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曾以一字谜联:“阡陌观风云,小中见大常能挥袖移五岳;万贝藏心中,力能抗鼎一手捧回紫金丹。”阐发了一个“王当贵势”的观点。
“王”何以当贵“势”,诸子有言:
《荀子·王霸》云:“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荀子·正论》云:“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
《韩非子·八经》云:“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喻老》云:“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
在荀子和韩非子师徒二人的认识里:君主集权威于一身,没有权势的威压群臣就难以听命效力,没有强制性的法令就无法统驭百姓。此处所言之“势”,即是权势、权位、权力,贵“势”的根本,就在于如何通过权变进而牢牢掌握事物的主动权。
是以,王当贵势!
战国时期在稷下学宫享有盛名的慎到认为:“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从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龙蛇之所以腾空飞天,主要凭借云雾的威势,一旦云雾消失,龙蛇就与地上的蚯蚓一样,无所作为,原因在于失去了它们赖以飞腾的势。慎到以龙蛇比喻贤者,以螾蚁比喻平凡之人;龙蛇等同螾蚁,是因为云罢雾霁,失其所承;贤人与凡夫俗子同者,是因为失去势位的凭借,不能展其所长,结果与平民无异。从历史看,没有了权势,聪明贤能如尧这样的君主连三个普通人也治理不了;而有了权势,昏聩平庸如桀这样的人却能使天下大乱。
所以,王当贵势!
王会贵势吗?
《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做皇帝,与群臣宴饮之时,“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搞得刘邦十分狼狈和害怕。一向“识势”的儒生叔孙通,看到刘邦不喜欢这种不分尊卑的场合, 于是献计与儒生“共起朝仪”。其后即按此“朝仪”行礼以确定皇帝的尊严,树立权势。这一举措,立见效果,史称“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无敢喧哗失礼者。”朝堂肃静,一切皆有了章法。于是刘邦十分满意,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之前,秦之始皇帝赢政,依法家李斯、韩非之言,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策,一统七国、荡扫天下,统一天下、统一货币,赶山填海、长城万里……所贵者,势也!秦王若无势,何以为之?
刘邦之后,汉之武帝刘彻,依儒生董仲舒之谋,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变,以儒者之“三纲”框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有异变,父可令其立亡;臣有异动,君可令其立死……帝王之威,江山之固,不出其“势”。
秦皇汉武望蓬莱,拜神仙,一心奢望能得仙人“紫金丹”相赐,不过是梦想其“势”足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也!
是以,“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韩非子·八经篇》)。“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否则,即便是“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
王以天下为身,王若不贵势,天下危矣!
然,“势”有八方:“内势”有强弱,“外势”分敌友,“时势”有远近,“地势”藏利害,“气势”有大小,“形势”分好坏,“名势”存真伪,“权势”有高低。八方合聚,则天下之“局势”统归于“一”也。个中精微妙处,《势—人生谋势之道》有其详述,此不多言。
《势》道路漫漫,欲为圣为王者,当上下而求索。
李海波著《势—人生谋势之道》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及网上书店有售