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界限·跨界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左)和建筑评论家阮庆岳在宜兰县罗东文化中心。这个典型的黄声远作品,体现了由建筑积极介入社区营造的“跨界”性。

 

无界

 

  早就知道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写过小说,不是一般小试者的“玩票”,而是一部接一部的长篇小说,得过“台北文学”奖。这次在台北一个星期,把他的各种建筑评论集都搜集齐了,唯独没见赠其文学作品,禁不住主动索要。终于在要离开的前两天,才不情愿地拿出代表作《林秀子一家》,写的竟是我这次在台北无比痴迷的街头庙宇经营者的生活,而且是以本土化的视野和现代主义的人性关注深度,把都市普通人群的精神生存状态写得回肠荡气。

 

  文学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及比较文学所教授王德威评论道:“阮庆岳回顾林秀子的一生,赫然使我们了解她的不幸与悲伤,何尝不是她的宿业,需要更大的助力来救赎……历经后结构,后殖民,后现代的冲击后,诸神告退,灵光不再。我们的小说界已经久违阮庆岳这型的作者了。有意无意的,他从民间日常生活中有看出了一种驳杂却强韧的生命力量,支持信仰与爱——与文学创造——的可能。”

 

  但是,在阮庆岳的小说里,看不到任何建筑专业背景的痕迹,就是在对林秀子经营的小庙的描写中,也刻意规避了建筑语境的“关照”,阮庆岳在此是以独立小说家的身份,彰显着他对人性的体察入微的才能——那是一种与其作为“本业”的空间研究完全不同的“研究”。

 

  设计史上具有跨越两种或以上领域的才能的,并不罕见,勒·柯布西耶在雕塑和绘画两个领域的卓越造诣(去年年初,在马德里的索菲亚皇后美术馆,我就看到他的作品与毕加索、米罗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比肩陈列);更早,也更著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被教宗“逼迫”着在绘画(如西斯庭教堂天顶画)、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领域同样开创了不朽伟业。

 

  但是,这些艺术家具有在两个以上艺术领域驰骋的超级才能,并不是我们眼下所习见的“跨界”,而是艺术家、建筑家的才能向另一领域的“漫溢”,这是“无界”(无视界限)现象,无界也是表示这种漫溢的“无意”状态。

 

张永和:《自行车公寓的夜晚》(局部)。

 

界限

 

  “保尔州立大学。进入罗德尼·普雷斯教授名为‘不定性实验室’的工作室。”“罗德尼出的作业题目是:使用、滥用、借用。要求观察现实中体现这三者的事物。”“我选了自行车。开始毫无头绪,直到一天晚上罗德尼兴奋地把我叫出工作室:一群孩子在街头骑一种小轮子自行车,借地形地物做各式惊险的跳跃。通过骑车,一种借助器械的人体运动,他们想象力丰富地滥用、错用了建筑(物)。”“他们是建筑师,但不设计、不建造,而是通过运动或使用(包括滥用、错用)促使建筑元素发生质变,城市空间重新组合。”

 

  这是张永和的建筑随笔《作文本》里收录的第一篇文章《自行车(的故事)》里的记述,“传统”现代设计教学中的一次“跨界”实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上述观察引发思索,几经周折,终于形成建筑构想——自行车公寓设计……自行车公寓的设计也促成了对常规制图方法的不满足,发现它不能适应探讨运动与建筑关系的需要。于是做出尝试,直接描述运动,通过运动展示建筑空间,同时建筑空间用多点透视营造,又强化了运动。”

 

  界限的存在没有比现代主义以来更甚的,学院系科分化与研究的细化,都促使界限的壁垒日益坚固。但这只是一种假象,作为传统“手艺”的设计,虽然在技术手段上与时俱进,但是在操作模式、传授模式和营造模式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所以界限从来都是相对的,或被刻意强调了;只是,这时的“跨界”,更多地是指跨学科之界、社会之界,而不是设计各门类之间的“界”。

 

深泽直人演讲:意识的核心。

 

跨界

 

  近年来,传统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的界限正在模糊,“跨界”正在成为21世纪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和趋势之一。一些设计师渴望在“跨界”的瞻望中突破思维定势(觊觎);一些设计师则勇于体验真实跨界的乐趣(僭越)。

 

  建筑脱离(或超越)单纯的空间营造,介入街区历史、都市肌理与生存现实,成为城市语境的建筑;产品设计跨越(或颠覆)命定的商品性,关注多变的生存现实,积极融入实验艺术的语境;平面设计冲击(或突破)先验的维度阈限,借助数码时代强劲的技术后盾,日益混淆着现实与虚拟世界。

 

  在这个疯狂的跨界时代,深泽直人(产品设计师)、原研哉(平面设计师)、格力·艾米(环境平面设计师)和约翰·丹顿(建筑师)这样的设计师以他们的标新立异作品,不断超越设计史上的原型,并成为新的原型。

 

  王序在平面设计界早已声名卓著,近几年却每每抛却书籍设计的烂熟行当,痴迷于在地产商、设计师、建筑师间游走,以策展人的身份办成了多个跨界的展览。去年下半年,在由他策划的深圳华侨城“21,设计之上”创意节上,通过这四位著名跨界设计师的演讲,他们作品的展览,以及他们与国内四所相关院校学生的命题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些设计师及其所代表的设计趋势——设计的真谛在设计之上。

 

  在一个日益扁平化的、难以催生“巨匠”的时代,跨界不是以往的设计巨匠那种才情向其他门类的“漫溢”,跨界是对固有设计领域的局限的反省和相关设计领域的“觊觎”、“僭越”。“跨界”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启示或预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建筑与文化》2008年第6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