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边沟纪事》后,杨显惠对人类生存绝境再一次集中展示和思索。巨大而又真切的苦难,使人喘不过气来,这样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47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饥荒。当我们看到一家人依次饿死在坑上无人掩埋,即将饿死的母亲绝望地吃掉自己的骨肉……觉得新奇乃至恐惧。以个体的经验,痛苦是难以遗忘的,但群体却未必会这样,杨显惠好比我们中间的巡更人,执着地敲着老锣,用嘶哑的呐喊提醒着我们“小心火烛”。
2、《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曹乃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版/定价:24.00元
从《最后的村庄》开始,曹乃谦就以其精练而简洁的文学语言让写作界感到惊诧。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简短而直接的对话,平白之中讳莫如深的叙事,雁北地区一群光棍无法压制的性欲,再次使得一个原始而又民风淳朴的乡村出现在读者面前。和其他写作者不同,曹乃谦完全以脱离写作群体的自如状态进行创作,他坚持自己顽固的话语方式,不依靠采访,不需要虚构,他就是写自己的生活。他的独特,他和生活的亲近,唤醒着我们刻骨铭心的阅读体验。
3、《十年一觉电影梦》 张靓蓓著李安(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定价:38.00
如果选定年度最好的电影书,《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入列丝毫不过分。这本书虽以《李安传》的名目出现,但是,李安从《喜宴》开始一路谈来,直到《断背山》,他很详实、认真地谈论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导演李安的“电影观”在全书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呈现。
国内的电影书比较多的还是评论性的。电影评论应该是所有评论文体中门槛最低的,但因为电影知识的相对缺乏,使得影评文字更多的是观后感式的,导演群体似乎也都偷懒,在电影出版中也鲜见工作手记之类的文字;而《十年一觉电影梦》的出现,给影迷们打开了李安的窗户,同时电影的门可能也被风吹开了。
4、《致女儿书》 王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定价:15.00元
和王朔以往的作品相比,可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真人秀”。面对女儿,他坦诚地打开了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在此作了自我批判和反省。在别的事情上也许他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他无法辩护。抛弃了骂人时那副腔调的王朔,是一个慈爱的父亲,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父亲的“忏悔录”。
5、《福寿春》 李师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定价:20.00元
作者几乎是在原封不动地“复制”乡村,他极力将行文、观念包融在“乡村圆圈”之中,形式上更是借鉴明清白话小说,将乡村一层层地包裹得“团团圆圆”。他极力抑制自己的声音,限制自己过多的解释,避免主体的过多介入影响乡村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压抑住了局部出彩”,“把浑圆的力量藏在整体感中,缓缓地从文本中传递出去”(“创作札记”)。这种复制,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去切入。不管怎么说,《福寿春》是一部很优秀、很独特的作品,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新的惊喜。
6、《记者如何专业》 张志安/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定价:38.00元
相对一些学院论文而言,往往民间学人的研究更具鲜活的力量,不过最近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完成的访问集却打破了这种局面。接受他采访的传媒人有李大同、卢跃刚、江艺平、迟宇宙、展江等知名传媒人,他们绕开了理论问题,直接谈论新闻业中最为基本和核心的问题,比如“监督的困境”、“调查的逻辑”、“记录的策略”等。
新闻本身是一个重实践的领域,但是往往我们的新闻教育资源却最缺乏这一块。陈旧的教材、毫无从业经验的人员在新闻学院担任教职,直接导致了研究的滞后。《记者如何专业》是近来传媒书中上佳之作。
7、《我叫刘跃进》 刘震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定价:25.00元
不管是“冯氏幽默”也好,“刘氏幽默”也罢,都敌不过生活的荒诞。而生活的荒诞,并不只因为这个世界的偶发艺术,更在于它的一本正经和自以为是。当我们都正襟危坐地思虑幽默的层次的时候,幽默本身也就成了荒诞。用一种可笑的方式来解构、呈现世界,是不错的主意;但解构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仍然是付之一笑的背后,那坚硬如铁的现实。
8、《我爱问连岳》 连岳/作家出版社/2007年6月版/定价:28.00元
连岳的出现,是因为这一悖论的需要,无论是上一本《我是鸡汤》,还是这本《我爱问连岳》。但连岳之所以是连岳,是因为他是反悖论的——也许他明白,当人们再度纷纷觉醒,这一行当迟早会消失,为了避免消失后无事可干,那就干脆不把自己装在一个大师,一个专家,一个牛逼得让你自惭形秽的神人。连岳选择一种为朋友看手相、聊星座的语言体系,没有阅读障碍的语言体系。他还选择了一套“爱情本身来源于世俗,不相信爱情是可悲的,但是把爱情概念化、标准化、真空化又是愚昧的”的价值体系,极具可操作性的价值体系。
9、《小时候》 桑格格/新星出版社/2007年5月版/定价:28.00元
我不清楚这本由上世纪70年代人所写下的那段青春经验,到底能引起多少的共鸣,毕竟那只是属于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但是这样的担心似乎又是多余,由于那样的独特历史环境,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内地县城,那些孩子们所面对的成人价值观与能接触到的知识世界都大体相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桑格格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成都女童的成长经历。没有含情脉脉,也没有今不如昔的感伤,有的只是对幼稚的坦白,对成长的迷惑。以至于当我阅读的时候,虽然时常感伤,却又常常大笑。
10、《灿烂千阳》 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定价:28.00元
在这部小说中,卡勒德·胡赛尼的所描写的是阿富汗的普通人。确切地说,他讲的是两位阿富汗女性的故事。作者作为男性,去写作两位女性的故事,不可谓不勇敢。这不是一个时下网络中流行的快餐故事,我也不会去写一个例行的评论。如果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作者要做的只是安静地讲述就可以了。对于叙述本身的讨论,是哲学家的工作。只是要指出一点,尽管有着如此大的内在张力,作者却延续了上一本书的风格:很少有对于心理的直接描写。我喜欢这样的描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附录 [ 专业网络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