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传统文化的警钟


敲响传统文化的警钟

在新浪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学不到欧洲人的精髓》的文章。略微地看了一下,大致是谈中国人没学会和欧洲人一样完美融合慢生活的节奏。当然这个不是我想去讨论和怀疑的。我疑惑的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到欧洲人的精髓?而不是欧洲人来学到中国人的精髓?

事实上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中国很多的精髓已经被外国人学去了。而我们常常并没有深刻地去反思这是为什么?却还在一味地大喊大叫我们去学习西方的精髓。这是可悲的一种传统遗忘,也是可悲的盲目追寻。

之所以说是盲目,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追寻这种精髓的根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再长也不过三四千年。其中很多文化和技术也是从东方引进过去的。

当如今我们面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时。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西方借经论。恰恰好笑的是这些“经”,追根索源最终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我们屏弃自己的文化不好好研究学习继承,却要去学习所谓西方的精髓。这难道不可悲么?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这部蕴含着深厚的普世人文精神和孕育着丰厚的科学启迪思想的国学经典,在国人眼里只不过是书房里的收藏品。让我们吃惊而感到无奈的是这本《道德经》在德国却是如《圣经》一样家喻户晓。据欧洲中华道德文化研究促进会第一主席熊春锦说,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4个德国人的家庭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而另一位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则在他的《老子:中国与世界》一文中如此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当时是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常能见到他,他还约我到他家做客。他的书架上书并不多,但有一本书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这些现实的事例不得不让国人堂目结舌。而另一部儒家经典《论语》则在日本研究得如火如荼;传统的端午节则在韩国过得比谁都隆重。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们不得不去扪心自问一下:这到底怎么了?

历史的车轮飞速朝前发展,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优质生活。国人的心理出现一种过激和疯狂追求的炽热心理。一些人不管这其中的根本在那里,就一味地呼吁向西方先进学习。或是一到出现什么灾难就嚷嚷要借鉴哪个国家的先进的制度,先进方法。却不知道这制度,这方法还是从我们自己国度引出去的,基础还是在我们自己这里。

西方国家就抱怨中国的复制盗版太厉害,无论什么新产品新技术一到中国就能马上做出个一模一样的来,最后无限泛滥。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一种文化,一样技术倘若没有基础你能复制得那么快?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今天的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和考验。我们倘若还是要将自己的优秀传统放在地下室或是遗忘抛弃,总有一天。先贤老子们是会跑到我们头上敲木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