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贴存档,据〈企业的自然课〉整理)
热带雨林看上去资源极其丰富,雨水显然十分充沛;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至少可达2000毫米。雨林里终年气温较高,一般都在25摄氏度或者以上,但温差不大,因而气候比较稳定。由于森林接近赤道,光照似乎不成问题。动植物的种类肯定十分丰富,而且由于枯枝败叶的滋养,我们认定土壤也一定极其肥沃。然而我们的第一印象却错了。事实上几乎是所有热带雨林的土壤都很贫瘠,缺少矿物质。通常情况下,森林的地表层都极度缺乏阳光和雨水。雨水常常被森林里高大树木的叶冠截留转移。而落叶几乎还来不及聚积在地面变成土壤,其养分就很快被菌类撕裂,将养料直接输送给活的生物。由于资源紧张,雨林总是刚好来得及把资源供应给生物。
为什么一个资源限制如此紧张的地方会有那么丰富的物种呢?而同样的地方即使拥有更肥沃的土壤、更充足的阳光、更多的雨水,其物种也不会有那么多呢?答案就在于资源限制以及由于这种限制而产生的反馈和适应能力,造就了丰富的物种。
对于非常年轻的、物种较为单一的森林来说,仿佛潜伏着毁灭性的兆头:丰富的资源促使单一物种的快速繁殖,资源总有不够用的那一天,耗尽资源的物种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而死去,但有些物种有着独特的形式,它们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存活下来,正是因为资源的限制,才促使了变异,变异物种通过反馈和适应不断随资源情况进化,形成了物种的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选择过程会促使变化加剧。而各种生理优势则可能保留下来。结果,有些物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性,并占据能发挥自己特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成为了它们的领地,它们在这里会比其他物种更有优势。
正因为资源的贫乏,雨林才蘊育了那么多的物种,其丰富程度超过地球上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整个地球可能有三分之二的物种生活在雨林中。
回到公司的实际情况: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不是有点像自然界中资源的不断限制呢?我们又如何通过反馈和适应来应对资源限制呢?
当资源稀缺时,有两种应对的方法:其一,消耗更多的能量、资源和时间;其二,用更多巧妙的方法使用这些能量、资源和时间。
在70年代,传统的做法是采取第一种方法:消耗更多的能量,寻找其它的能源,用尽矿物燃料。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大家逐渐感受到了资源耗尽的危机。面对这种资源限制的境况,后来采用了另一种更快速、更佳、更经济的方法:我们利用了信息部分-使用了计算机、电子学、微处理器、先进材料、精巧的产品、有学识的组织和具备活力的公司来创造新价值。过去我们是靠开采和燃烧燃料来创造这些价值的。
结果不可言喻。从1973-1990年,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消耗的每一部分能源来创造更真实的经济值。与1970年相比,到1990年,大约有1/3的能源和材料是通过创新和效率来创造的。我们用更多的“非能量”和“非物质”来代替能量和物质,它们已成为供给的最大的新来源。我们使用的信息部分,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利润和价值来输送能源。
1990年,由于我们创造的效率,使得燃料过剩,能源价格接近历史最低。创新和效率没有增加供给或需求,而是创造了经济、丰富的能量。
可以这样想,假设你今年使用10加仑的汽油,从一个100加仑的油桶中提取,即可维持10年。现在你每年要提高10%的效率,明年会有多少年的供应呢?只有90加仑了,但是你今年只需要9加仑汽油,你仍然有可供应10年的汽油。5年后,只剩下60加仑的汽油了,但是你每年只需要6加仑,因此,仍可供应10年的汽油。10年,50年,100年后,每年都会有可维持10年的汽油。只要以与消耗率相等或更高的比率来提高你的效率,资源就不会被用尽。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在受到严重的物质资源限制的时候,就是需要变革的机会,通过学习、创新、设计来替代一部分资源,或者说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需要信息资源来替代物质资源。物质资源越用越少:用得越多,留下的就越少。但是信息资源却具有再生性:用得越多,拥有的就越多。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商业经营中,都是靠增加信息资源来应对物质资源匮乏的趋势。
热带雨林看上去资源极其丰富,雨水显然十分充沛;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至少可达2000毫米。雨林里终年气温较高,一般都在25摄氏度或者以上,但温差不大,因而气候比较稳定。由于森林接近赤道,光照似乎不成问题。动植物的种类肯定十分丰富,而且由于枯枝败叶的滋养,我们认定土壤也一定极其肥沃。然而我们的第一印象却错了。事实上几乎是所有热带雨林的土壤都很贫瘠,缺少矿物质。通常情况下,森林的地表层都极度缺乏阳光和雨水。雨水常常被森林里高大树木的叶冠截留转移。而落叶几乎还来不及聚积在地面变成土壤,其养分就很快被菌类撕裂,将养料直接输送给活的生物。由于资源紧张,雨林总是刚好来得及把资源供应给生物。
为什么一个资源限制如此紧张的地方会有那么丰富的物种呢?而同样的地方即使拥有更肥沃的土壤、更充足的阳光、更多的雨水,其物种也不会有那么多呢?答案就在于资源限制以及由于这种限制而产生的反馈和适应能力,造就了丰富的物种。
对于非常年轻的、物种较为单一的森林来说,仿佛潜伏着毁灭性的兆头:丰富的资源促使单一物种的快速繁殖,资源总有不够用的那一天,耗尽资源的物种因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而死去,但有些物种有着独特的形式,它们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存活下来,正是因为资源的限制,才促使了变异,变异物种通过反馈和适应不断随资源情况进化,形成了物种的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选择过程会促使变化加剧。而各种生理优势则可能保留下来。结果,有些物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性,并占据能发挥自己特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成为了它们的领地,它们在这里会比其他物种更有优势。
正因为资源的贫乏,雨林才蘊育了那么多的物种,其丰富程度超过地球上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整个地球可能有三分之二的物种生活在雨林中。
回到公司的实际情况: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不是有点像自然界中资源的不断限制呢?我们又如何通过反馈和适应来应对资源限制呢?
当资源稀缺时,有两种应对的方法:其一,消耗更多的能量、资源和时间;其二,用更多巧妙的方法使用这些能量、资源和时间。
在70年代,传统的做法是采取第一种方法:消耗更多的能量,寻找其它的能源,用尽矿物燃料。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大家逐渐感受到了资源耗尽的危机。面对这种资源限制的境况,后来采用了另一种更快速、更佳、更经济的方法:我们利用了信息部分-使用了计算机、电子学、微处理器、先进材料、精巧的产品、有学识的组织和具备活力的公司来创造新价值。过去我们是靠开采和燃烧燃料来创造这些价值的。
结果不可言喻。从1973-1990年,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消耗的每一部分能源来创造更真实的经济值。与1970年相比,到1990年,大约有1/3的能源和材料是通过创新和效率来创造的。我们用更多的“非能量”和“非物质”来代替能量和物质,它们已成为供给的最大的新来源。我们使用的信息部分,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利润和价值来输送能源。
1990年,由于我们创造的效率,使得燃料过剩,能源价格接近历史最低。创新和效率没有增加供给或需求,而是创造了经济、丰富的能量。
可以这样想,假设你今年使用10加仑的汽油,从一个100加仑的油桶中提取,即可维持10年。现在你每年要提高10%的效率,明年会有多少年的供应呢?只有90加仑了,但是你今年只需要9加仑汽油,你仍然有可供应10年的汽油。5年后,只剩下60加仑的汽油了,但是你每年只需要6加仑,因此,仍可供应10年的汽油。10年,50年,100年后,每年都会有可维持10年的汽油。只要以与消耗率相等或更高的比率来提高你的效率,资源就不会被用尽。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在受到严重的物质资源限制的时候,就是需要变革的机会,通过学习、创新、设计来替代一部分资源,或者说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需要信息资源来替代物质资源。物质资源越用越少:用得越多,留下的就越少。但是信息资源却具有再生性:用得越多,拥有的就越多。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商业经营中,都是靠增加信息资源来应对物质资源匮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