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奥运会是一场盛大的服装秀
奥运前听说了“中华立领”这个词,觉得很有想法。自我中华伟哥横空出世,一直就没找到般配的行头。上网一查,才看到李连杰、刘德华、周董们早穿上了中华立领,是我孤陋寡闻了。奥运开幕式上,发现旗手们穿的也是这种衣服,不禁对中华立领开始刮目相看,赶明儿天安门前的旗手也换上这衣服,那才叫贡献卓越。
除了运动员比赛,奥运会上恐怕最露脸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服装了。如果说奥运会是一场盛大的服装秀,我想没人会反对。刨去开幕式演出服装不算,各国运动员的服装就不下几百种,看得人眼花缭乱。咱礼仪小姐的服装更好看,一个赛场一个款儿,让全世界人民除了欣赏冠军英姿,也多了个养眼去处,领略了中国美女的风情万种。本届奥运,中国运动员各种装束都很有新意,一改过去社会主义的质朴作风,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民的小资情怀。除了礼服寒碜点,忘了咱是黄皮肤,想搞个黄上加黄。结果是给开幕式摄像出了点难题,只要稍不留神,就露出了运动员们腊黄的脸。不过这都是小节,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裁缝自古聪明,看他们立的祖师爷就知道。裁缝的祖师爷是轩辕氏,也就是黄帝。黄帝也是全中国人的祖先,却只有裁缝惦着年年祭拜。过去每年阴历7月23日,全国的裁缝都会停下手中活计,为祖师爷做会祝寿,俗称“轩辕会”。于是年景无论怎么变化,裁缝总饿不着肚子,原来是黄帝在这儿保佑着呢。
中国古代,所谓改朝换代,就是要大家改一改身上的着装。不仅文武百官要改,老百姓常常也得跟着改。很多皇帝,都因为亲自做了裁缝,载入史册。比如战国的赵武灵王,因胡服骑射,闻名天下。北魏孝文帝,更因推广汉魏衣冠,把原来的夹领小袖改为宽衣博袖,成为促进各民族汉化的功臣。到了满人入关,服装规定更是严格,强令汉人剃发易服。知道女性容易追随时尚,便定了个“男从女不从”的法律,硬是让汉族男人穿300年的满服。搞得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以为唐装、马褂、旗袍什么的,是正宗的中国风味,其实都是满服惹的祸。
清以前的汉服,最明显的特征是“交领右衽”,就是领子相交,衣襟开在右边。开个玩笑,如果没满人入关,按汉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在中国自然会诞生出西装。因为西装领子,与汉服的交领有几分相像,只需将汉服的右衽变为对襟,就有点像西装了。不过后来,因为孙中山的中山装、毛时代的解放装,采用的都是立领,立领似乎就成了有别于西装的一种中国元素。再加上马褂、旗袍、唐装均是立领,更是让立领透出了中华风味。
前几年,就看到无数人在争论奥运服装问题,还认为有点小题大做。奥运会开到这个份上,才发现服装还真是一件大事。如果把奥运看作一个舞台,世界人民除了对建筑留下点印象,剩下的可能就是你这个民族的服装了。阿拉法特一出场,不用露脸我们就知道是他,占的就是服装的便宜。想起这次女子赛跑项目上,还真有一个阿拉伯女子,将头和身子裹得严严实实地参加了比赛。如此看重装扮而不重视成绩的,可能全球只剩下阿拉伯人了。
本届奥运坚决不许裸奔,所以给裁缝们施展才华留出了巨大空间,果然他们也不负重望。尤其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的黑白汉服,简直惊艳全场。虽然让儒家弟子拿着竹简做道场,略不协调,但视觉上还是美轮美奂的。特别是三千弟子羽冠上那两根奇长的鸟毛,更是为鸟巢留下了三千大鸟共展翅的奇观。无怪乎开幕式后,全国人民都背起了《论语》,我看大家对孔子语录的积极性,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语录热。
奥运金牌第一了,伟哥们穿上中华立领了,裁缝们改叫服装设计师了,老百姓也能好好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