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要落实在课堂


  
  2000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一时间。给中小学生“减负”、“松绑”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学生为何课业负担过重?其实症结就在我国应试教育下的教育体制、教材内容及教育评价、考试制度,但与我们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也不无关系。试想,教师备课是教案搬家,上课岂不放空炮,贻误重点、浅析难点也就成为情理中事。于是课内耽搁课外补,连动式、滚雪球式的题海战等连锁反应便沓至而来。因此对教育症结尚未解决之前,“减负”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减负”要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备课应心中有大纲,胸中有书本,口中有文章,目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脑中有教案。上课时围绕授课内容,讲精华,突破难点。每节课都要体现讲授时占用时间少,讲授要精,步骤要实,方法要活,知识点要准,设计要巧,板书新颖,效率要高。在注重教法的同时,重点放在学法上,以活教促活学,始终把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呈现出人人参与,人人主动,人人活动的景象,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情景中探求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其次,“减负”应在优化练习中找出路。学生课业负担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练习题多、作业任务重。其原因就是练习设计不合理。如:内容上重复、形式上的呆板、程序上深难,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随之出现恶性循环,学生不堪重负。但练习应追求质量,设计务必坚持阶段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使学生练得步履轻盈。如何优化?一要注意基础,即适度。依纲扣本地抓住和突出重点,不要抛开教材寻求偏题、难题、怪题。二是选择“典型”,即适量,练习的数量并非多多益善,过多则造成“报酬递减”现象。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题目让学生练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讲究形式。组织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翻新,避免千篇一律的笔头作业的做法。四要适时,练习力求当堂完成,及时训练,及时反馈,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能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另外,作业还应由教师根据班内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亲自设计,坚决杜绝滥用课外习题集、练习册之类的资料。假如我们广大教师都能在优化备课、上课、作业练习上狠下功夫,终将会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一定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