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叶檀女士的旧文“深圳楼市应该救”,该文以金融安全为论证的基点,描绘了一幅房地产企业拖垮银行的可怕画卷。随后又看到“中国楼市到最危急时刻”一文,大概是说内资房企缺乏资金会导致外资控制中国房地产,与前面的救市论前后呼应。不同的是,为了回避敏感的房价问题,叶女士祭出了防止外资控制中国房产业的大旗。但其核心无非是政府如何救市的问题。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一定有很多敏感的学者鼓吹“政府救房市”。理由当然是泡沫破灭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如何如何的影响。日本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了,泡沫破灭的确对日本经济有很大的危害。
但我们假定一下,如果日本政府真的有能力救市,并延迟泡沫的破灭,那么日本房产泡沫破灭的危害恐怕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停滞了。要知道,同一个气球,注入的空气越多,爆炸时的破坏力就越大。所以,日本应当庆幸的是,泡沫在比较大的时候,以非毁灭性的方式破灭了。
这也正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格林斯潘曾经看到并竭力避免的那样。美联储的降息、各种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所创造的流动性,不就是一场提前到来、悄无声息的房地产救市运动吗?结局如何,结局就是美国和世界人民为美国金融当局不适当的政策买单。
日本和美国的经历都是前车之鉴,任何不当的、自以为是的、违背经济规律的“救市”行为都只会加剧市场的不均衡,最终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无情嘲弄和惩罚。
中国的救市绝非简单命题,抛开房价高低不说(作者博文“土地成本是房价命脉”中有论述),抛开民众购买力不说,影响救市的因素很复杂,绝非叶女士想象的那样简单。
1、放松银根与土地从紧的矛盾
事实上,在过去多年的房价飞涨中,流动性过剩与土地供应的垄断共同发挥作用,造就了中国房价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房价的飞涨是成长在土地供应这一计划经济模式上的市场畸胎。而政府通过收紧银根、控制房产企业融资等方式,是为了降低土地市场的资金供应,防止土地市场过热,从而危及金融安全,是一种急刹车。虽然这种方式很粗糙,行政色彩浓厚,但与土地供应的行政垄断相适应,造成了负负得正的政策效果。
对于放松政策,并给予房产企业正常待遇的问题,笔者是支持的。前提是,既然强调市场化,那么就应该同步放松对土地市场的管制,允许集体宅基地入市。这样才是正正得正的政策效果。如果一味强调房产企业的融资,不放开土地,就会陷入地王频出的怪圈。单一的政策只会让中国的金融陷入更深的危险之中。显然,叶女士只说了了硬币的一面。
2、外资抄底与救市
叶女士列举了房地产企业股权的离岸交易,以此证明外资在趁火打劫。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离岸交易在法律上属于外资收购另一个外资的交易。离岸交易并不会导致原本的中资企业权益转移,除非该目标公司本来就是中资企业为规避监管而进行的离岸股权结构安排。
外资收购中国的物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道理很简单,房地产所用的土地(政府严格控制),生产出的成品(房屋)都在中国,而房地产业主要的附加值都来自土地垄断,对此外资自然也很清楚。房地产业对于外资而言,既无法控制垄断利润的来源,又无法形成真正的垄断,更无法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相对于其他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面临的形势远没有那么严重。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都不可能在危机来临时接盘。有外资接盘,恰恰说明中国房地产业形势还没有那么可怕。如果考虑到外资炒高中国房价,那么采取行政限制、增加土地供应、建设保障住房都可以解决问题。再说,中国房价高涨的内因是土地供应的稀缺。所以,千万不要用外资抄底说事,更不要以外资控制房产业这样骇人听闻的理由来吓唬人。
救市论永当然能够博得某些喝彩的声音,如同主张不救市的声音一样。
不过,作为专业的财经评论人,观点可不能片面,否则便有为利益说话的嫌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