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推出创业板刻不容缓


 

奥运后推出创业板刻不容缓

——中国创业板再无推迟借口!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对目前中国来说,奥运压倒一切,稳定压倒一切。不过,创业板的推出却是刻不容缓,而且它与股市稳定并不矛盾,甚至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新的投资机会。我们最晚应该在奥运后立即推出创业板。

  按照市场风险大小,以及操作技术和监管技术难度高低来看,不用置疑,创业板应该优先于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推出。去年我们曾认为股市泡沫太大,这些业务推出会加大市场疯狂,暂不宜推出,然而,现在推出创业板,我们已不再有任何借口了。

  (一)在人民币升值困境下,创业板有利于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自2005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21%。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人民币升值加速,导致作为“世界超级工厂”的中国经济困难重重,尤其是赖以支撑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大批量出口型中小加工企业,目前正在变得经营困难,不少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亏损或倒闭的困境。由此可见,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出口受阻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粗放式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已不堪重负,高能耗、高污染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产业格局正在经受着国际市场竞争的猛烈冲击,沿海地区的大批量中小企业不能存活,则意味着失业人数会大幅增加。

  然而,与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相比,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却是另一番天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沿海地区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倒闭的同时,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却依然高速快速增长。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其中,煤炭、建材、石油、钢铁、化工等高能耗行业营业收入增幅都超过30%。从中央企业来看,国资委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7%。此外,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显示,剔除“政策性减利”的石油石化和电力两大行业,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7.6%。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6%。

  由此可见,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与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增长同时并存,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因,实际上这与中国传统落后的融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银行信贷向大中型企业倾斜,股市IPO同样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没有创业板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中国推出创业板,有利于推动高科技中小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主动升级换代,加大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在银行信贷紧缩背景下,创业板有利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

  稳定物价就是保障民生。目前,中国CPIPPI正在高位运行,并有不断创新高的冲动。为了稳定物价,中央银行将紧缩货币政策视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不能或不愿加息的前提下,央行选择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做法,当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到17.5%的“极限”时,银行信贷紧缩已初见成效。在可贷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银行自然会优先选择大中型企业供贷,而中小企业贷款难则会进一步升级,为此,民间地下融资或高利贷正在抬头,这更加大了民营企业生存的困难。

  因此,唯今之计,尽快推出创业板,并将首批上市公司设定为500——1000家,通过中小企业的IPO,在银行贷款紧缩的背景下,有利于中小企业选择资本市场实施高效融资。

  (三)在流动性过剩与游资泛滥下,创业板有利于引导并激活投资人气

  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顺差明显萎缩,但外商投资或国际游资却正以超常速度进入中国,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被迫继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人民币流动性依然严重过剩,并威胁着我国物价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被动的“堵”不如主动的“疏”。既然外资看好中国,外资大量流入,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那么,我们何不“变废为宝”,化劣势为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推出创业板,让大量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优先上市融资,给流动性过剩一个全新的释放空间,同时,也给投资者一个全新的投资品种(没有经历大泡沫和被套的新品种),这样可以切换投资热点,激活市场投资人气。

  最后结论: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害怕流动性过剩的被动境地,“堵”不如“疏”,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大中国需要大创业板,尽快推出创业板,就是要借机引导并充分利用流动性过剩,“变废为宝”,化劣势为优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才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