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理财书”惹的祸


   《女人就是要有钱》、《女人理财》、《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精明女人理财之道》、《时尚女性巧理财——专属于女性的理财小技巧》……我很奇怪,在中国语境里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硕大的“理财书”的类型,什么让“女人就是要有钱”这样露骨的话语直接成为图书的标志呢?我想第一女人是绝大部分家庭里“天然理财者”,“半边天”里多少财政部长被女性所占据,所以“女人理财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观念,在更深层面上的含义,就是说,“有钱”这样的概念已经从原来的“财产权”共有,转化到你到底可以支配和行使家庭财富的百分比,你到底可以调动多少家庭的财富资源,这意味着女人在家庭权力的扩张程度,也是女人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

 

    理财,在另一个角度上是女人对男人钱包的征服,所以理财书都有一种潜在的观念,你必须学会先做个聪明的,甚至是精明的理财女人,女人就是要有钱,是广大女性心灵底层的呐喊。仔细分析《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这类的书,其实,骨子里的两性观念还是一门“情感投资学”,所谓“情感银行”的概念,投入多少,得到多少回报,产生多少“投资期待”,这些情感的元素都被“物质”化了,所有的理财观念都“浓缩”成几个基本的原则,几句诤言,在这后面的女性价值的潜在改变却被忽略不计了。

    什么是理财?某理财师在电视里说,好比是家里的自来水水龙头,理财师只是教会你适当分配资源,产生一种均衡的系统观念,中国话叫把钱用在点子上,并非仅仅是教会你节约用钱。

    据说“卡奴”分为三类:西西弗型、屎壳郎型和高空抛球型,在信用卡上维持“负债率”的均衡不变,仿佛西西弗推石头,总是那个巨石在维持的坡道上,这似乎是所有现代“卡奴”不可避免的意象化的命运,而糟糕的“卡奴”却只得像屎壳郎那样,不断把粪球推大,最后被粪球(债务)压死,而卡奴的最高境界是,不断把债务抛向空中,希求一刻的轻松,这是所有信用卡哲学的“入门”,既然戴上镣铐了,思考的就是“镣铐的舞蹈”。以卡养卡其实从哲学高度讲是“债务”的乾坤大挪移,套用句《无间道》的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债务并未消失,只是考虑怎样中场休息。

    再比如怎么把信用卡的“虚拟额度”转化为现金,又不用太高的利息,比较老实的朋友会去商城的柜台前“套积分”,悄悄地告诉你:大姐,你给我钱,我帮你刷卡。赚点积分让我可以买飞机票回去。这当然是个黑色笑话。其实,最简单的诀窍是:设置两个支付宝的账号,这样自己“买”自己的东西,不是可以立刻套现,聪明的现代人什么想法都可以想出来,这都是“理财书”惹的祸!

    购书网站:当当网  99网书城  七彩谷  卓越亚马逊  外文原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