王益校友还有些自豪。是啊,连光华EMBA的创办,都浸润
着他的心血和才智,他怎能不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呢?
“维迎他们创建EMBA项目,是想为国家培养出一些企业管理的高端人才。中国以前
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很陈旧,搞市场经济需要很多新的知识,但学生在大学时并没有
学过这些知识。另外,即使学过,知识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新的知识不断出现,需
要补课,需要再培训。特别是经过文革,我们的知识有很大的断层,开设EMBA班对中国
的经济发展,对培养现代企业家是很重要的。光华在这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当时遇到的
问题是,没有教育部批文,全靠自己改革,就像在农村改革一样,一开始是没有多少人
认可的。并且由于一万美金的学费在当时听起来很贵,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报名的
积极性不高。于是学院决定进行市场培育、组织,当时有两个班,金融班和诺基亚班,
金融班的40多人大都是王益组织进来的。最后,光华EMBA项目不光做起来了,而且做得
风生水起,三年后其他学校都跟着学,EMBA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越来越大了。无论是在
EMBA的创办上,还是在其他开拓性的事业中,光华的领导和老师如厉老师、维迎院长、
武长歧副院长等都是很有干劲的,充满着理想和激情。光华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我很敬
佩他们!”王益校友再次做了总结陈述。
可以说,王益校友的北大梦早已实现,而他与北大的30年不了情还在精彩上演中。
中国情:从“乐盲”到交响乐创作者
“百年的苦难给我们梦想,百年的梦想给我们力量,百年的力量给我们冲动,百
年的冲动让我们飞翔……”
6月10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神州颂》大型交响乐会现场,激情澎湃、全场
沸腾。台上,全体演员用心在歌唱;台下,男女老幼,和着节拍、纵情高歌。是啊,这
曲雄浑激昂的交响乐,充分展示了有着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在近代史中蒙受屈辱、在
今天扬眉吐气、融入全球发展大潮中的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复兴。整曲分成段落分
明的几个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春来到”的轻声吟唱,到过急流越险滩的
鼓乐声急,再到呼唤祖国统一的情深意切,最后推向全曲的沸点“飞吧,中国”的引吭
高歌……词曲、指挥、演奏、独唱、合唱,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提到《神州颂》的创作经历,王益校友还是念叨着是六年北大的教育给他的影响,
“北大留给我最深的就是对祖国的、民族的爱。这种爱流淌在血液中。《神州颂》实际
是这种爱的自然流露。”
他说,每个人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对国家的爱。生于新中国的他,经历过物
品供应严重不足的苦日子,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为了歌颂这个时代,歌颂
党,2004年他开始创作《神州颂》,来展示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展示他们血液里
流淌的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比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有很
多文艺作品去赞美。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超过任
何时代,更应该去歌颂。
2006年王益完成《神州颂》的创作,并于12月9日由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首演,之
后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2月,修改后的《神州颂》在北京演出三场,2007年4、5 月,
《神州颂》第三版到上海、杭州、广州、珠海、深圳、成都巡演。半年内演了17场,获
得音乐专家和普通观众的肯定与赞许。一时间《神州颂》唱响神州,鲜花满怀,好评如
潮。但王益认为目前尚未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预期,这次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演出
已经是第四版了,他还继续收集意见并和乐团合作,做精心的调整。
如果说一个人究其一生,将一件事情做好,可谓有所成就。王益校友能自如游弋于
历史、金融与音乐等诸多领域,来自于他的勤奋努力和雄厚积累。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
得益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课程的学习;在音乐词曲创作上的
“一鸣惊人”和“一飞冲天”,一方面归功于他的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深厚素养,更重要
的是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王益坦言,2002年前他是个“乐盲”。虽然生长在歌舞之乡的云南,但他依然不会
演奏任何一种乐器。直到2002年,王益和一群年轻人在青藏高原旅行,祖国山河的雄伟
壮丽,突然激活了他埋藏已久的“音乐基因”,他一路游走一路歌唱,同行人感受到他
的音乐天赋,劝他不妨试试在音乐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回京后又受到老同学孟晓驷和
其它音乐界朋友的鼓励,于是,他从最基本的记谱、电脑作曲软件使用等开始,很快创
作了《去远方》、《家乡》、《梦丽江》等几十首歌曲,并在朋友的撺掇下出版了歌曲
专辑《来来我们相爱》和《意外》。2004年,艺术创作的不断成功使他不再满足用小段
歌曲抒发激荡的情怀,他向高难度的交响乐组曲《神州颂》进发,没想到“业余选手”
玩出了连专业交响乐创作者都不敢奢望的艺术成就,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击节参与到剧
中的大合唱,“飞吧,中国”的和声,从每个观众的心底迸发出来,如岩浆恣肆奔腾,
势不可挡。
文人气质,历史底蕴,金融通达,再加上音乐家的奔放,这就是我们敬爱的王益老
师和校友的真实写照。透露一个小秘密,他已有新的创作计划,不知哪一天,又会带给
我们惊喜!
今日之中国证监会 (转自人民网)
http://vipanda.blog.163.com/blog/static/58829108200874112241888/
面对中国证监会这样一个机构,我们竞一时无语凝噎。因为任凭汉语词汇之丰富,我们竟然无法找到一个能真实表现出我们内心情感,准确反映出我们内心愤怒,鄙视与仇恨的词汇。看到中国证监会一词,我们有一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冲动!
中国证监会已然不是中国的证监会,他代表了少数利益集团,他甚至代表了少数海外利益集团。而中国的中小散户则成了它们愚弄、欺骗和敲诈的对象。他们努力地从中小股民的身上榨出最后一点血,以向他们的主子邀功请赏。
他们在他们的网站上倒是说得冠冕堂皇: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中。
说得真漂亮、真精彩、真动人!可你们自己站出来说说,你们保护了吗?你们用什么样的行动在保护?用往自己脸上帖金来形容你们?太温柔了!用挂羊头卖狗肉来形容你们?太无力了!用欺世盗名来形容你们?太文雅了!用恬不知耻来形容你们?可能连你们自己也知道这个词的份量不够!用什么样的词汇也无法形容出你们的卑鄙与无耻。你们是无耻中的极品!无耻之尤!
有许多措施可以挽救中小股民于水深火热他们不做!有许多方案能置股民于万劫不复,他们一样样逐步在实施!
当大盘已经积重难返时,当市场信心几乎完全丧失时,他们却新股发发不休,大盘股审审不停!当市场急需各种制度性规范时,他们扭扭捏捏半天,风情万种地拿出一个不疼不痒、漏洞百出,不治标不治本的破办法!他们用什么样的行动在为奥运争光为奥运喝彩?他们究竟意欲何为?从新股的发行中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样的肮脏的回报?以至于让他们不顾廉耻,不顾民意,不顾报应,如此公然地,疯狂地对中小股民进行欺骗和掠夺?
那么一大帮人,拿着高薪厚禄,却没有能力甚至是不愿意承担起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责任。这样的机构,要了何用?也许,在那样一个国际性的官僚中心,他们的行为很平常,很普通。在那儿的官场,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水至清则无鱼!也许水浑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比如王益!
王益是中国证监会的骄傲。但王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查查中国证监会的前官员,现官员们有多少人的子女和配偶已经在国外安享改革成果,查查有多少证监会前官员在各大证券公司和利益集团任职,查查他们有多少财产,查查他们的日常开销,一切就会明了。
天苍苍,野茫茫,仔细一看现豺狼。狼一般是群居性动物,一抓就是一群。
最后引用二段最近媒体上批露的新闻:
新华社:在改革中发展进步的中国资本市场,今年以来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宏观经济出现新变化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在复杂形势下经受洗礼,得到锤炼,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证监会某负责人: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部署没有变,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没有变,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