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职场感悟
要是从1971年当知青算起,我的职业生涯已经有37年了,即便是从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沈阳日报编辑部算起,也有26年了。坦白地说,我一点儿也没有暮年将至的感觉,反而感觉对许多事情,比如市场竞争的事儿、职业生涯的事儿、人际关系的事儿、人生价值的事儿,都越来越明白、越来越自信,这大概就是所谓“知天命”的境界吧。我做事情喜欢动脑筋,也许是当年记者经历的职业惯性吧,想明白的事情总是喜欢记录下来,这不,这两年务上了职业培训,在和学员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形成一些想法,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文字:
二、智虹职业咨询案例——面对面的对话
在我的职业咨询师的经历中,第一次面对智虹学员进行关于职业生涯咨询的对话,是2006年8月29日那天的下午,前来我的工作室咨询的智虹学员是个已经有了一段工作经历的女孩。记得那是一次很轻松的谈话,就像两个朋友之间在探讨其中一个人的职业未来发展问题。那也是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谈话,大约进行了三个小时。以后的两年间,她也几次和我说起过她的职业状况,甚至还会谈到她的个人生活状况。总之,一次职业咨询,使我们之间成了可以相互信任的朋友。打这儿以后,我也逐渐充实了更多的职业咨询经验,但首先和咨询对象成为可以相互信赖的朋友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也让我受益颇多。这里记录的就是我与一些智虹学员面对面进行对话的一些真实案例。
三、智虹职业咨询案例——职场沙龙
在智虹学校为学员们提供的增值服务系列中,定期开办职场沙龙、职业恳谈会等群体咨询活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这种恳谈会的活动是采取学员自由报名参加的形式,按专业类别分别组织进行的。由于人力资源专业在智虹学校学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由于专业的特点,学员们对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比较敏感和关注,因此多数此类活动都是在人力资源专业的学员中进行的。由于时间的局限,在这样的恳谈会中,尽管每个人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是很多,但由于大家在职场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很大的共性特点,因此即便没有轮到自己发言提问,还是可以通过亲历其他学员的互动交流过程,触类旁通地获得一些启示和收获的。这种交流的另一个好处是,许多学员本身在企业中就是从事与人力资源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对一些学员遇到的职业困惑,都能够发表很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互动的氛围是我与学员单独进行面对面对话时所不具备的,因此这种活动形式和效果也很受学员们的认可与接受。这里就是这两年中几次职业沙龙的真实记录。
四、智虹职业咨询案例——网际交流
我们智虹学校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平日里工作时间的自由度很有限,因此处于方便学员的考虑,我将自己的比较高的鲜花、手机、邮箱、QQ号码都向全体学员透明了,便于大家可在有问题的时候,可采取多种方式与我进行交流。在我进行的职业咨询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就是通过网络和我进行有关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及疑难困惑探讨的。尽管采取发邮件和QQ聊天的方式不如面对面对话交流的充分,但由于文字语言相对严谨,表示的意思可以更加准确,因此这种方式是很受学员们欢迎的。在这种网际交流的过程中,我表现出了足够的职业精神和负责态度,对每个咨询求助邮件,我严格要求自己回复不超过24小时,而且杜绝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在通过QQ这种即时聊天工具进行的咨询过程中,尽管网上人员复杂,在时间上也的确有不方便的时候。但只要是智虹学员的点击,我也总是坚持如同好友般地耐心、细致。因为我知道,关于职业能力的大道理很好讲,而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这些年轻的学员朋友,负责的职业精神应该是怎样的,其说服作用可能会更大。这里就是一些我所完成的、发生在网络时空中的咨询案例。
五、关于智虹职业培训的思考
智虹职业培训学校是经沈阳市劳动局批准注册的专业培训机构,在我们成立时,本地已经有了几十家这样的服务机构。如何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并且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这是摆在我和我的同事们面前的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课题。作为后来者,生存方式可以有这样两种选择:一是延续行业的惯例,人家怎样做,我们就也如法炮制,只要不走样,活着的质量就不会比别人差;而还有的一种选择就是,通过认真研究市场及学员的深层职业需求,在为学员提供规范的职业技能证书考前培训的同时,能够通过我们探索性的尝试,为前来智虹学校学习的学员们提供更多的提升职业能力的服务价值。这是一个没有确切规范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条可能费力不讨好的风险之路,但这又是广大年轻的学员朋友所热切欢迎的服务选择。于是,我们确认:学员的需要就是我们选择的理由,从而开始了努力为学员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价值的探索旅程。以下就是我关于这一选择的一些思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