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张修林学术成果的一些百科辞条


采用张修林学术成果的一些百科辞条
 
 
 
辞条一、现实
开放分类: 词语哲学概念

◎ 现实 xiànshí
(1) [reality;actuality]∶客观存在的事物
客观现实
(2) [real;actual]∶合乎客观情况
现实意义

1.当前存在着的客观实际;事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处现实之世,而有勇猛奋斗之才,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 沉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虽说很想作件侠义事,倒也不能不从现实考虑考虑。”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入党》:“现在,我长久的期待快要成为现实,我将成为党的一个成员。”
2.谓符合实际情况,真实。 阿英 《<花面杂剧>题记》:“今观摹刻本,刻绘人物,极为现实。”

相关词语:
现任 现打不赊 现状 现如今 现世报 现场会 现示 现代戏 现饭 现事 现行法 现洋 现钟不打 现地 现身说法 现影 现职 现世生苗  呈现 反常现象 毕现 一家不成,两家现在 良心发现 社会现象 浮现 安于现状 干涉现象 官场现形记 映现 应现 自然现象 返祖现象 生龙活现 活龙活现 体现 诈现 

3、当代诗人、学者张修林在其哲学著作哲学专著《现实、存在和价值》中认为,“语言作用于纯粹的客观实在,形成现实”。
      张修林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纯粹的客观实在,指与人类的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纯天然性的实在,它与人类的任何判断、认识和想象无关。人类一旦对其实施判断、想象、认识,它就已经与人类发生关系,而成为现实。为了方便,将纯粹的客观实在简称为实在。世界由实在和现实组成,其中,有些实在还没有成为现实,还处于纯粹的客观性状态,而有些实在,已经由人类转变为现实,被改变为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客体实在的“语言与实在的融合化”了。由人类从实在转变而成的现实,它可以是伪现实,也可以是本真现实;它并非是一种固定化的“现实”,人类通过另外方式、角度的语言对该现实的“构成实在”重新认识后,它就改变而成为了与认识它的方式、角度的语言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实。”
     “实在包括自然实在和人类实在两种。所谓自然实在,是指纯自然事物的实在,即纯自然属性的纯物质和纯事物的实在。自然实在全部都是自然界本身的实在,与人类的思维、意识、情感、精神领域无关,它们是星体、动物、植物或是微生物,它们是这些事物本身以及这些事物的内在结构、形态、特性、规律、运动、转换与变易等等。它们是人类未知的自然领域。自然实在的本质就在于自然事物自身以及其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特性。这种运动与变化特性是自然实在自身的反映,它就是实在本身,亦即自然实在的形态本身。自然科学的作用,就是逐步认识、了解和掌握自然实在,使其成为现实中的自然现实。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使自然实在成为现实的过程。对于实在,一旦人类对其有了认识,它就不再是单一的实在,而成为一种现实了。”
      “而人类实在,指人类思维、意识、情感、精神领域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了解的实在,比如人的思想在大脑中的形成过程、人的情感发生的机理、人的思维原理等。”
 
 
辞条二、存在
开放分类: 科学词语哲学
【词语】:存在 being

【注音】:cún zài

1、存在(实在)是一个哲学概念,按照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定义,是具有难以改变,但能够改变的特性。而相对于存在的不存在(虚无)则是具有难以控制,但能够控制的特性。而两者的界别存在于(无限线)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别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于其外延对该物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故“存在就是被感知”


2、另一说法:

存在狭义上是相对于思维而与物质同义的哲学范畴;广义上是相对于无而与有同义的范畴(见有无),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在哲学史上,存在范畴为各派哲学家广泛使用,但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神是最真实的存在。近代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德国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存在作为绝对观念的一个最简单的规定。现代西方存在主义者把存在解释为个人的主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尽管世界的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必须摈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含混的提法,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就是所有天下一切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放在一块来看,惟一的一个共同点。它是普通的但又是事物最基本的,它是使得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万物存在者,万物所依赖者。

3、当代理论家张修林的观点:

存在,是与主体有关的客体性现实的形态化或与主体无关的纯粹客体性的实在。其中,与主体有关系的现实的形态化,是针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是作为世界的总体性的唯一的主体的,人类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类的或大或小的团体,都是一个人类主体。人类主体意识中的客体性现实的形态化,是一种存在,一种关于人类的存在。不过,另外,还有一种“存在”,一种与人类主体无关的“存在”,一种人类暂时还不能认识、甚至还不能想象、还不能用语言将其改变为现实的“实在”。这样的实在,它没有主体认识方面的意义,仅仅是单一的、只有客体性一个方面(方向),所以说它是纯粹客体性的。
人类能够知道的,往往是前一种,即既有主体意识又有客体现实的存在。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当在性主体意识活动的范围。不过,后一种“存在”即“实在”,也总是可能与人类有关:一者,有些已经出现或一直处于人类的活动中,或者就直接依附于人类身体中,比如人的情感的一些问题、人体的机能、大脑的原理,有一部分是人类还无法认识、并不明了的,它没有主体意识;二者,实在,总是人类企图或多或少解决它们的认识问题的,人类中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总是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这样的工作,总是与它们发生着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关系,诗人、艺术家也有这样的企图,尤其是在人类情感的未知领域方面。
实质上,存在的概念中,并不应该包含“实在”的范畴。因为“存在”总是人类认为的“存在”。所以,存在的概念应当表述为:与主体有关的客体性现实的形态化。

以上内容选自张修林哲学著作《现实、存在和价值》。

存在(实在)在现实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主流定义则出现于20世纪的英美哲学家。是具有难以改变,但能够改变的特性。而相对于存在的不存在(虚无)则是具有难以控制,但能够控制的特性。而两者的界别存在于(无限线)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别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于其外延对该物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认为无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就无法证明其存在,故“存在就是被感知”。
 
 
辞条三、文人
开放分类: 词语
读音:wénrén

(1) [man of letteis;scholar] 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文人画士。——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有以文人。

文人画士之祸。

本非文人。

文人墨客

(2) ;古称先祖之有文德者



--------------------------------------------------------------------------------------------
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